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

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
定價:320
NT $ 176 ~ 288
  • 作者:林留清怡
  • 原文作者:Jen Lin-Liu
  • 譯者:韓良憶
  • 出版社:樂果文化
  • 出版日期:2010-08-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618134
  • ISBN13:9789868618138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出版人週刊》、《克科斯評論》、《時人》雜誌推薦
二○○八年美食世界飲食書獎--最佳中國飲食書獎
《匹茲堡郵報》(Pittsburgh Post-Gazette)年度最佳二十本書之一

  從小籠包體會中國美食滋味,生動披露幽默的跨文化觀察
 
  畢業於長春藤名校的林留自搬至中國後,發現「除了寫作,中國食物成了她第二狂愛的事物」。然而,她的父母從台灣移民至美國,把女兒送到名校就讀,可不是為了讓她謀得「中國地位最卑微的工作--廚師」。從進入廚藝學校學習、在麵館打工、包餃子;或兼職飲食評論家時,驚訝於餐廳老闆的公然行賄,但在品嚐生殖器官等奇特食物時卻毫無懼色……所有的滋味都在書中一一呈現;書中不僅是食譜,也寫出她所看到中國近年崛起的風貌,以及社會百態。

  「在中國,70%人們談論的話題都有關飲食,而飲食又是中式文化的精髓。中國近十年來的改變如此巨大,帶動飲食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籍華裔作家林留清怡如此感嘆。

  出生於芝加哥,後來隨父母遷居聖地牙哥,大學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並獲得新聞碩士。由於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廣西的外省人,小時候常回臺灣,感覺到母親的故鄉是個「禁忌」。後來長大了,中國也開放了,就想去中國看看。首次到中國是在她大一的時候。當時中國的社會還很保守,她像個異類。新聞碩士畢業後,又再想回去看看,發現中國已經在巨變中,也引發她想親身深入瞭解的興趣。

  從2000年動身前往,她在中國住了8年,她記得父親常說的俗話「吃飯皇帝大」,以及母親教的「民以食為天」,便決定從中華美食下手。

  林留清怡在中國為新聞周刊和紐約時報供稿,並且是知名美食評介Zagat的編輯,以及旅遊權威Frommer’s北京版的共同作者,所以得以擁有獨特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的社會變遷。

  她在書中寫了拜師學藝的經歷,包括廚藝學校到鄉野小館,再到大餐館,所有的滋味都在書中一一呈現;書中不僅是食譜,也寫出她所看到中國近年崛起的風貌,以及社會百態。

  林留清怡在中國工作生活八年,終於寫成「Serve the People: A Stir-Fried Journey Through China」,以美食來詮釋中國文化的變遷,旗幟鮮明的表達「為人民服務」的美食新主張。

  身為旅居北京的美食作家與自由新聞工作者,林留清怡擁有近距離目睹中國飲食精采場面的絕佳機會。當她決定進入當地的烹飪學校就讀(一個沒有暖氣的學校,裡頭連個量杯也沒有),也等於親入了戰場。在《為人民服務》中,林留以充滿懷念的筆觸、令人讀之垂涎的文字,記錄下今日中國精采的烹飪之旅——內容從她身為烹飪學校學生,到麵攤與餃子館做學徒,再到一間時髦的上海餐廳實習。

  一路上她所邂逅的人物包括:為了掙得飯碗從其他省分湧入的窮困年輕男女;歷經數十載飢貧動亂、渴求奢侈品的城市中產階級;在廚房與其他層面教導她甚多的良師益友。這些小人物為正歷經文化與經濟全面性轉變的現代中國,提供了令人難忘的片段縮影。

作者簡介

林留清怡 (JEN LIN-LIU)

  林留為飲食及文化作家,並為北京廚藝學校暨餐廳「黑芝麻廚房」所有人及創立者。這本《味人民服務》一書,獲得諸如《紐約時報》、《時人》雜誌等眾多出版品的一致讚賞。曾任《新聞周刊》駐上海特派員,現固定為《紐約時報》撰寫美食與藝術的文章。她曾為《Frommer’s》寫了幾本亞洲的旅遊指南,也曾為《華爾街日報》、《Saveur》、《美食與美酒》雜誌、以及《旅遊與休閒》雜誌供稿。北京國際慢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並為幾個餐館獎項評選小組的評審委員,如「聖沛黎洛全球最佳五十間餐館」(San Pellegrino’s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永利度假集團(Wynn Resorts)顧問。她生長於南加州,擁有哥倫比亞大學都市研究學士學位以及新聞碩士學位,二○○○年時領取傅爾布萊特獎學金首次去到中國。想知道更多關於她的作品的訊息,請上jenlinliu.com與blacksesamekitchen.com網站。

譯者簡介

韓良憶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報社編譯與記者多年,目前旅居荷蘭,專事翻譯與寫作。著作有《我在法國西南,有間小屋》、《羅西尼的音樂廚房》、《流浪的味蕾》、《青春食堂》與《鬱金香廚房》等,譯作有《天才的陰暗面》、《第四隻手》、《心靈寫作》、《幸福TM》等書。

 

