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九宮格之大台南主投
◎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冬初時,公視「浩克慢遊」決定移師美濃和旗山。在美濃,有一主題係探訪白玉蘿蔔。此物產是浩一新書《著時:南方‧美時‧美食》中二十四篇力作之一。整本書按節氣擇物行筆,文章早已就緒,但他還想在付梓前藉著節目行腳,順便踏訪。多了這趟來去,說不定還能增潤一些內容,或者多添得一些農事見聞。
眾人在討論拍片地點時,側瞧他確實是好笑的。那種探究食材的熱情,獲得新知的歡愉,在在溢於言表。還有一嚐醃蘿蔔的美好想像,全展現在舉手頭足的聊天。我不免忖度,那時若反對,堅持換個地方,不去美濃了,或者,說什麼白玉蘿蔔的缺點,相信他一定會找個險阻的高點,順勢把我推落山谷。
當然不只蘿蔔了,愛玉亦然。他對此一阿里山盛產的在地物種大加推薦,彷彿台灣解熱涼品,唯此一物,餘皆等而下之。其愛用國貨之心,昭然若揭。我若說仙草也不差,他勢必不以為然,可能還會嘲笑半天。以後去台南,絕不會帶我去什麼隱藏版的小店,一個刈包或肉臊飯,便隨便打發了。
書裡面的食材按季節順時而出,或有大半,我陸續在慢遊中聽他描述過,因而見證了不少第一現場的紀錄。不同時日,南台灣有哪些物產,可以發展何種當令美食,他總會引經據典,試圖用不同角度推銷。一有空暇,便多回抵臨現場,悉心品嚐。
當大家稱讚他從CEO變成生活藝術家,其實他已悄然轉變身分,好像一九六○年代農業顧問,有時又有點像產銷包裝的文創工作者,那種難以界定的複合式身分。但光是一個府城,還是台南而已。不擴充台南的範圍,有些風物就無法綜觀比較。浩一因而有了濁水溪以南的視野和大旅行,擴及澎湖的物產。繼而再從其府城的生活觀點品頭論足,演繹一套農業節氣的食物說理。
今日細讀,也容我高調推薦,這是繼《慢食府城》後,我再度享受他台南式的小食盛宴。文壇貪吃鬼不少,多在北部穿巷鑽弄。南方都會小食之ㄔ亍,就以他為重。最有南台灣的豪邁,兼及飲食的細膩雅興。
「著時」之意,不只在順乎季節,更得突顯地方風采。本書不只以濁水溪做為分界,清楚歸納食材特性,那種以九宮格劃分的創意,若沒長時嫻熟或者自信,絕無法一格格娓娓道來。多樣物產的分布,透過九宮格地理環境的擺置,更見其豐饒和精采。
同樣地,它也讓我聯想到棒球九宮格。想要球球中的,難度甚高,職棒投手都不一定投得來。既然轉換身分,自許為農產推銷員,那更得親臨現場觀察,還要藉著長時對地方風土的了解,精準地描述其它物產的對照,宣揚其不凡。
浩一站在主場,再次展現他做為一巨投的風采。我在旁邊當啦啦隊,雖不是辣妹,仍見證他高檔的完封九宮格。
南方有嘉物
◎蔡珠兒(作家)
穀雨,吃南化的龍眼蜜;小暑,喝新市的白蓮霧茶;立秋,吃歸仁的釋迦;冬至,吃西嶼的土魠魚;小雪,吃西港的芝麻……。打開這本書,嘉饌美物紛飛而出,光色四溢,香馥撲人,把我看傻了。天啊,這王浩一過的是什麼日子呀?真嫉妒,也真慚愧,這麼多好東西,我們都不知道哪。
就算知道的,經他一說,又傻了。原來文旦是這樣得名,原來紅豆在初冬收成,花生在處暑最盛,原來山蕉和田蕉大有分別,所以旗山與南投各有季令。
南方有嘉物,飽吸天地精華,肥滿熟成,應時當令,源源帶來美味與滋養,然則有佳妙食材,更須有識貨善嚐者,耗時費神去探覓。我們羨慕王浩一闊嘴吃四方,食福無限,但美食豈會從天而降,每天咕咚掉進他嘴裡?在色香百味的底面,是踏查尋訪的功夫,追根究柢,博問深思的精神,當然更是時間的沉積岩層。
而且王浩一不只講吃的,他視野廣闊,指點江山,用肉眼雷達全方位掃瞄,砌建出立體的南方風物圖。除了果品魚鮮,他更旁徵博引,兼及產地的風光、歷史、市集、老屋、人情,以及我最喜歡的老樹。
他淵博如文史家,熟稔如導覽員,熱情又如老友,拉著你穿花拂柳,直奔產地現場,慷慨介紹私房好康。跟著他來到樹下田間,我們看到嫩白鮮翠的採收實況,聞到烘焙熬煮的芳香,感到晨霧沁涼,烈陽炙燙,山海生機豐恣蓬勃。
因為有那麼多要說,也顧不得精勾細描了,此書原味原汁,文筆獷放潑灑,是一幅有氣味有溫度的4D節氣圖,也是二十四則風物詩。王浩一說自己是農產品促銷員,我覺得,他那種全知全能的觀點,事事雞婆,物物關心的熱情,更像土地公啊。
