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每個人學手語的動機或許不太一樣,但是每一位學習手語的翻譯員,肯定都有著一顆用手語助人的初心!
記得2017 年台灣手語翻譯協會剛成立時,我們便雄心壯志的想為手語翻譯和聽障朋友開創各種資源,然而同時間對於手語需求的聲音,我們聽見最多的竟然是來自聽損孩童的家長和早療從業人員。
台灣新生兒的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至四,隨著聽覺輔具科技的快速發展,學習口語已取代手語成為聽損兒的早療主流。但是,口語真的能夠完全取代手語對聽損孩童的幫助嗎?至少以目前的科技而言,聽覺輔具還是有它的侷限性,而單靠口語的單一語言輸入模式,很可能讓聽損孩童錯失了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
和口語相比,手語具備了豐富的視覺性和空間性,更有助於聽損孩童的學習認知與溝通表達能力。近年來,愈來愈多與聽語治療相關的國內外案例都證明,手語不但不會影響聽損孩童的口語發展,甚至還有助於口語學習。國外更有研究證實,學習手語對於刺激幼兒智能發展、增加自信心,以及親子關係,都有很大的幫助!
可惜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我們知道聽損孩童學習手語有這麼多的好處,但國內在聽損孩童的手語學習教材和學習管道,卻是「幾近於無」。有鑑於此,協會在2018 年除了自力出版了一套生動有趣的《嬰幼兒手語溝通圖卡》外,也向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補助辦理「嬰幼兒手語遊戲班」,並引起廣大迴響。
接著,為了提供聽損家庭手語學習交流的環境,協會在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持續的經費支持下,於2019
年開辦了「親子手語故事屋」至今,希望以聽損孩童為核心,將手語推展到父母、手足,以及周邊的人(本書的手語示範者皆是「親子手語故事屋」的小朋友)。此外,協會也向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提送計畫,辦理「家長與早療教師手語應用增能活動」,以及跨界與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合作辦理「手語介入在聽損早療之成效」研討會,進一步創造聽損孩童的手語友善社會。
滴水成河,令人欣慰的是,經過一連串的努力後,有不少聽損孩童的家長與早療專業人員,開始認同將手語納入聽損或身障孩童的早療觀念,並且開始主動積極學習手語,以協助聽損孩童能夠以雙語(口語+手語)更有效的與人溝通。
在此,我要萬分感謝協會所有聽人、聾人老師們對於親子手語的開創、耕耘與付出,在這幾年推廣手語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本豐富的親子手語教材對於增進手語學習成效,是如此可貴而重要,這也是為何協會如此傾盡全力,積極結合特殊教育教授、專業聽語治療師、語言學博士手語翻譯員、親子手語聾聽教師、插畫美編聾設計師,以及聽損家庭親子等多方人員,合力出版這本親子手語教材書。這本書除了有示意插畫、手語示範、手語語法,以及活動設計和資源建議外,也特別設計了孩童學習手語常見問題的Q
& A,是一本親子手語入門的完全手冊。
我們期許透過這本書的出版,作為冀求建立「口語+手語」雙語家庭父母的支持後盾,也為台灣建立「手語口語共融」的共榮未來!
