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布洛薩試圖理解,為何在當時膾炙人口的暢銷書所提到的「中國甦醒」的歷史氛圍中,傅柯的作品為何、且如何廣泛地「掠過」華語世界。

  當傅柯突破當時的方法論與認識論規範往前邁開一步時,亦即當他嘗試要去中心並且轉向亞洲,而轉向的目的不是為了輸出其思想產品而是為了透過亞洲「他者」來檢驗其產品時,為什麼他選擇了日本而非中國……必須說的是,中國或整體而言的華語世界,至少在傅柯明白曉暢的表述中幾乎是一片空白,或者說黑洞……

  「作者以『地緣哲學』(géo-philosophie)的角度,結合著『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解殖立場,重新將一種帶有政治批判力道的知識論機制賦予此一空白,是在批判傅柯之中,開展了傅柯留白下的可能性。」——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黃冠閔

  本書綿密地分析中西文化在傳統上根本的差異,並以傅柯對國家的批判剖析傅柯為何與法國毛派劃清界線;除此之外,還包括了對傅柯與伊朗、傅柯與人權、傅柯的解殖反思等內容的討論。

  「傅柯與中國之間錯開的交會,難道只關於傅柯生前的言思與行蹤?傅柯逝世卅多年後的今日,例如布洛薩與我們在這裡的思緒,以及未來,不仍然延續著與中國錯開的交會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朱元鴻

  本書並有四位學者回應,這本以傅柯哲學為軸心的著作,顯示當代哲學的前瞻與對現世的關懷。

各界推薦

  各界聯合重磅推薦
  吳豐維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林淑芬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洪世謙 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
  陳光興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Movements、《人間思想》主編
  朱元鴻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黃冠閔 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黃建宏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
  楊凱麟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葉 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劉紀蕙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布洛薩 Alain Brossat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現為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約聘研究員,「玉山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當代法國哲學思想,並以重新思考民主深入移民、庶民與社會底層主體性議題,同時著力於文化與智識解殖研究。已出版中文版著作《傅柯:危險哲學家》。

譯者簡介

謝承叡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關注領域為法國《查理週報》問題、法國 諷刺漫畫史及當代視覺文化議題。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郭亮廷

  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士,巴黎第一大學美學系學士, 雷恩第二大學劇場研究碩士,藝評人及譯者。現為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文章散見於《表演藝術雜誌》、《今藝術》、《藝術觀點》等刊物。譯有《疊 韻》、《無用之用》、《與脆弱同行》等書。

羅惠珍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碩士,文字工作者、演員。著有《築夢落維尼》、《巴黎不出售》、《哲學的力量》等,譯有《傅柯:危險哲學家》、《鹽淚:巴特羅醫生眼裡的 難民血淚》等。

湯明潔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哲學與認知論專業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從事以法國哲學尤其是以傅柯研究為背景 的人文科學考古學、主體哲學、話語和超話語等研究。法文專著 L’usage de la subjectivité-Foucault, une archéologie de la relation 近期將於法國 Harmattan 出版社出版。

林士鈞

  法文系畢業,曾留學法國,現就讀於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班。 熱愛思考、旅遊,目前的研究興趣為現代性。

 
 

目錄

序 ∣由一切錯開中的再開始/楊凱麟
傅柯與中國:錯開的交會/謝承叡 譯
李歐塔、德勒茲與性愛藝術⋯⋯/謝承叡 譯

回應一∣傅柯,我們的同時代人?/黃冠閔
回應二∣錯開交會的未來:傅柯與中國/朱元鴻
回應三∣錯開的翻譯::評布洛薩的認同倫理及其現象學式的「地緣哲學」/蘇哲安
回應四∣地緣哲學的拓撲空間:關於方法論的討論/劉紀蕙

一個魔鬼在美國:傅柯及其北美洲批判/郭亮廷、羅惠珍 譯
傅柯之異托邦概念與問題/湯明潔 譯
全球地緣政治角力場下的今日人權:評論傅柯〈面對政府,人權〉/林士鈞 譯
地方化/去地方化,作為另一種靈感 林士鈞 譯

 
 



由一切錯開中的再開始

楊凱麟


  《錯開的交會:傅柯與中國》集中地討論傅柯(Michel Foucault)著作中「中國構成」的可見與不可見。儘管傅柯極少提及中國,布洛薩(Alain Brossat)還是博聞強識地一一挑出他著作中論及中國的部位,極大化地擴增與「去摺曲」(déplier)了傅柯與中國的僅餘碰觸。或者不如激進地說,布洛薩使得這個不曾交會的「交會」,某種「非交會」的錯開,成就了一種傅柯意義下的「非場域」(non-lieu)與「誘惑的場所」,重新摺入了傅柯的整體思想,成為足以凝視其哲學的鏡像。最終,錯開的交會,弔詭地與不無命定地,成為觀看傅柯思想的獨特單子。

  傅柯著作中為人熟知的「中國部位」,主要有二,反覆被人引述:《性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提及中國的「性愛藝術」與《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引用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的著名開場。兩個段落都不長,前者僅僅數語,後者則引述小說,兩者都遠非傅柯書中關注的真正問題。然而,這個在傅柯筆下被描述為遙遠、神秘、差異於西方與惹人發笑的東方國度,即使僅寥寥數語,已引發無數的爭議與批評。

  中國與傅柯,這個布洛薩筆下的「錯開的交會」最終並未真的「錯開」,已成為傅柯思想中的軟肋,英美世界後殖民論述的提款機,揭發傅柯「東方主義」的徵候,歐洲白人理型中心的破綻。

  那麼,曾在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與傅柯、德勒茲(Gilles Deleuz)、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巴迪歐(Alain Badiou)與夏特萊(François Châtelet)等眾多六八世代哲學家並肩共事的布洛薩,會怎麼面對這個「錯開」中的就是「錯不開」,空缺中的固執在場?他的論述策略與戰鬥位置是什麼?這個已觸動許多當代學者敏感神經的問題還能怎麼「再問題化」?

