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玄學研究

魏晉玄學研究
定價:228
NT $ 198
 

內容簡介

20世紀的中國文化一直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艱難前進,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一方面打破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因循守舊局面,另一方面也使中國文化有失去自我認同的危機。但總的說來,西方文化的沖擊無疑是有利於中國文化由「傳統」轉向「現代」,它促進了中國文化自覺的或被動的前進。「魏晉玄學」和「中國哲學史」一樣,成為一門獨立門類的學科應說是自20世紀初開始形成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並討論過極有意義的「哲學問題」,這是誰也否定不掉的。但在西方哲學傳入中國之前,在中國確實沒有「哲學」(philosophy)一詞。「哲學」一詞最早是日本學者西周(1829-1897)借用漢語「哲」、「學」兩字指稱源於古希臘羅馬的哲學學說,中國學者黃遵憲(1848-1905)將這一名稱介紹到中國,為中國學術界所接受。我們知道,在西方哲學傳入之前,中國還沒有把「哲學」從「經學」、「子學」等中分離出來,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進行研究,而「哲學思想」、「哲學問題」的研究往往是包含在「經學」、「子學」之中來進行研究的。自20世紀初起,在西方哲學的影響下,中國哲學逐漸地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魏晉玄學」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成了一門獨立的哲學。因此,我們用「在西方學術背景下的魏晉玄學研究」作為本書的「前言」,正是為了說明,「魏晉玄學」的研究離不開西學的傳入。我們把20世紀的「魏晉玄學」研究分為五個時期,從中可以看到幾乎每個時期「魏晉玄學」的研究都和西方哲學某種(或某幾種)思潮的傳入有關。
 

目錄

總序/陳平原
在西方學術背景下的魏晉玄學研究/湯一介胡仲平
五朝學/章太炎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九月間在廣州夏期學術演講會講/魯迅
論古今學風變遷與政俗之關系/劉師培
談郭象注(答友人)/熊十力
魏晉清談及其影響(節選)/杜國庫
記郭象的自然主義/胡適
言意之辨/湯用彤
玄學的方法/馮友蘭
魏晉玄學與南渡清談/錢穆
阮籍、嵇康的思想/容肇祖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宗白華
清談思想初論(節選)/賀昌群
魏晉思想之歷史背景與階級根源/侯外廬
魏晉玄學與山水畫的興起/徐復觀
魏晉學術思想界的新傾向(節選)/劉大傑
魏晉玄學的評價問題/張岱年
魏晉玄學與名理/唐君毅
王弼玄理之易學(節選)/牟宗三
清談與清議/唐長孺
魏晉玄學研究中的兩個問題/王明
名教自然「將無同」思想之演變/周一良
佛學的玄學化/馮契
論魏晉時代佛學和玄學的異同/石峻方立天
從王韓玄學到程朱理學/朱伯崑
略論楊泉/蕭楚父
論從魏晉玄學到唐初重玄學/湯一介
名教與自然之辨的辯證進展/龐朴
魏晉風度/李澤厚
魏晉玄學與儒道會通/余敦康
《魏晉玄談》前言/孔繁
老庄、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聯貫性的詮釋學試探(節選)/傅偉勛
玄學與中國傳統哲學/樓宇烈
略談魏晉玄學的自然主義思想/許抗生
論郭象的「玄冥之境」——一種心靈境界/蒙培元
對《列子》的再考辨與再評價/牟鍾鑒
關於魏晉的「言意之辨」和文學理論/劉文英
嵇康與玄學「三理」/陳戰國
向秀玄學思想簡論/李中華
兩漢儒學與魏晉玄學銜接的重要人物——何晏(節選)/那薇
《谷梁傳疏》所引王弼《周易大演論》佚文考釋/王葆玹
郭象哲學及其在魏晉玄學中的地位/陳來一
論魏晉價值觀的重建/楊國榮
張湛思想發微/馬良懷
漢魏佛教與何晏早期玄學/王曉毅
20世紀魏晉玄學研究主要論著目錄索引
后記
 