【自序】
我是農產品促銷員,也說故事
古神話裡,傳說有兩位姊妹,姊姊叫羲和,是太陽之神的母親,她駕馭著六龍牽拉的華車,三隻腳的烏鴉「金烏」太陽則乘坐在上面,每天在天上行走。屈原在《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講得是日月旋轉,周而復始,比喻時光易逝。妹妹叫常羲,她是月亮的母親「月母」,生了十二個月亮女兒,這些月亮分別輪值一個朔望。常羲擔當著調和陰陽的重任,所以《山海經》稱她「女和月母」。
為何要調和陰陽?這是華夏曆法的特點,「陽曆」太陽的公轉造成春夏秋冬四季,那是寒暑冷熱的推移循環,所以「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的運行所制定的。至於 「陰曆」月相的晦朔弦望的變化十分明顯,可以據以「紀念日子」。這樣以節氣當是耕作作息準則,又以月亮運行制定人文月份,即是「陰陽合曆」。這樣你就明白了,古人為何農作物生長根據節氣,而節氣又根據太陽公轉了。
文獻古籍上有關二十四節氣這套曆法的發展,《左傳》春秋時期就有「二分二至」做日照變化觀測的記載。二十四節氣的訂立,是從觀察一年中太陽光竿影的長短變化開始,正午竿影最短的是夏至,最長的稱為冬至。之後才有四季的加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四立」與「二分二至」被喻為一年的「分至啟閉」,或稱為「八節」。之後,再衍生出全部的二十四節氣。
根據節氣的更迭,我這次要關注濁水溪以南,南台灣的這片土地在不同季節裡,有什麼作物收穫,也理理農作物有何故事?如果不是原生種,它又是何時被引進台灣?它的演變與進展又是如何?不同月份都有多種蔬果輪替在這片大地,滋養我們,我選了一些鄉鎮,也挑了一些蔬果,無法涵蓋所有,但是,你會同意台灣真是寶島!令人驚喜!
台語有「著時」一詞,發音簡潔易懂,國語卻顯得文學味重了些。著時,即當季自然生長熟成的食物,著時的食物分外甜美可口,反之不著時則病蟲害多生長不好,吃起來口感也不佳。
「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正是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俚語。對現代農業來說,那些透過人工的方法控制日照、氣溫,悖離季節所生產的農作物,若要追求跟自然長成的一樣完美,就意味著需要用更耗能的生產方式以及更高的生產成本才能做到。在注重環保碳足跡的年代,「不時不食」是重要的觀念。
台南至今仍有許多老廟,門板的彩繪分別春夏秋冬,四片門板各自繪有六個節氣,仕紳鄉民生活作息本著大自然的規律過著日子。我將南台灣的土地與海洋在不同月份,不同季節,注入傳統的節氣呼應先民的智慧,也重新爬梳傳統的文化。什麼時候吃最好?這是我們該重視的。
之前,寫了一些關於台南這座舊城的書本,忝得有美食作家、城市作家、生活考古學家的稱謂。之後改變寫作方向與內容,關於歷史英雄與《易經》哲理之間的連結,竟又被稱之「歷史評論作家」。其實,這些頭銜都比不上我想要的「農產品促銷員」稱謂。
關於富饒的台灣田野山丘,隨著節令變化,有許多美好的農作物,每次接觸這些蔬果,每次感動。這本書源於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雙月刊《美印台南》,我的專欄走踏,屢次在台南田野遊訪,寫下心得,三年之中累積了一些紀錄。《著時》不僅增加了內容,也離開了台南,在濁水溪以南探視不同的鄉鎮。甚至藉著拍攝公視的深度旅遊「浩克慢遊」節目之便,走訪了台灣山巔水湄,書寫了更多四季輪替的農作物。
寫書,走了一處處鄉鎮,碰觸一個個作物,當我在爬梳台灣各種農產品之際,也是我在閱讀台灣這片土地的歷史,那是動人的農民長篇史詩。每到一個地方,我總喜歡研究她的舊地名,以為舊地名是了解當地歷史的一把鑰匙,可以明白前世今生,也容易推理當地作物的興衰。昔日高雄三寶:「旗山蕉、大樹鳳、美濃菸」,而今大樹以玉荷包荔枝為名,美濃的白玉蘿蔔早已取代菸草,而旗山香蕉
1974年後就開始慢慢衰退,甚至沒落了,農民開始改種芭樂、木瓜或是柳橙等水果。為何改種?發生什麼事?