  明顯的空缺、空白、空白頁、此處有獅(指地圖上未經探勘之地)、空地、深處……包括傅柯自己的話,「我不熟悉中國問題,所以我讓它保持開放。」這便是布洛薩在書中安置我們之處:缺席與空無。特別是當我們以中文讀著這本書時,無疑地更加劇了這個空無中的弔詭,我們正在這個空無之中閱讀空無,在錯開中感受交會,或,在交會中肯認錯開與歧異。

  這個「保持開放」之地,在布洛薩書中首先捲入了中國的「性愛藝術」。傅柯並不是漢學家,他短暫提及的「性愛藝術」主要來自對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La vie sexuelle dans la Chine ancienne)的閱讀,將其置入於嚴格意義下的亞洲(作為)問題的跨文化研究情境之中並不適切,因為這將忽略傅柯就其自身問題(古希臘羅馬的性特質或主體性問題)發展所設定的條件。單純糾舉他的「中國誤讀」或過度推論並未能真正給予更多啟發,這是何以布洛薩指出,傅柯的研究前提「可以如此定義:我的研究活動有其無法脫離的認識論及檔案學的整體條件,我談的就是在這些條件下所能夠談的東西。」(頁41),對於「歐洲中心主義」的批判或許應與「以歐洲為中心」的研究做出區辨,這便是布洛薩所強調的「地緣哲學力量場域」的解殖立場(頁10)。

  波赫士關於「中國百科全書」的怪誕描述曾引發傅柯著名的笑聲,這樣怪異的、東方主義的、他者與神秘而不可思考的中國,或許正是今日談論亞洲的一個遙遠極點,我們或許不需急於批評傅柯,或者,早已有著無數廉價的批評。我們想問的是,如果時至今日,我們必須創造性地構思亞洲或亞際,複數、多元、平行、歪斜與突梯的亞洲,差異的亞洲,那麼,我們有走得足夠遠嗎?這麼多年前波赫士的版本不就是一個同時使亞洲與歐洲「歧途」(détourner)的例子嗎?我們能比走得比最遠、最陌異(即使是對亞洲人)與最差異的亞洲更遠嗎?「『中國之名』能夠作為一種『跨越所有想像、思考的可能界限』的支點或中介。」(頁18)中國作為流變、不定形、嚴格意義下的域外,還可以是什麼?或許正是在此,仍然迴盪著多年前傅柯的笑聲,重要的可能不只是反殖、解殖、反帝,反這個或反那個,而首先在於如何自我翻轉與自我解域,在啟發與創造性上走得更遠,讓亞洲不再只是一個名詞,成為一個動詞,一個在哲學、當代藝術與政治等範圍的實踐運動,正是在這個笑點上,亞洲重獲了離開既有建制的潛能,不管是意識形態的或歷史的。

  或許,一切正是由這個錯開中真正開始……
 
 

內容連載

傅柯與中國:錯開的交會
謝承叡譯

 
我不熟悉中國問題,所以我讓它保持開放。

 
在此我想圍繞著傅柯著作中的一個明顯的空缺、「一頁空白」來討論,這個或許只是障眼法的空缺也就是中國-華語世界,與日本的例子有明顯不同之處。
 
我知道這個切入點本身不太尋常,畢竟涉及到一部哲學作品——根據哲學領域的規則,一般其實比較會討論「實」而非「虛」或空,會分析並且審視文本、表述、主張,而不是這些內容的空缺。我們該如何討論某部哲學家的作品當中那些正因為其缺陷——如同某種匱乏——才得以被詮釋的部分?這裡我所下的賭注是:空缺是可以拿來質問的,可以探問在給定的脈絡下它被賦予什麼意義,但這樣就意味著我們從一個認識論程式(logiciel épistémologique)過渡到另一個,我們要放下並且稍稍「解殖」那些我們所依賴的知識工具。這尤其意味著我們要從某種觀點出發,去質問例如傅柯某部作品中的實與虛——我與當代解殖思潮的思想家稱這種觀點為地緣哲學(géo-philosophie)。地緣哲學的前提是,哲學作品(或成果)的拓撲化,亦即審視作品與其所奠基的文化的、知識型的、智識學術的「版圖」(territoire)之間的關係,把作品放在這些關係網絡中來看待。將一部哲學作品拓撲化,也就是辨識出使作品成為可能或不可能的條件,也就是將作者的成果放回到原先的情況中考量。這也是傅柯不斷在進行的工作。在他的主要作品中,傅柯運用許多幾乎儀式般的口號或通關密語:「在西方」、「在我們這」、「對我們而言」、「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時代」等,近乎不厭其煩地一再提醒其表述的有效性僅限特定範疇。
 
這個做法自然會使我們開始探查可能「引發徵候」的各種細微徵兆。但是這裡所探尋的並非是一種病症,而是一部作品在一種地緣哲學力量場域中的狀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4
    $260
  2. 新書
    79
    $277
  3. 新書
    79
    $277
  4. 新書
    9
    $315
  5. 新書
    9
    $315
  6. 新書
    9
    $315
  7. 新書
    9
    $315
  8. 新書
    95
    $333
  9. 新書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