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不可逆的改變已至─給後疫情時代經理人的備忘錄
孫明德博士
2020 到2021 年恐怕是我們這一代最深切感受何謂「巨變」的兩年。疫情如燒不盡野火、美國中東政策餘波蕩漾、中美關係緊繃、全球供應鏈重組,再加上新科技的威脅與機會⋯⋯大部分
的人都可隨手舉出好幾個例子。
不過,為什麼全球管理學巨擘彼得.杜拉克會在1995 年就寫成《巨變時代的管理》?當時,又有哪些巨變?為什麼值得四分之一世紀之後的我們研讀? 1995 年,Amazon 和Yahoo 正好都創立一年;Google 還要三年才出現;FB 則在將近10 年後才在美國加州成立,此時創辦人祖克柏只是個11
歲的小孩;至於被逐出蘋果的賈伯斯尚未重返光榮,不過正好就在這年,他的皮克斯動畫公司推出全球首部3D 長篇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
彼得.杜拉克當時所預見的巨變是真實的,這些即將改寫產業面貌與人類工作及生活方式的科技公司,正蓄勢待發。而杜拉克看見的巨變,來自「資訊」將重新定義組織、資產、人才與管理,也即將快速重塑經濟與市場的面貌。
巨變之所以令人憂心,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不曉得未來將會發生什麼,無從預先準備,擔心落後或被淘汰;另一則是過去的成功經驗不再管用,甚至反而是通往未來的絆腳石。
本書包括開頭及結尾的兩場訪談,以及分成四大主題的25個章節,看似繁雜多樣,但其實有一個共同主題,就是處理已經發生的不可逆改變。
杜拉克雖未能親見21 世紀後以資訊做為基礎的大部分組織樣貌,但他精準預測,「當一個組織以資訊為核心再造,大多數的管理階層都變得多餘,(因為)其中許多都只是資訊的中繼站。」因此,大多數科技公司的組織扁平,甚至採用零規則的管理,就能維持組織運作效能。杜拉克認為,在這樣的組織中,「經理人必須負起資訊責任的第一步,就是找出知識的缺口。」
找出知識的缺口,意即能夠定義企業組織需要的是哪些資訊或數據,並藉由處理這些資訊而獲得營運所需的知識。若缺乏這樣的定義,再多的資訊都無法產生價值。
杜拉克另一個精準預言是,他知道大多數經理人面對巨變時的反應,會從追求技術或速度著手。他說,「太多人的重點都放在技術上,尤其糟糕的是,放在電子產品執行的速度上,愈快愈好。」直到今日,許多企業經理人在規劃數位轉型策略時,不都還以為導入技術、增加速度等於轉型?然而,「當前所強調的組織再造主要意味著,把一個組織從事物的流動轉變成資訊的流動,而電腦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項工具。」杜拉克舉了兩個例子,說明為什麼不應將焦點放在技術上:「如果你去五金行買一把鐵槌,不會問你是要用它來釘椅墊或是修理門;用出版業的話來說,曉得打字機的原理並不會讓你成為作家。」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接連而來的巨變?本書特別收錄的兩篇杜拉克訪談,提供相當明確的線索:第一篇討論的是組織與管理範圍改變,書末訪談則討論如何重新定義企業人才培育。
杜拉克認為,知識已經取代資本成為組織的推動力,經理人需要關注三大項目:一是組織所處的大環境,例如社會及其產業結構、市場、技術等;二是組織的使命;三則是組織要達成使命所需要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杜拉克在本書中沒有提到AI、區塊鏈或量子計算這種看來酷炫的新科技字眼,但回歸本質,如今所需要的人才,必須隨時能夠掌握工作上需要的知識,因為「知識是唯一有意義的資源,對於經理人而言,更是如此。」至於組織管理同樣也有本質的轉變,杜拉克強調,「過去一百年來的傳統組織,其骨架或內部架構是位階和權力的一種結合;而在新興的組織中,得要是相互理解和責任的結合。」
巨變已成常態,這是不可逆的改變,如何讓自己善於管理變巨變時代的管理動?推薦可從閱讀本書開始。
本文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前言
本書中所有的內容,包括一開始和結尾的兩篇訪談,以及中間的25 個章節,雖然看似繁複多樣,但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處理已經發生的不可逆的變化。因此,所針對的是企業主管可以(也必須)據以採取行動的種種變化。本書中所有的文章並不試圖預測未來,而是探討主管可以做、必須做的事,方能創造未來。
要預測未來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只是沒有意義。許多未來學家都有很高的打擊率,他們評量自己以及通常被人評量的結果都算準確。他們預見了一些事情,但更重要的永遠是根本上的改變,這些改變發生了,但是沒有人預料到,也不可能預料。回顧十年前的今天,1985
年時沒有人預測到或可能預測到,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未能在歐洲釋放爆炸性的經濟成長,反而帶來十年的經濟停滯,以及瑣碎的爭論。結果,1995 年後統合的歐洲,在世界經濟的表現反而比1985 年時分裂的歐洲更虛弱。十年前也沒有人預測到或可能預測到,中國大陸會出現爆炸性的經濟成長,這種成長並非當局政策造就的結果,反而與之無關。沒有人預測到5,500
萬海外華人會成為新興的超級經濟強國。十年前也沒有人可以預測,資訊革命對商業的最大衝擊,竟然會是對最古老的資訊系統(這套系統似乎每個關節和組織都已僵化),亦即會計師的會計模式所做的徹底的重新思考與結構重組。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無法為未來做決策。決策是採取行動的承諾,而行動總是在當下,也只能在當下。只有當下的行動,才是塑造未來唯一可行之道。主管領薪水就是要執行任務,也就是採取有效的行動,而要做到這件事,只有思索現況,並善加利用已經發生的改變才行。
本書的出發點是探討主管的工作,也就是管理。在企管界已經發生的變化提出了這個問題:什麼是過去40
年來可行而自動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種種假設、規則及實務做法,現在開始遭到質疑,甚至淘汰?本書接下來探討管理、經濟和社會方面一大根本改變帶來的影響,亦即資訊的出現成為企業主管的重要資源及公司組織的骨架。本書此部分的前提是這句老話:「你若不是工具的主人,就是它的僕人。」企業主管必須學會什麼才能成為這項新工具的主人?接著,本書從主管的工作和組織的範疇,轉移到市場及世界經濟,其中有新的權力中心、新的成長市場、新的成長產業。本書最後一部分分析了社會及政府的改變,這大概是這個世紀的社會轉型中最大的改變,政府既大獲成功,同時也徹底失敗。
不到30 年前,甚至只有25 年前,人們常說雖然經理人和主管的人數比起1920
年代(更遑論一次大戰前)多了很多,但其中大多數人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方式,都和以前的人差不多。如今的經理人和企業主管已經不是這麼回事了。但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情是,明天的經理人和企業主管所做的事情,和今天的經理人和企業主管所做的更是截然不同,做事的方式也大不相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今天的企業主管可以領先這個不一樣的明天,事實上是使之成為他們的明天。
彼得.杜拉克
1995 年5 月於加州克萊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