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帶領你進入專題式學習(PBL)的起手式——

從目的性讀寫到自主學習,從社會情緒學習到溝通合作,
小小孩都能掌握的統整探究力,這樣起步。
透過 3階段 ╳ 3層次 ╳  5原則 ╳  30+成果提案,
引導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

  ●幼兒期孩子就能做專題研究?他們還那麼小,有可能嗎?
  ●我的孩子還不會讀寫,能進行的學習活動相當有限?
  ●如何打造一個支持自主學習、追根究柢的教室?
  ●如何運用「專題式學習」,發展新課綱強調的「統整課程」?
  ●遵循學生的興趣、給予過多選擇,難道不會讓我的教室秩序大亂?
  ●師長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具有挑戰性的研究問題?
  ●如何增加學生提問的精細度,創造重視所有提問的教室文化?

  如果你曾因上述問題困擾許久,
  那麼,這本絕對值得成為你教學路上的案頭書!

  還記得學齡前孩子是如何學習的嗎?
  想想當探索新奇事物時,那對閃閃發亮的雙眼,
  花了一段時間終於克服困難,嘴角揚起那抹充滿自信的微笑……
  是的!幼兒階段的學習,就是最自然、最具強烈動機的學習方式:
  能自由地決定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盡情地向前邁進、大膽探索;
  學習在困難與挫折中,一步步建構起自己的知識,最後順利地解決問題!

  然而,許多大人卻經常認為幼兒階段的孩子年齡還太小,
  不僅需要人照顧、無法進行團隊合作、也不具備讀寫能力……
  這些大人以為年幼的孩子只能聽從大人一步步的指令來學習,
  太複雜、強調思考與問題解決的學習內容,孩子絕對做不來。

  事實真是如此嗎?

  「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奠基於「解決問題」的前提下,
  重視孩子的自主學習、反思所學、合作溝通的一種創新性學習模式,
  也有人稱之為「方案式學習」、「主題探索學習」、「主題式學習」。

  PBL 專題式學習, 適用於各種年段的孩子與所有學習者。
  在PBL教室中,孩子會針對某一特定主題作深入探究,
  並與同儕環繞著一個真實的任務下彼此合作溝通。
  孩子能知道「為何學習」的意義,同時在大人的引導下,
  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與策略。
  孩子將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起更多責任,
  真正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探究為本」的教育理念。

  本書作者為三位PBL Works全美教師會成員,他們經由多年幼教與國小教學經驗發現,
  即使是幼兒階段的孩子都能藉由PBL這種學習模式,為一生的學習扎下穩固的基礎。
  PBL 專題式學習,巧妙地運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天性,
  幫助孩子探索與生活直接相關的有趣事物,讓孩子每天都帶著興奮的心情走進教室,
  迫不急待地想知道:
  今天我將學習到什麼?能發現什麼新鮮事?我和同儕還能為他人做出哪些貢獻?

  PBL的概念與原則,是每個教室與家庭都能具體落實的學習模式。
  本書為讀者提供扎實的教學案例、學習體驗和教學策略,
  也將大大擴展你對「專題式學習」的視野。
  如果連幼兒都可以做得到,我們不應再錯認 PBL 只能是大小孩或資優生的專利。
  就讓PBL資深教師群,手把手地帶領共同為「素養教育」與「探究式學習」向下扎根,
  讓每個孩子都能從中獲益、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特色

  1.從概念到實務,心得詳實收錄:本書教師群均為PBL Works美國教師會成員,從源自於杜威做中學的概念原則策略,到作者持續數月的戶外實際課堂案例紀錄,以專題式學習專家群的視角,重新認識這個被譽為最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專題式學習!

