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起源:萬物形式演變之謎,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設計美學×科學探索

形式的起源:萬物形式演變之謎,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設計美學×科學探索
定價:332
NT $ 332
  • 原文作者:Christopher Williams
  • 譯者:甘錫安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20-12-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358793
  • ISBN13:9789862358795
  • 裝訂:平裝 / 144頁 / 25.5 x 18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176幅精繪插圖,探索一切形式的根源――――
一部結合設計、自然、科學的萬物形式演化史
萬物的世界,一切皆非理所當然――――
尺寸的極限 × 材料的可能 × 元素的關聯 × 機能與設計的仿生美學
 
三角形、方形、圓形為什麼最常出現?
雞蛋的形狀和雨滴的形狀有何關聯?
什麼樣的物件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存在?
什麼樣的建築應該建造或不應該建造?
永續長存的形式的共通要素是什麼?

★★主持人、作家  蔡康永  讚譽推薦★★

【專業審訂】
呂良正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康乃爾大學理論與應用力學博士
劉曼君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辦公室主任、克萊蒙研究大學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管理博士
 
自然的物、人造的物,各種各樣的物如何成為今日的形式?
 
無論是一個原子在大氣運動中的路徑,或者工匠工具的演變,
或是森林中、河岸邊一棵樹的生長,
都有其形式的成因和變遷發展的故事。
透過「形式」的演化,一切事物有了連結。
 
鍛鐵與茂盛生長的樹有相似之處,鐵橋與兀鷹中空的翅骨相仿,
植物葉片生長的形式與鹿角的曲線形狀相近。
在綿長的時間尺度中,動物植物、液體固體、山脈地景、玻璃鋼鐵……
一個物件該有多大多小、什麼樣的材料可以做出怎樣的物件、
物件的形式與它的機能及它的設計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一個物件的使用會如何改變物件本身、哪些定律影響物件的發展,
種種問題都有了最適解答。
 
本書以「形式」為中心,探索萬物形式的根源和演化,
包羅範疇含括設計理論、力學、結構和材料領域、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形態學。
清晰易讀的闡釋說明、流暢優美的敘事、精繪細製的美麗插圖,
帶領讀者領略這個充滿魅力的主題,開闊視野,
而我們也能知道我們的世界如何成為今日的樣子。
 
對我們所在世界的獻禮――――「被埋沒的珍寶……令人深深著迷」
 
樹木高度受哪些因素限制?大型船隻或辦公大樓為何比小型船隻或一般大樓效率更高?人類的胸廓與飛機、野牛與懸臂橋之間有何共通點?我們應該如何規畫,讓物件不會因使用而磨損,而且越用越好?本書作者提出對三度空間形式最具影響力的八種基準,分為八大主題,每個主題各構成一章,以完全不同的角度探索各種形式從何而來、往何處去,並仔細觀察及比較自然生成的產物和人工製作的物件。

本書激發讀者開始觀察周遭環境,拋開以往對人類環境中的形式演變的成見和漠不關心,並告訴讀者更好的設計方式。作者以實際且直截了當的筆觸,搭配特別為本書繪製的精美插圖,提供關於「形式」的整體知識和了解。

對學生、設計師、建築師來說,本書是價值非凡的作品;每一個關心自己所在世界的人,也可藉由本書踏入這個令人著迷的主題。
 
對本書的讚譽
 
「形勢比人強?原意用在形容我們面對的處境,但用在萬物的形式(FORM)上也行得通,也就是形式比人強。萬物都是演化而來,其形式或形狀某方面來說都是最佳最強的!近年來流行的仿生學就是由生物的強項上獲得啟發,進而用於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本書深入淺出探討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形式,把原本看似不相關的東西串連起來。萬物運行是否有統一定理可茲遵循?本書也許可以給我們部分答案……」
――呂良正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康乃爾大學理論與應用力學博士
 
