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激發天賦,別讓創意能量窒息
肯.羅賓森/世界的教育部長、《讓天賦自由》等書作者
人類的創意與科技攜手並進。在歷史長河裡,我們的工具已經從燧石刀一路進步到大型強子對撞機。無論形式是機械或數位、簡單或複雜,工具透過兩種方式促進我們的創意。一開始,工具是我們身體的延伸,讓我們能從事原本很困難或不可能的事。有了犁,我們可以耕種;有了望遠鏡,我們可以觀察;有了引擎,我們可以旅行─這些都突破了原本身體上的限制。工具的能耐,不僅是我們身體的延伸,也擴展我們的心智,科技工具更能讓我們難以想像的構想成真。
犁的設計原本是用來翻土,最終卻完全開啟了嶄新的生活。當伽利略從望遠鏡望出去,看到的不只是放大的行星,也重新想像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最終引發宗教革命。18世紀,機械引擎載著人類前進,速度比人跑步還要快;引擎也推動工業革命,引發創新狂潮,重新形塑整個文明。
瑞斯尼克的專業生涯都在探索創新與科技的綜效,特別是針對兒童。在《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一書中,他破解了一般人對於創意的迷思(例如,創意僅限於藝術),並針對創意思考的實際運作與驚人結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範例與案例研究。他也鑽研迷人的創意思考動力學,以及他所謂的創意思考螺旋(Creative Learning
Spiral),這都歸功於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突破性研究,讓我們在概念上能更加了解這些動力學,以及它們對教育的重要性。在這本書中你會發現,他的研究價值不僅止於學術範圍,他和團隊已經研發出程式、裝置和活動,催化了全世界幾百萬青少年的創意能量。
家長和教育人員,常常擔心青少年花太多時間在數位工具上。瑞斯尼克指出,最重要的不是青少年花了多少時間,而是他們怎麼使用數位工具;這些軟硬體設備為顧客所用:設計師在生產過程中投入不少創意思維,但顧客使用時卻不需要什麼有創意的想法。數位科技也可以透過設計,來達到促進創意思考的目的。
從首開先河研發出Scratch程式的設計軟體,到長期與樂高集團進行創意合作,瑞斯尼克在研發這類科技上有長久經驗,並催生出諸多產品與活動。這些研發成果都是為了培養青少年的創意思考,也的確達到目標。
創意為何重要?因為創意是人類生存意義的一部分,創意是發展具有價值的原始想法;自古以來創意也在各方面帶動人類的成就。人類的創意,源自於腦海中那些我們感覺不到的獨有想像力;創意比想像力更進一步能讓想像力發揮作用。創意不僅是概念發想的過程,也是實際操作的過程:我們創作的方法與結果,跟擁有的工具和材料緊密相關,端視我們如何利用這些工具與材料,做出什麼成果。
無論數位與否,工具的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創意工作,就跟多數創意工作一樣,它會在實踐中逐步演變。這是創意學習螺旋實際運作的絕佳範例。原型的工具可能已經夠好用了,但在使用過程中,還是能以初始不甚明顯、或匪夷所思的方式改進;而後續的版本則可能會完全轉為它用,並達到遠超過原始工具的影響。早期的印刷機、汽車、網際網路,或者智慧型手機都是如此。
創意可以增加價值,創意也需要合作。不管概念有多原創,創意思考幾乎都是以他人的想法為基礎。2007年,蘋果(Apple)公司發表iPhone;2008年,App Store開張,裡面有800個應用程式;如今,App Store已有超過200萬個應用程式,多數都不是由蘋果公司開發或規劃。闡明創意思考的動力學與對教育的影響,是本書的重要主題。
本書還有一個更宏觀的主旨: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強大天賦。他們如何發展天賦,跟受撫養的環境、以及是否給予機會大有關係。教育原本應是激發天賦的最好機會,但現實常並非如此。在很多國家,正規教育陷在測驗與競爭的沉悶文化裡,如今這種文化也開始滲透到幼兒教育,讓幼兒剛萌芽的創意能量陷入窒息的危機。本書的重點就是在大聲疾呼:教育要改變做法。
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對幼兒教育的構想就是幼兒園,因為他了解孩童在特定環境最能成長茁壯─就像有園丁呵護的植物一樣,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創造這些環境。福祿貝爾在19世紀提倡的這些做法,與當時工業革命正在累積能量對照,他必須艱苦奮鬥,以迎向隨之而來具有工業性質的大眾教育形式。如今提倡以兒童為中心概念的人也是如此,在逐步迎向21世紀所帶來複雜挑戰的今日,這些概念的重要性不僅毫不遜色,甚至愈來愈重要。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創意生產的工具幾乎都落在「相對少數人」手裡;數位革命則讓「幾乎所有人」都能取得這些精密工具。但是,使用者若缺乏想法與專業,工具唾手又如何?