  2.大量圖表輔佐,易於對照吸收:全書共52幅圖表,從實際教室場景照片、學生作業成果展示、概念統整三層次,到傳統式與專題式教室樣貌區隔、專題式實施歷程中的師生對話⋯⋯等,把概念可視化,將歷程前後對照,並大量輔圖片或表格呈現,幫助讀者有效理解。

  3.標註問題誤區,提供快速策略:各篇起始均以多數人對「專題式學習」常見的提問與疑惑出發,作者群在闡釋過程中,隨時以「快速策略」方塊文章提供教學眉角,並針對常見迷思以「戰勝誤區」更進一步說明闡釋。

各界好評    

  「專題式學習」不僅僅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尊重孩子、燃起孩子動力的教學模式,更是可以讓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真正「活起來」的教學模式。如果你是對於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態已經有些倦怠、又找不到方向的老師,本書將提供你有效的方法,讓學習成為雙向的互動,讓你的教學生活充滿無限的可能性。——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蒙特梭利教育專家)

  看見《專題式學習,從小就能開始》這本書,真是讓我非常驚喜。我相信這本書一定可以為渴望創新發展方案教學的台灣教師們,帶來有效的方法和實踐的機會。——唐富美(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創辦人)

  書中提醒我們,學齡前的孩子已是獨立和善於溝通的人,能把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帶入教室,即使面對挑戰也是如此。透過此書,我們看到一個支持幼兒獨立且追根究柢的教室,幼兒在此互動合作,進行有意義的學習。誠摯推薦本書,讓我們一起相信學習的潛力。——陳劍涵(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師資培育暨就業輔導處副教授、台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iEARN Taiwan理事長)

  本書展現PBL背後所連結的建構主義精神與要義,也為讀者提供了手把手的教學設計與指導。對於想要了解PBL要義,不想走上誤解PBL歷程冤枉路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本書更是深具啟發。——張淑玲(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負責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莎拉・列夫(Sara Lev)


  自2005 年以來,莎拉一直在公、私立以及特許學校擔任幼教老師,同時肩負各種領導角色,支援老師進行社會與情緒技能的學習以及「專題式學習」。2017 年,她成為PBLWorks 全美教師會成員,在美國各地推廣「專題式學習」。她在紐約市濱河街學院(Bank Street College)獲得幼兒教學碩士。目前與丈夫和兩名兒子住在洛杉磯。

阿曼達・克拉克(Amanda Clark)

  阿曼達是具有十五年教學資歷的小學教師、讀寫教學帶領人,並擔任教學輔導員十六年。她在愛荷華州的德雷克大學獲得哲學碩博士學位。她目前是師資培育的助理教授,幫助即將進入職場的準教師們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以及「專題式學習」,並應用在未來的課堂教學中。她目前是PBLWorks全美教師會成員。她和丈夫住在愛荷華州德斯莫恩。

艾琳・史塔基(Erin Starkey)

  艾琳自2008 年從艾柏林基督大學畢業後,就開啟她的教書生涯。大學畢業後便加入德州教師研究員計畫,並於2009 年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過去經歷包括:課堂教師、教學輔導員,學區技術專員、課程編寫者以及研討會主辦人。她目前是PBLWorks 全美教師會成員。目前與家人住在德州聖安東尼。

譯者簡介

許芳菊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新聞研究所碩士,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康健雜誌》總編輯、《 親子天下》總主筆。

  長年在財經、健康、教育的領域裡報導探索,亦同時著迷於心理分析、宗教、神話與身心之間的關連。著有:《勇不放棄—唐獎得主的故事》、《希望,永遠在路上 —天下雜誌的故事》、《有效閱讀》等書,譯有《邁向目的之路》、《單車生活救經濟》、《日本製造,幻想浪潮》、《未來十年微趨勢》、《用瑜珈療癒創傷》等書。
 

目錄

【導 讀】  不只是一種教學法 張淑玲
【推薦序】  在幼兒時期實施專題式學習 唐富美
【推薦序】  打造一個支持自主學習、追根究柢的教室 陳劍涵
【作者介紹】
【圖表清單】
【前 言】
【幼兒「專題式學習」階段圖】