「作者以平易又流暢的文字,勾勒出天然和人造物質的形式及其形成原理,生動又饒富趣味,自然又蘊含深刻哲理;不知不覺中,讀者被鼓勵以不一樣的眼光反思我們的自然環境和周遭的事物,讓我們體悟到,大多數存在的物質確實已是文明演變下的最佳型態了。但就在這當下,作者又巧妙地提醒:現今所見的可能都是暫時的型態,人類文明的演變讓未來充滿了機會和可能性!」
――劉曼君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辦公室主任、克萊蒙研究大學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管理博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威廉斯Christopher Williams
畢業於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後就讀海德堡大學,安提亞克學院(Antioch College)設計理論博士。
教授設計理論多年,並撰寫許多相關文章,曾於多所院校教授設計和建築,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克里夫蘭藝術學院、加拿大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康乃爾大學設計暨環境分析系,亦於洛杉磯南加州建築學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授課。
另著有《必需品的工匠》(Craftsmen of Necessity)一書。現居加州大蘇爾(Big Sur)。

相關著作:《形式的起源:萬物形式演變之謎,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設計美學×科學探索》

譯者簡介

甘錫安
學業結束後由科學界踏入「譯文界」,現為專職譯者。曾擔任Discovery頻道與資訊雜誌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及《BBC知識》等雜誌翻譯。書籍譯作包括《愛因斯坦1905》、《攝影師之心》、《圖解達文西機器人》、《樂觀是一種選擇》等。
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台灣頭基隆,熱愛吸收各類知識,正努力朝「全方位譯人」的目標邁進。最大的心願是知識普及、人人快樂。

 

目錄

新版序
 
前言
 
【1  形式與物質】
原子的一生
物質的三態:氣態、液態、固態
時間和萬物的漸變
均化的過程:由高到低和由熱到冷等
細胞:由內部發展
晶格結構:由外部發展
脫水、腐朽、侵蝕、磨損、氧化
磨損的成因
表面:近距離與遠距離觀察
材料的特質
紋理、木材和鍛鐵
新材料的製造和形式
 
【2  壓桿與拉桿:結構元素】
經濟性的必要: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效益
決定形式的力:張力、壓力、彎曲、剪力、扭轉
張力結構:輕盈又有柔性
壓力結構:沉重而堅實
動物的身體結構
鳥類:結構統一性的傑作
細緻的人類結構形式
三角形、球形和圓頂
未來的結構:透過柔性提供強度
 
【3  尺寸】
相對量和絕對量
極大和動態相似性定律
大與小的生命模式
功和運動:尺寸的優點和缺點
人造的建物和尺寸
 
【4  機能的形式】
形隨機能但永遠追趕不上
市場中的選擇過程
專門化:高度適應的形式
傳統:滿足機能需求的阻礙
多功能:通用的形式
形式、機能和經濟性,為何某些形式歷久彌新?
跨機能主義:滿足某一需求但不利於另一需求
貫機能主義:整合互相對立的需求
機能、時間和變化――萬物都會經歷以下過程:
          平衡:在某段時間內維持不變
          動態:必然發生的改變
          創造:舊蛻變成新
 
【5  世代:來自過去的影響】
最初的工具
發現、發明和影響的順序:
          原發突變:經調整的初發現
          自由突變:改良新的發現
          替代:物質的改變
          交叉突變:借用概念
獨立發現vs.科技擴散
真正的創造:產出以往不存在的事物
擴散的終結與跨社會知識的開端
近親繁殖和遠親繁殖得來的知識
從獸力到機械力
剩餘形式:變化後的殘餘
 
【6  生態表現型效應:環境中的形式】
形式在個別環境中透過使用、生長和發揮機能所產生的變化
工匠的產品獨特性
工作坊和磨坊:較為一般化的生產
工廠系統、大量生產、分工、標準化和互換性
製造過程只是開端:出自使用者的產品
 
【7  目的論:世界一家】
物質世界概觀:萬物對相同法則的反應
統一化原理的視覺化檢視:
          費布那西數列
          黃金分割
          對稱
          流線
          空間分割
          120度交叉
          緊密堆積
          六角網
 
【8  機率與非理性】
機率的影響
就機率而言不存在但應該存在的事物
理論家的地景:產品歷經起伏通過高山和深谷地形的淬鍊不斷演變,受機率影響,最後抵達適用的顛峰
 
注釋
參考書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