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哲學脫離不了多元的現代藝術。回顧他的著作,可以立即看到,不僅持續注解十七(斯賓諾莎與萊布尼茲)到二十世紀的哲學(康德、柏格森與尼采),而且投注大部分時間分析文學、音樂和戲劇、繪畫和電影。顯然文學、音樂、繪畫和電影是四個主要研究對象。
德勒茲藝術理論由三種視野組成,貫穿在他前、中與後期著作:現代藝術、單義性(l’univocité)哲學與先驗(transcendantal)哲學的爭端、互文性(l’intertextualité)。他的藝術理論問題之處理都是跨越單一著作的。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一些特別現象:例如前、中與後期的著作之間某些概念突然不再使用,有些觀點在某階段修正了,有些問題貫穿其間始終討論著,有些概念不斷變化著,以及有些只在中間出現,乃至有些藝術家或哲學家始終離不開德勒茲的眼睛等等。
然而什麼是作品、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一直是德勒茲藝術理論不斷提問的問題。對德勒茲而言,除了現代藝術這個重點之外,整個生涯對單義性哲學的評閱從未中斷,對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尼采三位單義性哲學家,德勒茲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尤其是幾個核心思考點,對作品、藝術、藝術家觀念,乃至對互文性操作影響巨大:斯賓諾莎的單義性、萊布尼茲的非共同可能性與尼采的永恆輪迴。這些觀點正是進入他的藝術理論必須知道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瑞文
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空間藝術畢業,巴黎第一大學美學碩士、藝術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曾任高雄師大美術學系系主任、藝術學院院長。著有:《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北美館,2002)、《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五南,2010)。
陳瑞文
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空間藝術畢業,巴黎第一大學美學碩士、藝術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曾任高雄師大美術學系系主任、藝術學院院長。著有:《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北美館,2002)、《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五南,2010)。
目錄
引論
第一章 非人稱書寫
第二章 圖表與繪畫史反思
第三章《普魯斯特與符號》的藝術理論
第四章 音樂論
壹、雙重的音樂系譜
貳、音樂橫跨性
參、迭奏
第五章 電影論
壹、電影系譜:電影與哲學
貳、電影論的存有學特徵:推翻十九世紀的藝術哲學公設
參、電影分析:國家與意識形態
第六章 時間議題與藝術理論
第七章 概念變形與意圖:「圖表」變形術
第八章 德勒茲與康德
壹、藝術家、作品與庇護論
貳、品味判斷作為一種先驗發生論
第九章 德勒茲與尼采
壹、權力意志與生命科學
貳、永恆輪迴
第十章《皺褶:莱布尼茲與巴洛克》的影像化:互文性的藝術理論與影像解構
第十一章 德勒茲與班雅明:只有讓歷史衰落的作品才堪稱為藝術作品
略語
引用書目
附錄:德勒茲主要著作與出版
第一章 非人稱書寫
第二章 圖表與繪畫史反思
第三章《普魯斯特與符號》的藝術理論
第四章 音樂論
壹、雙重的音樂系譜
貳、音樂橫跨性
參、迭奏
第五章 電影論
壹、電影系譜:電影與哲學
貳、電影論的存有學特徵:推翻十九世紀的藝術哲學公設
參、電影分析:國家與意識形態
第六章 時間議題與藝術理論
第七章 概念變形與意圖:「圖表」變形術
第八章 德勒茲與康德
壹、藝術家、作品與庇護論
貳、品味判斷作為一種先驗發生論
第九章 德勒茲與尼采
壹、權力意志與生命科學
貳、永恆輪迴
第十章《皺褶:莱布尼茲與巴洛克》的影像化:互文性的藝術理論與影像解構
第十一章 德勒茲與班雅明:只有讓歷史衰落的作品才堪稱為藝術作品
略語
引用書目
附錄:德勒茲主要著作與出版
內容連載
引論:德勒茲與藝術理論
德勒茲藝術理論由三種視野組成,貫穿在他前、中與後期著作:現代藝術、單義性(l’univocité)哲學與先驗(transcendantal)哲學的爭端、互文性(l’intertextualité)。