01建構主義的實踐:在幼兒教室裡創造「專題式學習」環境
「戶外教室」專題:建構主義原則的實踐
原則1:將學習置入複雜、真實且相關的環境之中
原則2:提供社會協商與責任分擔的機會,讓它們成為學習的一部分
原則3:支持多元觀點與多元呈現的內容
原則4:鼓勵自主學習
原則5:培養自我意識,以及對知識建構的理解
戰勝誤解

02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實踐
「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模式的前提
「以學習者為中心」幼兒教室的特徵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室「看起來」像什麼?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室「聽起來」像什麼?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室「感覺起來」像什麼?

03專題計畫:一種統整的模式
為「專題式學習」的統整模式提供願景
為統整模式做計畫
戶外教室專題:一種整合的計畫方法
幼兒「專題式學習」的統整三層次
開始計畫屬於自己的專題
戰勝誤解

04重新定義研究:持續探究幼兒「專題式學習」
拓展幼兒「研究」的視野
調查與實驗
戶外教室專題:持續探究的實踐
WHY:持續探究的更廣泛應用
WHO:老師和學生各自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WHAT:如何決定專題的內容?
HOW:持續探究的方法
WHEN & WHERE:將持續的探究納入日常教學
戰勝誤解

05發展幼兒的讀寫能力:用「專題式學習」教導目的性讀寫素養
讀寫素養教學的三大要素
目的性讀寫素養的實施策略
策略1:班級討論
策略2:印刷品豐富的環境
策略3:專家來訪和實地考察
策略4:大聲朗讀
策略5:自由活動時間
策略6:假想遊戲
策略7:書寫表達
策略8:插畫
策略9:自創拼字或「大膽」拼字
策略10:標示插畫
戰勝誤解

06將SEL置入「專題式學習」:培養獨立和合作能力
SEL的架構
「專題式學習」情境下的SEL
成為一位「獨立的學習者」意味著什麼?
「獨立性」在「專題式學習」中意味著什麼?
「協作」在「專題式學習」中意味著什麼?
啟動「專題式學習」中的協作學習
將SEL置入「專題式學習」
專案中的個案觀察
戰勝誤解

07反思、回饋與調整: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主動的角色
在幼兒「專題式學習」中的反思
在幼兒「專題式學習」中的回饋
在幼兒「專題式學習」中的調整
案例分享
戰勝誤解

08分享所學:幼兒「專題式學習」的評量與公開成果
評量的目的是什麼?
評量的類型有哪些?
幼兒「專題式學習」公開成果的意義
多元的成果展現方式
書寫成果╱口語報告成果╱媒體、藝術和科技成果╱創造型成果╱計畫型成果╱其他的點子
戰勝誤解

【結 語】邁向成功
【致 謝】
【附 錄】專題計畫書
【其他資源與參考文獻】
 

作者序

  如果有一本你想看的書,但它還沒有被寫出來,你就必須自己動筆。――――托妮.莫瑞森(Toni Morrison)

  當我告訴別人我在幼兒園教書,不論對方是否從事教育工作,通常都會給我兩種回應:「你一定非常有耐心。這份工作我永遠做不來。」或是:「喔,你教的是嬰兒!」(說話的人通常會歪著頭,伴隨著甜美的微笑,並深情地將雙手放在他們的胸口。)而當我告訴別人,我採用「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來教4、5歲的學生時,他們的反應幾乎都是:「怎麼可能?他們還這麼小!」在我

  開始教學生涯的頭幾年,對這樣的評論通常會一笑置之,對於其中所隱含的訊息也沒有想太多。大家認為學齡前兒童無法參與「專題式學習」,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需要人照顧、缺乏基本技能,而且無法團隊合作。