目錄

第一部:烹飪學校
第一道小菜:味精,味之精華

第二部:製麵小師傅
第二道小菜:割稻

第三部:精緻美饌
第三道小菜:酒席

第四部:胡同烹飪

食譜

第一部分
鍋塌里肌
媽媽的蒸肉餅
炸蝦仁
魚香肉絲
拔絲蘋果
炒蘑菇
豬肉茴香香菇餃子
餃子皮
羊肉南瓜餃子
窩頭
炸醬麵
乾燒扁豆
咕咾肉

第二部分
辣條子(西北風味麵條)
茶葉蛋
拍黃瓜
涼拌豆腐絲
酸湯魚
豬肉滷
茄子滷
張師傅的麵條
東北大拌菜
粉絲炒番茄

第三部分
醉雞
小籠包
家常豆腐
紅燒肉
揚州炒飯

第四部分
「最棒」的麻婆豆腐

 

內容連載

第一部 烹飪學校

在烹飪學校,我學到一大堆令人咋舌的事實,好比說,吃魚頭可以修護你的腦細胞;吃辣能讓你膚色好看;最好在菜餚臨起鍋前才下味精;美國人吃麵包,所以胖,中國人吃米飯,所以瘦;你在美國當廚師三年,就可以回中國買房子。

我騎著自行車走在一條窄巷裡,經過一間公廁,穿過一扇大門,守門的保安臭著一張臉,來到烹飪學校。我在移居中國第五年時,也就是二00五年十月在這兒註冊入學。學校租用一所中學的教室講課,室內沒有暖氣,讓人越坐越冷。其他人都習慣了公立學校不設暖氣和隔熱設施,一律穿著羽毛衣,只有我在薄外套底下打著哆嗦。

我的同學無精打采地坐在座位上,手裡鬆鬆地捏著一支筆,人人都是一副煩膩又冷漠的模樣。除我以外,在座清一色是男士,年紀從二十到五十不等,多半沒讀完中學。張老師並不介意他們在課堂上接手機,有一回我聽到有位同學在剪指甲,課堂上響起一下又一下帶有節奏的嘰喳嘰喳聲。張老師講課時卻常常瞇眼看著我,他不怎麼高興我跟別人不一樣。

我向他提問題打斷了他,我並沒有舉手,因為這課堂上不時興這一套──學生根本就不該發問。因此我儘量提高嗓門開口就問,「麻煩您把那個字寫清楚一點好嗎?」我經常如此要求。

張老師哼了一聲,用手背抹黑板,然後用正楷重寫了那個字,粉筆發出刺耳的聲音。

有時,我忙著抄下張老師講的話,並未停下來提出疑問。當我在課後溫習筆記時,發覺內容混雜了心理學和中式的陳腔濫調,好不奇異。

「人的味蕾受到幾個不同的因素影響,」張老師宣稱,並一一列舉:年齡、性別、職業和心態,我乖乖地寫下。他解釋說,女人喜歡比較清淡的食物,男人偏好辛辣,女──清淡,男──辛辣,我潦草地用英文記下。

「如果你是在田裡幹活的農夫,常常舉重的東西,你的味蕾就跟坐辦公室的人不一樣。」他補充說。我一邊記下這項資訊,一邊在心裡肯定地嗯了一聲。後來,當我重看筆記時,真懊惱自己當時沒請他就這一點多講解一番。

可是當我發問時,張老師總是不大高興地看我一眼,其他學生則不安地座位上動動身子,我學會跟別人一樣:聽課、點頭、抄筆記。

我們不在課堂上抄寫張老師的見解時,就在廚房裡。廚房設在另一間教室,裡頭加裝了爐頭、瓦斯筒、料理檯、水槽和冰箱,教室有了這些簡單的設備,看來就像較寬敞的典型中國家庭廚房。這廚房寬敞歸寬敞,卻不是那種你會想遊目四顧的空間,你可不想看見磁磚牆上的污垢,這牆壁八成有五年多沒擦洗過了。我估計我們在廚房裡學些真材實料的時間,應可彌補在課堂上浪費的時間。我從未進過中國的職業廚房,它們可是惡名昭彰的吃客禁地,這會兒我卻發覺自己置身於擺滿砧板、炒菜鍋、菜刀和瓶瓶罐罐辣油與蠔油的房間裡。不過,我很快便發現,即便在這間廚房裡,還是有些事物學生只准看不准動手,好比說,烹飪。

我們並沒有動手燒菜,而是坐在擺在教室裡的一條條板凳上,觀察高師傅的一舉一動。高師傅是位老派廚師,以前任職於一家蘇聯式的國營大飯店,國家計畫式經濟告終後,這家大飯店風光不再。高師傅保有舊制度的遺風,燒菜仍愛按照歷久彌新的中國傳統,愛用味精與大量的大豆油。儘管他猛加味精和大豆油──或許正因為如此──他燒的菜好吃極了。

我們看著高師傅燒菜,他那兩隻細瘦的臂膀不斷揮動,好像蚱蜢。我們聽著他一邊用北京土腔嘁嘁喳喳地說明食譜,一邊寫黑板。他將材料分為主料、配料和調料三大類;他偶爾會在主料旁寫明份量,不過一般都是憑著直覺,將材料扔進鍋裡,反正廚房裡一只量杯、一把量匙也沒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5
    $176
  2. 二手書
    56
    $179
  3.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