魏如君
社團法人台灣手語翻譯協會 理事長
推薦序一
認識如君是在2016 年慶祝林寶貴老師80 歲生日暖壽宴,老師當時許了個願望,希望成立推動台灣手語或手語研究的協會,會後就只有如君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積極發起並成立了「台灣手語翻譯協會」。因為有了寶貴老師的共同話題,我們也常聊到一些關於手語和對聽障教育的想法。
如君具有驚人的行動力,台灣手語翻譯協會成立近四年,做了很多關於推廣手語、聾人文化及資訊平權的活動,例如:協會在高雄衛武營的「大耳朵五感體驗」、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合作拍攝「手遊博物館」手語導覽影片,以及宜蘭傳藝中心友善導覽;也辦理了聾翻譯培訓,讓使用手語的聽損孩童有公平的受教權,並積極協助會員考取手語翻譯證照。
近年來,台灣引進了嬰幼兒手語,以及進行雙語教育的研究,發現嬰幼兒學習手語,能夠早期建立良好的溝通基礎及提升認知的能力,大家便開始關注手語對幼兒學習的影響。台灣手語翻譯協會在出版《嬰幼兒手語溝通圖卡》後,也開始在台灣各地辦理親子手語的課程,場場爆滿,突然間感覺手語活絡起來,也看到台灣社會大眾開始對手語的重視。繼手語溝通圖卡後,手語撲克牌、《等一下》手語動動書也接連出版,台灣手語翻譯協會的努力,讓台灣手語被社會大眾看見,發揮「譯心譯意,搭起聾聽一家」的使命。
今年春節,如君親自將《等一下》手語動動書送到高雄給我,同時提到親子手語書的構想,也邀請我一起參與架構討論和撰寫部分親職教養Q & A。本書內容以語意網絡,充實學習者手語的基本詞彙,邀請很多可愛的小模特兒示範,並提供QR Code 掃描手語影像,且也提供小遊戲的教學活動設計、可參考的教學資源,特別提供話說手語,來描述手語的打法和手語的語言學知識,最後還有一些親職教養的Q
& A。這本書不僅適合親子互動,對社會大眾、語言治療師或者教師,皆是學習手語的最佳教材。
手語是動作語言,也是最優美的語言,過去因多數人對於手語的迷思,讓台灣手語的推廣落後先進國家二、三十年。看到本書的完成,相信在手語和聾文化的領域,台灣又邁進了一大步。
黃玉枝
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教授
推薦序二
嬰兒不是生來聰明,而是積極、正向的親子對話,讓他們變聰明。
在《父母的語言》(D. Suskind 著,王素蓮譯)這本書中特別強調,嬰兒的大腦只是半成品,需要透過「父母的親子對話,繼續塑造寶寶強大的學習腦;經常開心的和寶寶互動、講話,父母透過語言傳遞的情感,就能幫助寶寶大腦的發展」,因此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或聽眾:「親子對話是最好的教養!」
然而,在寶寶還不會說話時,情緒及需求不易得到滿足,往往透過哭鬧表達,這可能帶給父母很多焦慮,不知該如何回應寶寶的哭鬧,不知寶寶當下的需求是什麼,進而影響了親子之間的互動。
這時候,
手語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了。它是一種視覺語言,和我們熟知的口說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對於尚無法用口語表達的寶寶來說,它可說是上天給予的另一個語言寶物,可以幫助照顧者提早與寶寶雙向互動。對一般典型聽力的寶寶來說,簡單的手語詞彙可以幫助寶寶表達其需求和感受,讓親子關係在更愉悅正向的情境中發展。我的一位學生在我的建議下,在其寶寶七個月左右開始,即加入手語與寶寶互動,大約兩個月後,寶寶開始能夠自主的使用手語詞彙溝通;到了一歲一個月後,漸漸發展出口語,到了一歲六個月時就完全用口語和爸媽溝通。在這段時間,因為使用手語,她和先生更能精準的了解寶寶的需求,寶寶的情緒就顯得很穩定。她說,想到寶寶用胖胖短短的小手「說話」的可愛模樣,真是美好的回憶!
對於聽力有損傷的寶寶來說,父母更需要在孩子聽覺輔具、聽能說話介入尚未就位,或者在等待植入人工電子耳之際,隨時傳遞對孩子的關愛與情感,此時親子手語互動就是最好的方式。許多研究證實,一出生即與父母透過手語互動的聽力損失兒童,在認知、情緒、學業及心智理論的發展上,明顯優於進入啟聰學校後才學習手語的同學,因此盡早透過手語,不讓聽損家庭的親子互動有空窗期,是非常重要的。
只是大部分的家長都沒有學過手語,難免會有很多的擔心,擔心寶寶學了手語會不會影響口語的學習?且就算有心教寶寶手語,也不知該從何開始。這本《親子手語入門完全手冊》即是一群有心推廣親子手語的夥伴,集合大家的心力,除了請語言學家簡單說明手語的語法特質、特教學者分享聽障兒童的教養觀念和技巧,也請語言治療師分享手語介入後對孩子口語發展的正面影響,更透過可愛的小朋友示範許多實用的手語詞彙,還提供許多教導寶寶學習手語的有趣活動。因此,這本書不只可從觀念上翻轉父母對手語的擔心,也可讓父母像翻閱食譜般,直接參照書中示範的手語圖例與教學活動,調理出一道道親子手語互動的美好菜餚,給予寶寶大腦最有力的成長養分,也讓孩子透過手語「看」到父母的愛!
劉秀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