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吃出觀點:並非只會巴豆腰
這世界似乎愈來愈會製造喧囂,資訊爆炸,網路分享文章從不過問來源,感覺爽了就按讚,複製貼上,真真假假傳唱,議論紛紛,只剩下個人立場,無人聞問是非:政治、經濟、民生皆如此。想在五濁惡世尋個清新極樂地,似乎只能來碗心靈雞湯,滋養內在小宇宙,抵禦喧囂只剩下吃食是最寧靜的避風港。瞧這《雞湯》二字,已經直喻人們飢渴的靈魂,它不只勵志,而且態度正確,不易招致批判。在這多數人講到政治就分藍綠、講到經濟就仇富、講到民生就要求CP值的當下,沉默螺旋很難有安全話題,此時,只有談吃是中道,哥哥牽妹妹,阿桑揪阿伯,好吃不好吃,聊聊美食最容易得到好人緣。
飲食文章發展到現在,題材汪洋洪肆,內容包山包海,大抵脫不了修辭範疇,無論嘴巴說或動手做,用力之處多在刺激讀者貪婪味覺。綜觀2016年,欣見食物書寫不再受限於美味,創作者發揮想像或文史哲素養,在上千篇探索與飲食有關的文章中,相較誘引回憶、地方踏查、親情詠懷、佳餚分享、食材探源等常見的抒情筆調,出現更多新思與創意,例如類小說形式的浮世男女情懷,或由經典作品中摘選精華文字「重組肉」,或以數據驗證謬論破除迷思,或觀察飲食趨勢預言餐桌上的未來,魅惑繽紛,讓二〇一六年閱讀飲食散文的經驗內外飽滿。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裡因為瑪德蓮蛋糕喚起回憶,刻畫出感官的時間交疊,當下與過去,盡是揮之不去的前世今生。在「回味」選篇,食物誘引記憶中不能承受之輕或重,隨味道穿越時空,文學中的親情,愛情,友情透過文字復鑄感情厚度,擁有或失去,愈是經歷愈是珍惜。
搭飛機的老笑話,男人總愛幻想空姐詢問「飲料」時兼作打油詩:「Coffee, tea, or me?」除去最後一個選項,咖啡茶確實是國際飲料,世界通用。然其品項多元,工藝華馥,本次摘選作品,深入咖啡茶的文化與精神。
好的「故事」如同中式快炒,溫度很重要,動人的篇章皆如冬日暖陽照心頭,是溫度讓故事形成文字佳餚,飽足靈性。若是另闢幽徑,將推理小說、電視電影、經典文學中的食物互文性,重新演繹「好吃」的定義,大腦與口腔互補,精神與腸胃滿足,更添萬象風情。
美食當前,莫要吃其然不知吃其所以然。臺灣「農漁牧」產業曾經獨領風騷,虱目魚尤其是臺灣重要養殖魚種,掌聲過後,何去何從?市場人生世間情,批發市場的臺式叫賣經濟學,萬噸食材轉頭空,市場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西方美食教父薩瓦蘭在〈旅行者的好運〉文中發揮即興詩作:「此情此景甜美又歡暢,當旅行者遇到知音,在歡樂與美酒中徜徉。」天涯相遇,擦身而過,以食物紀錄當下,或地景,或懷舊,或隨緣取材,片刻「品味」即是永恆,把握當下,是幸福最近的距離。
英國名廚戈登.拉姆齊(Gordon James Ramsay)在電視節目《地獄廚房》中常說出驚人之語,例如:「這條魚生到牠還在找牠的兒子」(It’s still looking for its
son)。可見廚房裡的武林非能等閒視之。無論用盡功夫機關算盡,皆是男人女人心事一籮筐。比較特殊的是台式餐廳廚房,主廚與工作夥伴之間,常有通關密碼:「搓草」「八六」是什麼?「廚房」一探究竟。
現代人重視養生,追求《蔬食》儼然成為時尚,棄腥葷擇蔬果,彷若由繁轉簡,猶似洗牌人生,季節更迭,更加淬鍊心性,不只時尚,更臻高尚。
國發會二〇一六年統計報告,直指二〇一七年臺灣老年人口數將超過幼年人口;二〇六〇之後,老人將是幼年人的四倍,老化指數預估高達
401.5%。高齡化,少子化,不婚,蝸居等社會現象持續發燒,日本在二〇〇〇年出現「孤食老人」一詞,已預言四代同堂圍爐饗宴將成歷史古蹟,未來,還是誠實面對獨食的課題吧!日本研究報告顯示,一個人用餐感到孤獨而打開電視,或為了掩飾孤獨感而增加飲酒量影響身體健康,已出現鼓勵煮飯燒菜的文獻,預防失智,強化生活品質。邁向二〇六〇,飲食文化的現在與未來,都在「論述」關注。
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在《鑑賞的標準》論文中,借用《唐吉軻德》故事中的兩位專家在品酒時,雖異口同聲讚美好酒,但是一位喝出皮革味,另一位喝出鐵味,意見相左。所謂專家感官大不同,此舉受到眾人嘲笑。結果,將酒桶倒乾之後,發現桶底有一把鐵鑰匙,上面拴著一根皮帶子。大衛休謨論道:「一個人的味覺如果太精緻了,在許多場合會給他本人和他的朋友帶來不便。但是才智和美的精緻鑑賞力則不同,它永遠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品質,因為它是一切最美好、最純真的歡樂的泉源,而這種歡樂是最能感染人的天性的。」
二〇一六年飲食文選,邀請聰明的讀者細細品味,飽嚐歡樂。
文/朱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