給20世紀中國學術做總結,此舉曾被毫不猶豫地斷為「狂妄」(因當初對此項工作感興趣者,多非博學鴻儒);沒想到風雲變幻,才幾年時間,「學術史」竟成了時尚話題。於是,又有高人出面冷嘲熱諷——都什麼時代了,還在擺弄那些「老古董」。蟲口此一波三折,宏圖尚未真正展開,已被中國學界「消費」得差不多了。其實,學術史研究之回首往事,既倍感痛苦,又進展緩慢,吃力不討好,難怪其「風聲大,雨點小」。對於躊躇滿志、正忙着「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學界來說,最響亮的口號,依然是「拿來主義」。

日本學者竹內好在《魯迅》一書中,對魯迅「不退卻,也不追隨」的性格,有如下描述:「他讓自己與新時代論辯,由於『掙扎』而清洗自己,再把清洗后的自己從中脫出身來。」這種夾帶着血與淚的「掙扎」,不同於世人之動輒「幡然悔悟」,因其有切膚之痛,步子可能邁得更堅實些。如果不避拉大旗做虎皮之譏,我願意將此思路移用於今日之學術史研究。表面上屬於退一步進兩步的策略性選擇,而我更看好的,卻是其中的自我反省意識。外行只見其指點江山,似乎痛快淋漓;身處其中者,則不無魯迅「抉心自食」的意味。所謂自省,既針對整個學界,更針對學者本人,這也是我再三說的,對有志於治學術史的人來說,「過程」可能遠比「結果」重要。

以「文存」而不是「通史」的方式立說,有便利讀者的考慮,但更重要的,還是挑戰目前中國學界普遍存在的「好大喜功」、「華而不實」。話越來越多,書越寫越厚,可見識卻越來越少。與其寫一部屢經稀釋的百八十萬字的「通史」,不如老老實實,講完自家的點滴體會,引領讀者進人某一已相當充盈的「學術角」。這里奉獻的每冊圖書,均包含學術史性質的「導論」、群星閃爍的「文選」,以及相關論著的「索引」三部分。「導論」見史識,「索引」顯功夫,「文選」部分則在對先賢表達敬意的同時,為后來者提供閱讀及研究的方便。

「導論」的責任,主要不是表彰優秀論文,而是准確勾勒本專題在⒛世紀中國的興衰起伏,因而,更像是一部采取特定視角的具體而微的學術史。如此定位,要求研究者不僅有歷史感,更應具前瞻性。說到底,論者透視歷史的深度,與其展望未來的能力成正比。學術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問題意識」,決定了本叢書的工作目標:既須「史」的深厚,又兼有「論¨的新銳。

至於選題的原則,暫時局限在「人文學」,尤其是其中的「中國研究」。所選專題,要求以往的研究成績顯著,思路清晰,而且至今仍能吸引學界的目光。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選題最好是不大不小,不新不舊——太小學術容量有限,太大則無從把握;太舊不能吸引今人目光,太新則沒有歷史積累。

以「選本」帶「綜述」的形式,總結⒛世紀中國學術進程的某一側面,乃本叢書的基本框架。這麼一來,「導論」、「文選」、「索引」三者,呈鼎立之勢,互相呼應,缺一不可。相對來說,前后二者定位明確,不會有太大的爭議;反而是中間部分難以處理。在同一專題成千上萬的論著中,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寥寥數十則,實非易事;更何況,這些選文除本身的學術價值外,還必須能大略顯示學問推進的軌跡。百年文章,本就迭有變遷,再加上選錄范圍涵蓋大陸、台灣和港澳的原創之作,如此體式紛紜,若強求一律,必定傷筋動骨。故對所收各文,除進行必要的版式統一(如簡體橫排、篇末注等)之外,其他則盡量尊重原文保持原貌,這樣既反映了學術史的真實,也能給讀者以一定的歷史感。

本叢書之兼及「史家眼光」與「選本文化」,要求編纂者將巨大的信息量、准確的歷史描述,以及特立獨行的學術判斷,三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樣的工作,雖不屬如今大受推崇的「個人專著」,但借此勾勒出20世紀中國學術史的若干面影,並給后來者的入門提供絕大方便,在我看來,「功莫大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