很難想像吧!德勒茲哲學脫離不了多元的現代藝術。回顧他的著作,可以立即看到,不僅持續注解十七(斯賓諾沙與莱布尼茲)到二十世紀的哲學(康德、柏格森與尼采),而且投注大部分時間分析文學(《普魯斯特與符號》,1964;《卡夫卡:為弱勢文學而寫》,1975;《枯竭》,1992;《批評與臨床》,1993;《沙歇-馬佐克導讀》,1967)、音樂和戲劇(《重疊》,1979;《千高台》1981)、繪畫和電影(《培根:感官感覺邏輯》,1981;電影(《電影1、2》)。顯然文學、音樂、繪畫和電影是四個主要研究對象。參照時期橫跨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他的參照具有如下趨向:現代藝術運動的要角都包括在內,不乏電子樂、普普、新現實主義藝術家(les nouveaux réalistes)與觀念等當代藝術,廣泛引述相關評論,同時參照十九、二十世紀的科研知識,如動物生態學、生物學、醫學、物理學等等。
按德勒茲的說法,現代藝術提供哲學一個脫離再現的路徑,現代藝術是哲學可以仿效的對象。德勒茲確實著迷於現代藝術能解決哲學困境這個命題。尤其在現代藝術的「媒介介面的多樣探索性與實驗性」、「成形時才能認識」、「波浪推衍波浪的多元動力」與「多樣異種並存的作品模態」四個特徵上。
這就引出兩個問題,是認識德勒茲的藝術理論必須釐清的:一、現代藝術引出的問題是怎樣用來贊助哲學問題的?二、是否先想好哲學的解決辦法,然後套用在現代藝術?前一個問題涉及現代藝術是哲學困境的解答,後一個問題說德勒茲的藝術理論是套招。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大部分他所著重的例子(都是他眼中的範例),是出自各種現代藝術類型中的選定,說選定,是德勒茲並未對所選擇的藝術家說明為何選擇的理由,也從未對這些作品為何可以如此分析作說明,這讓人有藝術分析只是哲學應用這樣的印象。另外,德勒茲主要的分析對象,如普魯斯特小說、卡夫卡小說、現代音樂、培根繪畫與電影,隱約可見單義性哲學與其中扮演類似基座的角色,而給人藝術論題是對單義性哲學與先驗哲學之爭端的表態。
德勒茲藝術理論由三種視野組成,貫穿在他前、中與後期著作:現代藝術、單義性(l’univocité)哲學與先驗(transcendantal)哲學的爭端、互文性(l’intertextualité)。
很難想像吧!德勒茲哲學脫離不了多元的現代藝術。回顧他的著作,可以立即看到,不僅持續注解十七(斯賓諾沙與莱布尼茲)到二十世紀的哲學(康德、柏格森與尼采),而且投注大部分時間分析文學(《普魯斯特與符號》,1964;《卡夫卡:為弱勢文學而寫》,1975;《枯竭》,1992;《批評與臨床》,1993;《沙歇-馬佐克導讀》,1967)、音樂和戲劇(《重疊》,1979;《千高台》1981)、繪畫和電影(《培根:感官感覺邏輯》,1981;電影(《電影1、2》)。顯然文學、音樂、繪畫和電影是四個主要研究對象。參照時期橫跨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他的參照具有如下趨向:現代藝術運動的要角都包括在內,不乏電子樂、普普、新現實主義藝術家(les nouveaux réalistes)與觀念等當代藝術,廣泛引述相關評論,同時參照十九、二十世紀的科研知識,如動物生態學、生物學、醫學、物理學等等。
按德勒茲的說法,現代藝術提供哲學一個脫離再現的路徑,現代藝術是哲學可以仿效的對象。德勒茲確實著迷於現代藝術能解決哲學困境這個命題。尤其在現代藝術的「媒介介面的多樣探索性與實驗性」、「成形時才能認識」、「波浪推衍波浪的多元動力」與「多樣異種並存的作品模態」四個特徵上。
這就引出兩個問題,是認識德勒茲的藝術理論必須釐清的:一、現代藝術引出的問題是怎樣用來贊助哲學問題的?二、是否先想好哲學的解決辦法,然後套用在現代藝術?前一個問題涉及現代藝術是哲學困境的解答,後一個問題說德勒茲的藝術理論是套招。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大部分他所著重的例子(都是他眼中的範例),是出自各種現代藝術類型中的選定,說選定,是德勒茲並未對所選擇的藝術家說明為何選擇的理由,也從未對這些作品為何可以如此分析作說明,這讓人有藝術分析只是哲學應用這樣的印象。另外,德勒茲主要的分析對象,如普魯斯特小說、卡夫卡小說、現代音樂、培根繪畫與電影,隱約可見單義性哲學與其中扮演類似基座的角色,而給人藝術論題是對單義性哲學與先驗哲學之爭端的表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5折$553
-
新書85折$553
-
新書9折$585
-
新書9折$585
-
新書9折$585
-
新書95折$618
-
新書95折$618
-
新書95折$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