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儒道互釋的角度,闡述了魏晉玄學的發展。由儒道會通而形碭中國文化的價值理想,始終是激勵我們這個民族開拓自由之路的強大的精神動力。
玄學的主題是自然與名教的矣系,道家明自然。儒家貴名教,因而如何處理儒道之間的矛盾使之達於會通也就成為玄學清談的熱門話題。玄學家是帶著自己對歷史和現實的真切的感受全身心地投入這場討論的,他們圍繞著這個問題所發表的各種看法,與其說是對純粹思辨哲學的一種冷靜的思考,毋寧說是對合理的社會存在的一種熱情的追求。
目錄
魏晉玄學與儒道會通(代序)
第一部分 正始玄學:何晏、王弼的貴無論玄學
第一章 魏晉玄學的產生
一、什麼是漢魏之際的時代課題
二、魏、蜀、吳三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模式
三、漢魏之際的思想演變
第二章 何晏、王弼的生平與著作
一、何晏的生平與著作
二、王弼的生平與著作
第三章 何晏的玄學思想
一、本體論思想的確立
二、對本體與現象相互聯結的探索
三、何晏玄學思想的缺陷
第四章 王弼的解釋學
一、中國哲學對理解的探索
二、王弼解釋學的基本思想
三、《老子指略》
四、《周易略例》
第五章 王弼的《老子注》
一、《老子注》的整體觀
二、整體觀的幾個邏輯支點
三、《老子注》的思維模式
四、《老子注》的內聖外王之道
第六章 王弼的《周易注》
一、《周易注》的社會整體觀
二、卦義與爻義——客觀形勢與主體行為
三、政治秩序與政治倫理
四、《周易注》的謀略思想
第七章 王弼的《論語釋疑》
第八章 王弼的玄學體系
第二部分 竹林玄學:阮籍、嵇康的自然論玄學
阮籍、嵇康的自然論玄學
一、阮籍、嵇康玄學思想的演變
二、自我意識與精神境界
三、阮籍、嵇康在玄學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 西晉玄學:裴頗的崇有論玄學與郭象的獨化論玄學
裴顧的崇有論玄學
一、裴頗思想的玄學特征
……
第四部分 東晉佛玄合流思潮
后記
第一部分 正始玄學:何晏、王弼的貴無論玄學
第一章 魏晉玄學的產生
一、什麼是漢魏之際的時代課題
二、魏、蜀、吳三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模式
三、漢魏之際的思想演變
第二章 何晏、王弼的生平與著作
一、何晏的生平與著作
二、王弼的生平與著作
第三章 何晏的玄學思想
一、本體論思想的確立
二、對本體與現象相互聯結的探索
三、何晏玄學思想的缺陷
第四章 王弼的解釋學
一、中國哲學對理解的探索
二、王弼解釋學的基本思想
三、《老子指略》
四、《周易略例》
第五章 王弼的《老子注》
一、《老子注》的整體觀
二、整體觀的幾個邏輯支點
三、《老子注》的思維模式
四、《老子注》的內聖外王之道
第六章 王弼的《周易注》
一、《周易注》的社會整體觀
二、卦義與爻義——客觀形勢與主體行為
三、政治秩序與政治倫理
四、《周易注》的謀略思想
第七章 王弼的《論語釋疑》
第八章 王弼的玄學體系
第二部分 竹林玄學:阮籍、嵇康的自然論玄學
阮籍、嵇康的自然論玄學
一、阮籍、嵇康玄學思想的演變
二、自我意識與精神境界
三、阮籍、嵇康在玄學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 西晉玄學:裴頗的崇有論玄學與郭象的獨化論玄學
裴顧的崇有論玄學
一、裴頗思想的玄學特征
……
第四部分 東晉佛玄合流思潮
后記
序
玄學的主題是自然與名教的關系,道家明自然,儒家貴名教,因而如何處理儒道之間的矛盾使之達於會通也就成為玄學清談的熱門話題。玄學家是帶着自己對歷史和現實的真切的感受全身心地投入這場討論的,他們圍繞着這個問題所發表的各種看法,與其說是對純粹思辨哲學的一種冷靜的思考,毋寧說是對合理的社會存在的一種熱情的追求。在那個悲苦的時代,玄學家站在由歷史積淀而成的文化價值理想的高度來審視現實,企圖克服自由與必然、應然與實然之間的背離,把時代所面臨的困境轉化為一個自然與名教、儒與道能否結合的玄學問題,無論他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還是否定,都蘊含着極為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表現了那個特定時代的時代精神。