  不過,現在的我已經把這種評論,當做是替年幼孩子辯護的機會,讓大人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學齡前的孩子絕不只是嬰兒;他們是獨立且善於溝通的人,他們每天都能把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帶進教室裡。是他們讓我充滿了熱情與好奇,去思考:他們是誰?他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們在一起學習的每一天都讓我感到驚訝與鼓舞,即使是在面對許多充滿挑戰的時刻(顯然很多)依然如此。

  我是個非常幸運的人,在我展開教學生涯之初,甚至當決定要成為老師的那一天起,就能認識到「專題式學習」,並且因著它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塑造了我的教學方法。我之所以擁抱「專題式學習」,是因為這種學習方式的價值與我本身的價值觀不謀而合,都主張兒童是獨立且喜歡追根究柢的;學習必須是有意義的,並且發生在團體與他人的互動之中;孩子能夠且應該在生活環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在歷經多年教學經驗後,我更加確信這些價值觀。對於能夠一路走在「專題式學習」旅程中,我一向充滿感激,如今更與我的兩位同事兼朋友阿曼達(Amanda Clark)和艾琳(Erin Starkey),一同協助更多老師開啟「專題式學習」的學習之路。

  我們相信,不論年齡大小的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專題式學習」。學生藉由這種學習模式,將能夠學習許多關於他們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功課。他們可以盡情地提問、擬訂計畫,並且貫徹他們的想法。透過「專題式學習」,孩子不僅學到必須學習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他們更加了解身為人和學習者的意義。他們能與同儕建立關係,也和老師以及更廣大的團體成員建立關係,並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專題式學習」巧妙地運用孩子們好奇的天性和興趣,讓他們探索與發現那些與自身生活直接相關、並影響到周遭人、事、物的有趣事物。

  「專題式學習」是一種教學模式,在這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中,學生會學習主動地建構知識,來回答某個「驅動問題」(driving question)或解決某項挑戰,最後在與同儕齊力合作下發表成果。所謂「專題」,指的是一個完整的學習單元,它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並且需要進行好幾個星期、甚至好幾個月的單元。它不能與老師們俗稱的「專題」做混淆,後者通常是一次性、動手操作的活動,例如製作立體圖、海報等。「專題式學習」是讓孩子投入嚴謹的探究活動,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它整合了基本的學業以及社會與情緒技能,並賦予孩子學習的遷移能力,讓他們在教室之外也能進行新的學習。

  身為PBLWorks的全美教師會成員,我們有幸與來自全球各地、任教於各級學校的教師合作。許多國小與國、高中老師懷抱著熱情前來學習「專題式學習」,希望知道如何有效地帶領學生設計專題。有趣的是,有一些幼教老師仍然不相信「專題式學習」可以有效地應用在他們的教室裡。他們往往只是坐在工作坊裡搖頭思索,然後大聲宣稱:「當然,這種教學法對大一點的學生可行,但是我班上的孩子絕對做不來。」

  「是什麼原因造成他們的遲疑?」我不斷思考這個問題,而當我問這些老師並請他們加以解釋時,他們透露出來的感受通常與所抱持的教育理念、當前的教學方式,或是對「專題式學習」的迷思有關。老師們經常提出的質疑是:「我的學生才剛學會認字,要如何參與研究和做專題?」他們假設年幼的孩子必須先被灌輸許多內容才能做專題,但光是做到這些,就沒時間做其他事情了。此外,老師們也不確定學生是否有能力獨立學習,以及是否能和同儕合作。他們很難想像年幼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成為積極主動的一員,能對專題進行反思、調整、提供和接受回饋。他們擔心「專題式學習」缺乏任何評量方式以衡量學生的發展,也不確定孩子是否成熟到能夠公開地分享學習成果。

  身為作者的我們完全理解這些老師的考量、擔憂,以及可能面對的種種真實挑戰。我們曾經帶過幼兒班與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並輔導過學前班、小學低年級老師和學校的行政領導者。在本書中,我們將貢獻長期以來致力於兒童學習的研究,以及對於「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法的了解、體會與經驗,並特別針對幼兒階段的「專題式學習」做為本書主題,幫助讀者從頭準備就緒,帶著最年幼的孩子一起學習。