本書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書中提出了立論扎實、深具遠見的呼籲:教育應整體考量,並透過現有工具,培養我們內在古老的創意能力。瑞斯尼克明確指出,幼兒園現在已經變得跟其他學校一樣;而他在本書中的主張則剛好相反,認為「其他學校─沒錯,還有畢業之後的人生─都應該要更像幼兒園」。
我很確信他是對的。
2017年6月,洛杉磯
推薦序
世界變化如此快,我們該怎麼教孩子?
葉丙成/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當看到這本書裡面所揭櫫的「Projects、Passion、Peers、Play」4P概念時,我非常的高興。因為這些與我這麼多年以來所實踐、鼓吹的教育觀念,是完全吻合的。牛津大學一份研究提到,現有的工作,47%會在20年後消失,這代表著未來的世界,將會有非常劇烈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只在乎學生學到「知識」的教育,會受到很大的挑戰。當世界變化那麼大,隨時都會有新的事物、新的問題發生,關於既有事物知識的重要性將會遞減,取而代之的,是能力。特別是運用知識解決沒見過問題的能力,這在未來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當3年前,我跟夥伴創辦給11~18歲孩子就讀的「BTS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時,教師團隊便非常重視讓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做專案(Project)。對我們來說,訓練孩子做事情的能力,比灌輸他們知識更為重要!如果孩子從11歲就開始練習執行專案一路到18歲,8年下來孩子做事的能力一定會愈來愈棒。相對於只有單純的知識,這些才是真正在快速變化世界中立足的關鍵!
但只有做事能力還不夠,不管做什麼事情,想要成功都必須要有努力的動力。在過去的年代,傳統觀念是棒下出孝子,只要用逼的,孩子就會乖乖聽話努力;但這種強迫的教養方式,在當今年代愈來愈行不通。學生愈來愈有自己的自主性,打罵逼迫式的教育是沒有太大效果的。這個年代的孩子,會想努力的動機來源,是找到自己的熱情(Passion);唯有找到熱情而產生的動力,才能真正持久!所以這也是現代教育非常重要的關鍵─幫孩子找到他的熱情所在,而不是再靠打罵逼迫!
打罵逼迫的威權教育之所以失效,還有其他原因。我在《為未來而教》這本書曾提到,現在的孩子愈來愈不在乎師長對他們有沒有好評價,但卻極端在意同儕(Peer)是如何看待、肯定他們。這也是為什麼在我所開發的教學方法中,非常重視把「同儕肯定」的力量導入教學裡。比方讓學生設計作業題目、讓學生互評等,在這些教學方式下,學生變得更有動機、更拚命,因為他們非常渴望能得到同儕肯定。如果現代的老師,能在教學設計裡善用學生「同儕肯定」的力量,學生將會更有動機去學習!
我在演講裡,也常問爸媽:「在什麼的情況下,一個人不用人逼,也會很認真、很努力?」答案是:「玩。」人只有在玩(Play)的時候,不用人逼也會很努力!熱情的根源,往往來自於玩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過去幾年致力於把遊戲跟教育結合,開發出全台超過60萬中小學生用來學習的PaGamO遊戲式教學平台。我們看到許多的孩子都因為喜歡玩我們的遊戲,而對學習變得更有熱情;許多老師寫信給我們,說他們是如何驚訝於原本已經放棄學習的孩子,如今因PaGamO而變得更喜歡學習。「玩」的力量真的很大,如果老師能重新思考,不再把「玩」當作洪水猛獸,轉而學著掌握「玩」的力量,讓孩子更有學習動機,孩子會學得更好、更棒!
很高興看到本書出版,4P概念跟我的理念不謀而合。唯有透過Project導向課程幫孩子建立做事的能力,透過Peer與Play的力量,讓孩子找到自己的Passion,我們才能教育出真正有自信、有能力面對未來變局的年輕人!