就理論的層次而言,玄學家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經歷了一個正、反、合的過程。正始年間,何晏、王弼根據名教本於自然的命題對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論證,這是正題。魏晉禪代之際,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號,崇道而反儒;西晉初年,裴頒為了糾正虛無放誕之風以維護名教,崇儒而反道,於是儒道形成了對立,這是反題。到了兀康年問,郭象論證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把儒道說成是一種圓融無滯、體用相即的關系,在更高的程度上回到玄學的起點,成為合題。從思辨的角度來看,合題當然要高於反題,也高於正題,在郭象的玄學中,關於儒道會通的問題似乎已經得到真正的解決。但是,理有固然,勢無必至,理論的邏輯並不等於現實的邏輯。就在郭象剛剛建成了他的體系之時,緊接着的八王之亂、石勒之亂立刻把他的體系撕得粉碎,從而使名教與自然重新陷入對立。我們今天回顧玄學的這一段歷史,不能不帶着極大的疑慮和困惑,追問一下儒道究竟能否在現實生活的層次達於會通?如果事實上難以解決,那麼最大的阻力來自何方?既然困難重重,解決的可能性十分渺小,何以玄學家仍然苦心孤詣地在理論的層次長期堅持探索?他們的探索有沒有給后人留下值得借鑒的普遍性的哲學意義?
其實,如果僅僅停留於理論的層次,儒道會通也是一個不易解決的難題。在中國哲學史上,從先秦以迄於現代,沒有哪一個哲學家能夠對此作出邏輯上無矛盾的令人滿意的回答,每作出一個肯定必然會被否定,每作出一個否定也必然會被肯定。正始玄學為竹林玄學所否定,竹林玄學又為元康玄學所否定,就是這種尷尬局面的歷史證明。比較起來,還是那個無意於建立體系的三四流的玄學家的回答差強人意,是避免這種尷尬局面的最好的出路。《晉書·阮瞻傳》:「瞻見司徒王戎,戎問日:『聖人貴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日:『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將無者,然而未遽然之辭,理智上不敢遽然言其同,情感上不願遽然言其異,意思是莫非是相同吧,以一種反問的語氣與人商榷,把難題的解答推給對方,而自己則是模棱兩可,含糊其辭,依違於同異二者之間,不作獨斷論的判定。即使自己擺脫了邏輯困境的糾纏,也給人們進一步的探索留下了廣闊的回旋余地。王戎對「將無同」這三個字表示極大的贊賞,說明他根據自己的探索經驗,深知此問題的難度,在開放復雜的心態上與阮瞻產生了共鳴。
儒道會通之所以成為一個難題,是因為這個問題所討論的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實質上就是中國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而又永遠不能解決的天人關系問題。自然即天道,是外在於人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必然之理,名教即人道,是內在於人的受人的意志所支配的應然之理。自其異者而觀之,天與人分而為二,自然秩序與社會秩序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天地不仁」,對人的價值漠不關心,始終是遵循着自己的必然之理獨立地運行,而人則是創造了一套價值觀念逆天而行,按照自然秩序所無的應然之理來謀划自己的未來。但是,自其同者而觀之,天與人又合二而一,這是因為,人作為宇宙間之一物,首先是一個自然的存在,然后才是一個社會的存在,所以人既有自然本性,又有社會本性,既受必然之理的支配,又受應然之理的支配,這二者密不可分,結為一體,內在地統一於人性的本質之中。由此看來,如何處理天人之間的同異分合的關系就成了一個無法找到確解的難題,因為言其異者有同在,言其同者有異在,言其分者有合在,言其合者有分在,無論作出一種什麼回答,都有另一種相反的回答與之形成對立。人們固然可以像阮瞻那樣,為了保持某種心靈的寧靜,不受難題的困擾,用」將無同「三個字作為遁詞來回答,但是,機智的逃避產生不了高層次的哲學。哲學的本質在於面對無可確解的宇宙人生的難題進行窮根究底的追問而強為之解,即令最終免不了陷入矛盾片面也在所不惜。一部中國哲學史就是國境線着天人關系這個基本問題而展開,由各種各樣矛盾片面的看法及其相互之間的爭論而構成的。
……