大台南地區是我的主場,把地圖區分九宮格:橫的兩條線,北線是將軍溪,南線則是曾文溪,分成北中南三段。直的也是兩條線,分成左中右三塊:左邊的是濱海地區,土地偏鹹多沙多風,所以種植了牛蒡、蘆筍、胡蘿蔔、番茄、哈密瓜等等;中間的是肥沃的嘉南平原,所以多是稻田阡陌;右邊的屬新化丘陵山坡地,有咖啡樹、柑橘樹、龍眼樹、梅樹、芒果樹、錫蘭橄欖樹、綠竹、麻竹等等果樹園和竹林。至於,位於嘉南平原的麻豆種植文旦樹、大白柚則是歷史偶然。台南這九塊地理區域,有各自的身世。其他縣市想必也是如此,有自己的地理人文。
南台灣其他鄉鎮的農作物又有何故事?雲林、嘉義、屏東也是農業的大縣,這次我僅僅寫了一些代表。澎湖的花生滋味,我念念不忘,也把它放到書本裡。濁水溪以南,是我這次書寫走探的區域,未來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走訪,包含濁水之北,我是如此期許自己的。
認識四季更迭的農作物,橘黃綠紅,也細分了不同節氣的細膩變化,瓜果蔬菜,這些錦繡美麗,成了鄉野的顏色替換。
1930年,世界人口達到20億,2011年,已經突破70億。今天,地球正以飛快的速度往80億大關前進。2014年,菲律賓宣布全國人口超過1億,成為第12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而越南也說他們的國家已經達到9000萬人口。從20億到70多億,這80多年來,地球沒有變大,但是已經多了50多億人口,她要養活更多人,她負荷得更嚴峻了!
怎麼辦?
於是,我們開始有了「假食物」、「人造食物」、「科技食物」,也有了基因改良和基因改造的食物。有個朋友十分傳神地向我解釋改良與改造的差別,他說基因改良像是「蝙蝠俠」,穿上特殊裝置的衣服,攜帶神奇武器,駕著萬能的交通工具,一個凡人就成了英雄;基因改造就像是「蜘蛛人」,人類的基因,因混入了蜘蛛的異種基因,開始可以飛天遁地,也成了英雄。經他這麼說明,我頓然了解為何「基因改造的農作物」仍然有諸多懷疑的問題。而我們就這樣被餵食基因改造的食物,沒有掙扎,也沒有懷疑。
人口爆炸,當「吃飽,是唯一的真理」的時代來臨,我們是應該憂慮「每天吃進肚子的是什麼?」那些翠綠豐碩、精美無瑕的蔬果是如何栽成的?遠渡重洋進口的鮮紅草莓、爽口蘆筍、剔透櫻桃、光滑蘋果等等豔美多汁的蔬果,為何當打開貨櫃之際,要穿戴化學防毒衣帽?科技在進步,物流在飛速,品質在精進……人們卻漸漸忘記土地的感覺,也忘記食物真正的味道,也無感四季跟蔬果的關係。於是,我們的飲食習慣被綁架了,只有在食安問題曝光了後,害怕恐懼、生氣憤怒,然後忘了,又回到昔日的慣性模式,香精色素、人工添加物、過度農藥、修飾性澱粉……直到下一波食安問題……。
都市人在超市推著購物車,第一區永遠是蔬果(讓消費者安心,然後大買第二區的魚肉,這是超市的心理學策略),消費者會丟幾樣青葉,幾顆水果進入車籃,但曾經思索現在是產季嗎?這是低碳運輸的蔬果嗎?偶爾放入幾包標示有機栽種的包裝物,就以為是為地球環保盡了點心,自我交待一些社會責任。他們忘了,每次來超市,架上的蔬果種類永遠一成不變。他們也不在乎,一年十二個月,都是那些標準葉菜、根菜,因為他們也忘了土地的四季風情,忘了寒暑溫熱。超市裡,偶爾出現芒果又消失了,偶爾出現竹筍又不見了。當然紐西蘭的奇異果比較有趣,加州來的香吉士比較營養,都市人介意的是維他命。
拍攝「浩克慢遊」,走了幾個小鎮的傳統市場,看到琳瑯滿目的農作物,認識的、陌生的、老派的、新品種的,也與小農多聊了些種植經驗,更加堅定地認為都市人要離開水泥森林,真的要多到田園鄉野走走,多嚐嚐當令蔬果的滋味。認識真食物,才能離開假食物。我們應該從接觸自己的土地開始,認識四季不同的蔬果,餐桌上的食物會開始不一樣,生活質感也會開始不一樣。至少你會知道什麼是假蜂蜜、假愛玉、假仙草、假花生油……握著一瓶由45萬粒芝麻煉製的麻油,你會感動!含著一口手工幸福黑糖,你會陶醉!
著時,不僅是美食,也是環保。不僅是經濟,也是文化,更是生活!不同節氣、不同鄉野、不同蔬果,我們開始進行不一樣的食材之旅,也聽我說說食材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