推薦序
把世界當成我的「終身幼兒園」
蘇文鈺/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我想從事學童程式設計教學的多數老師,在某一個教學階段應該都採用過Scratch這套非常具有創新概念的工具,我也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上千萬人使用過Scratch,Scratch社群裡公開分享許許多多的程式範例,深植於孩子們的行為與心裡。我願意熱烈推薦這個工具的計畫發起人寫的書,重要的原因不是因為這是一本教你怎麼寫程式的書,而是這是一本從教育本質說起的書,進而剖析當資訊科技進入現場後,教育可以有什麼改變的書。
本書的核心是專案(Project)、同儕(Peer)、熱情(Passion)與玩樂(Play),也就是作者所謂的4P。如書中所說,這四個字不是什麼新概念,但是在目前台灣的教育現場卻頗為缺乏。
我們常常聽到報導說現代的學生很迷惘,假如他們對學校裡的所教所學充滿興趣與熱情,又怎麼還會迷惘呢?同學們最疑惑的事莫過於學這些東西要做什麼?這肇因於過去數十年,我們試著把一大堆「知識」與「技術」硬塞進孩子們的腦袋,卻不讓他們知道學這些要做什麼,不僅國教時期如此,進了大學後的前一、兩年也還是如此。以我為例,當年學習資料結構與演算法時,只能用來交作業與應付考試,卻不知道他們的用處,何況是更為抽象的數學。
用專案統合所學,讓學生知道一項技術可以用在哪裡,在當今變得重要,所以這幾年學校裡愈來愈重視所謂的專案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同儕的重要性在學習的過程裡特別重要,自己學了一樣東西,試著與他人分享、討論,進而合作完成一項專案,是真正快速把這樣東西融會貫通的不二法門。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也許一開始是老師把一樣東西教給我,但是我自己是透過思考、教過其他人之後,自己才算真正學會。同儕學習是需要自小培養的,但是這件事在台灣目前爭校排名,甚至是班排名的氛圍下,很難讓學生願意無私分享自己的心得。
4P裡我最推崇的是玩樂。在玩樂中學習,是讓一個人願意長久鑽研一門學問的好方法。以我自己而論,我做的每一樣研究,都是我自己認為有趣的,在過程中找出好玩的地方,是促使我自己願意繼續投入時間的重要因素。這種過程一旦重複多次,就會發現所有的學問都有其好玩之處,所以我的研究可以涵蓋從非常硬調的積體電路設計,到非常軟性的音樂分析。很多人覺得我很有創意,領域可以跨很大,但是我自己並不覺得如此,覺得自己不過就是在「玩」研究而已。
這幾年來,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
PTWA)的課程設計,就是用專案(Project)來包裝,讓孩子在玩樂(Play)中學習,並且透過課程設計促使同儕(Peer)分享與合作,以期激發他們的熱情(Passion)。隨著當今人工智慧等極速進步、全球化的腳步愈來愈快,世界各國的競爭也愈來愈激烈,孩子們不僅要學習合作,也要學會如何打群架,也就是要適應競爭(Competition)這件事,這即是作者所說的4P +
C。因此我們設計的課程裡,也開始納入用團隊競賽的方式進行學習。
我是個愛玩的人,不僅是把研究當作玩樂的標的,在創建PTWA的過程裡,我也一直在找尋其中有趣好玩的成分,以支撐我不管多辛苦,都願意繼續走在這條路上,因為這個世界就是我的Lifelong Kindergarten。
推薦序
看見雜學的真諦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回想自己畢業後,從藝術工作者跨到創業的十五年來,每一天的探索與學習都很難用言語具體形容,直到這本書出現。
我常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生命的創業者」,因為人生的自我實現跟創業很像,其實就是願意勇敢的在一片未知的海洋裡摸黑著前行,每一個創業者都在探索自己的路徑持續的學習。就算在路上看到不同的微光,那也都只是那個當下別人在摸索到自己的路罷了,沒有什麼對的方法,也沒有人說了算。然而這樣的「願意」,不就是我們在幼兒時期擁有的內在動機,會本能的去好奇、玩樂、創造、實驗、分享、去探索各種的可能嗎?
這的體悟,在我生命的當下更是強烈。我兒子剛好是五歲的幼兒園中班年紀,在觀察他如何透過各種感官與想像去探索認識世界的熱情時,都會讓我害怕這樣多元探索動機消失的那一天!因為我深深知道,在環境以倍數快速變化的當下,不管是幾歲的年紀,都需要我們有著持續探索各種未知的動能,保持好奇心與想像力的熱情,才有機會在過程中的困難與挫敗中持續解決問題;而只有持續的自主學習,才能去面對那個難以想像的未來所帶來更為複雜的挑戰!
對一個在創新教育與終身學習領域探索的我,真的很興奮這本書中文的出版。因為透過作者豐富的實務經驗與精彩的學養,提出了一個根本是讓人靈光乍現的有力論點!不僅讓我在探索過程中有了更具體的方向,更梳理了我對雜學校的想像—「我們都應該為每一個人,創造一個像幼兒園般的學習環境」。透過各種科技與思維的演進,協助每一個人探索去找到天賦找到熱情,才能朝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願望前進,探索出屬於每個人自己生命中獨一無二的自我實現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