就理論的層次而言,玄學家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經歷了一個正、反、合的過程。正始年間,何晏、王弼根據名教本於自然的命題對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論證,這是正題。魏晉禪代之際,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號,崇道而反儒;西晉初年,裴頒為了糾正虛無放誕之風以維護名教,崇儒而反道,於是儒道形成了對立,這是反題。到了兀康年問,郭象論證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把儒道說成是一種圓融無滯、體用相即的關系,在更高的程度上回到玄學的起點,成為合題。從思辨的角度來看,合題當然要高於反題,也高於正題,在郭象的玄學中,關於儒道會通的問題似乎已經得到真正的解決。但是,理有固然,勢無必至,理論的邏輯並不等於現實的邏輯。就在郭象剛剛建成了他的體系之時,緊接着的八王之亂、石勒之亂立刻把他的體系撕得粉碎,從而使名教與自然重新陷入對立。我們今天回顧玄學的這一段歷史,不能不帶着極大的疑慮和困惑,追問一下儒道究竟能否在現實生活的層次達於會通?如果事實上難以解決,那麼最大的阻力來自何方?既然困難重重,解決的可能性十分渺小,何以玄學家仍然苦心孤詣地在理論的層次長期堅持探索?他們的探索有沒有給后人留下值得借鑒的普遍性的哲學意義?
其實,如果僅僅停留於理論的層次,儒道會通也是一個不易解決的難題。在中國哲學史上,從先秦以迄於現代,沒有哪一個哲學家能夠對此作出邏輯上無矛盾的令人滿意的回答,每作出一個肯定必然會被否定,每作出一個否定也必然會被肯定。正始玄學為竹林玄學所否定,竹林玄學又為元康玄學所否定,就是這種尷尬局面的歷史證明。比較起來,還是那個無意於建立體系的三四流的玄學家的回答差強人意,是避免這種尷尬局面的最好的出路。《晉書·阮瞻傳》:「瞻見司徒王戎,戎問日:『聖人貴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日:『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將無者,然而未遽然之辭,理智上不敢遽然言其同,情感上不願遽然言其異,意思是莫非是相同吧,以一種反問的語氣與人商榷,把難題的解答推給對方,而自己則是模棱兩可,含糊其辭,依違於同異二者之間,不作獨斷論的判定。即使自己擺脫了邏輯困境的糾纏,也給人們進一步的探索留下了廣闊的回旋余地。王戎對「將無同」這三個字表示極大的贊賞,說明他根據自己的探索經驗,深知此問題的難度,在開放復雜的心態上與阮瞻產生了共鳴。
儒道會通之所以成為一個難題,是因為這個問題所討論的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實質上就是中國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而又永遠不能解決的天人關系問題。自然即天道,是外在於人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必然之理,名教即人道,是內在於人的受人的意志所支配的應然之理。自其異者而觀之,天與人分而為二,自然秩序與社會秩序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天地不仁」,對人的價值漠不關心,始終是遵循着自己的必然之理獨立地運行,而人則是創造了一套價值觀念逆天而行,按照自然秩序所無的應然之理來謀划自己的未來。但是,自其同者而觀之,天與人又合二而一,這是因為,人作為宇宙間之一物,首先是一個自然的存在,然后才是一個社會的存在,所以人既有自然本性,又有社會本性,既受必然之理的支配,又受應然之理的支配,這二者密不可分,結為一體,內在地統一於人性的本質之中。由此看來,如何處理天人之間的同異分合的關系就成了一個無法找到確解的難題,因為言其異者有同在,言其同者有異在,言其分者有合在,言其合者有分在,無論作出一種什麼回答,都有另一種相反的回答與之形成對立。人們固然可以像阮瞻那樣,為了保持某種心靈的寧靜,不受難題的困擾,用」將無同「三個字作為遁詞來回答,但是,機智的逃避產生不了高層次的哲學。哲學的本質在於面對無可確解的宇宙人生的難題進行窮根究底的追問而強為之解,即令最終免不了陷入矛盾片面也在所不惜。一部中國哲學史就是國境線着天人關系這個基本問題而展開,由各種各樣矛盾片面的看法及其相互之間的爭論而構成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