  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討論那些經常阻礙老師實施「專題式學習」的障礙和假設。每一章的開頭內容,都是蒐集自全國各地教師的某種特定心聲,我們會試圖在一章接著一章的內容中化解每個迷思與誤解。本書也將分享我在2018年至2019年的秋季,協助我在「過渡性幼兒園」(Transitional Kindergarten,簡稱TK)的學生所完成的「戶外教室」專題,這群年約4、5歲的孩子最後設計出專屬於自己的戶外教室空間。我的班級是由一群來自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學生所組成。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將會遇見許多參與這個專題的孩子,並參與他們設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你將會發現,3 至8歲幼兒發展階段的孩子是一個有能力、有想法、有覺察力的個體,他們能夠參與複雜且嚴謹的專題工作。

  本書為讀者提供扎實的教學案例、學習體驗和教學策略,證明運用適宜的方法,便可以將「專題式學習」落實在年幼的學習者身上。在本書中,我們提供一些研究,幫助讀者克服存在於幼兒「專題式學習」的誤解。我們也刻意避免提供簡單的技巧和訣竅,轉而介紹比較實用的方法和策略,鼓勵讀者從嶄新的角度回頭檢視當前的做法。

  在內文中,我們也設計許多與讀者輕鬆互動的機會,以及專欄名稱為「反思與連結」的輔導時間,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作者當中有一人坐在你的對面,陪伴你一同審慎地思考問題、連結你當前的做法,並在你計畫下一步時提供輔導與協助。在這篇前言之後,你會看到「幼兒專題式學習階段圖」,這份文件能幫助你辨識目前正在閱讀的構想,以及適合放入「專題式學習」的哪個階段。此外,我們還添加兩個具參考性的附錄,可做為內文提及相關內容時的延伸閱讀。

  在閱讀每一章內容時,請保持開放的心態以尋求理解,並且試著想像「專題式學習」如何依照你所處的時空條件,在你的那群學生身上產生效果。我們知道每一種「教」與「學」的情境都會受到一系列獨特條件的影響,我們的目標是讓你親身體會「專題式學習」的可實踐性,為你在教室裡的成功教學做好準備。

  實施「專題式學習」可能意味著必須改變你原本的某些教學理念,開始遵循建構主義的學習方法,並運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做法來計畫、管理、教學和評量。你可能還需要捨棄一些過去習以為常且得心應手的做法,或者對一些驗證過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我們知道,一想到要再「多做一件事」,有時會讓人感覺窒礙難行,但是「專題式學習」並非在塞滿的時間表裡額外「多做一件事」。更清楚地說,它就是那件事,它就是那個工具,用來將學業技能與知識內容,以及社會與情緒技能有效地統整在一起,來為孩子的讀寫能力打下良好基礎,並鼓勵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起積極主動的角色。

  請務必記得,並沒有所謂的「完美專題」這回事。透過反思,總有一些可改進之處,書中提到的「戶外教室」專題當然也不例外。我們也知道,這個專題是在特定的時空(一個新的年級,加上一間空的教室)裡進行的,可能不容易複製與應用。但重點不在於「模仿」這個專題,而在於見證這些元素是如何在一個真實、並且與這個群體相關的背景之下,在這個時間和這個空間裡交織在一起的。「專題式學習」最獨特之處在於,它可以(而且必須)適應你的學校團體,並且能應用在生活中。

  我們很高興翻開這本書的你對於「專題式學習」感到興趣,誠摯地希望你能利用本書做為你的資源,也鼓勵你與夥伴進一步尋求額外的訓練,深入挖掘「專題式學習」的美妙,更歡迎你透過社群媒體跟我們聯繫。不論你現在處在「專題式學習」旅程中的何處,我們衷心盼望共同陪伴你走在這條實踐的道路上。

莎拉・列夫(Sara Lev)
2020年1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