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與日本的淵源,緣起於在澳門大學就讀本科生期間,數次前往日本當地進行短期和長期的交換留學。而文學和語言則是向來的興趣,考上研究生、進入學術領域之後,有機會將自己所熱愛的日語、漢語和研究的專業──比較文學結合起來,中日比較文學也就成為自己在學術領域上致力的方向。故博士論文以「和制漢詞」為研究對象,本書即是由博文論文修改而成。
在中國現代文學與國內外眾多的文化交流中,日本最值得我們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近代以來,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日本是最大的留學目的地,而且出現了第一批留學生作家,他們在中國社會及文化等眾多領域充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清末民初就有不少學者,如黃遵憲、梁啟超、魯迅、周作人、蘇曼殊、郁達夫等,都對中日文學、語言及文字發表了比較之論,雖然只是初步、淺層和表面的「比較」,但卻成為了中國比較文學的鄒型。在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的近現代作家是如何通過日本改變了中國文學發展的路程,而且,改變的開始不完全是單純的「中日文學交流」的結果,而是從這些中國作家自身經歷的真實感受而改變的。把到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與日本的關係作為「美的體驗」進行定義,不只是將其作為通過文字閱讀積累的「文學交流」來把握,而是強調要將所有書面的文字認知活動放入人們生存並成長的過程中,使所有的理性受到認可,並且感性地融合。因此,把「和制漢詞」稱為「美意識的種子」也毫不為過。
2012年5月18日,我的博士論文「試論明治和制漢詞對中國現代文學興起的影響性研究──以白話文為中心」獲得通過。答辯委員會諸位專家教授對本人的研究工作給與了充份的肯定。如復旦大學的朱立元教授在論文評閱書中寫道:「本論文以比較文學與實證的文獻細讀、考據文本的基本方法,同時吸收符號學、現象學、語文學、美學等方法論述主題,提出了「和制漢詞」的三元特性、喚起媒介激活作用、承載中的「美意識」和「美體驗」功能等新觀點,得出了它對「五四」新文化(學)運動重要影響的新結論。」上海師範大學的劉耘華教授認為:「此文的主要優點是:其一、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借助詞滙的統計與分析來確立中國現代文學的日本資源,又堪稱一視角獨特的研究嘗試;其二,作者發揮其精通的日文之長,善於利用日文材料,又善於製表顯示「和制漢詞」的出現頻率及歷史變化,表明作者學習踏實嚴謹,肯下苦功夫;其三,論文的層次清楚,脉絡分明,論述逐層深入,有條不紊,顯示出良好的理論思維水平。」上海師範大學的陳紅教授認為:「論文作者對中日雙方的相關研究狀況有很好的把握,抓住了較少被文學評論界關注的「和制漢詞」作為研究對象,選題新頴獨特,並由此揭示出中國現代文學興起的又一重要基礎,包括語言基礎和思想基礎,因此具有比較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學術價值。」師長的每一句評語,都是對我的鼓勵和鞭策,在此借這個機會再次衷心地感謝各位老師。
為了令本書的質量得到保証,取得博士學位後我沒有馬上把論文出版成書,我希望經過學術期刊的「過濾」,擠掉書中多餘的「水份」並盡量提高學術價值。到目前為止,博士論文的核心部份──第二章至第五章已經作為單篇論文分別在中、港、台、日等地的著名期刊及國際研究會以中文、英文、日語作為單篇論文公開發表。其中學術期刊包括: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出版的《廣譯:語言、文學、文化翻譯》上發表的「淺談清末留日學生之翻譯作品對白話文學觀的影響」﹝中文﹞;在香港浸會大學出版的《人文中國學報》上發表的「和制漢詞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以黃遵憲和梁啟超為中心」﹝中文﹞;在《名作欣賞》上發表的「論白話文中的日語外來語是“和制漢語”還是“和制漢詞”」﹝中文﹞;還有在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表的「談“宗教”一詞的來源及衍變」﹝中文﹞。學術研討會上用英語發表的論文包括:“The Oriental Speech City Illustrated by Shanghai: A Brief Review on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Japanese Intellectuals”,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Teaching Process (2014 No.04),還有“The Oriental Speech City Illustrated by Shanghai: the Shanghai Experience of Japanese Writers”,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ICSSS 2013)。還有在中國文化部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出版的《人民中國》上用日語發表的「美意識の種―和製漢語」﹝日語﹞;在以上論文的出版過程中,除了得到了各專家學者的指正,自己也從中發現了一些錯誤,在成書時能夠得以修改。
回想自己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經常需要穿梭中國內地、澳門兩地,還有前往日本實地搜集資料和文本......那些挑燈夜戰的日子,尤其是工作之餘,仍需面臨著論文寫作的壓力,持續的毅力與耐力的考驗,對我個人來說是一項極大的挑戰,因此,首先我希望將本書獻給我已經作古的導師孫景堯教授,感謝先生在這段時間期間,無論是在課堂上的指導、還是帶領我們研究生參加田野作業,乃至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對我循序漸進的指導,給予寶貴的意見,所有的收穫與心得,皆讓我受益良多;不時的討論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使我在這些年中獲益匪淺,老師對學問的嚴謹更是我輩學習的典範;我希望把書獻給我的父母,家人的鼓勵是我勇於挑戰的原動力,有家人的支持才使我更加堅強;還要感謝上海師範大學的學長和同窗們,包括鄧豔豔師姐、賈西貝、姚連兵,始終不吝給我的幫助和支持。最後還要感謝為本書寫序的每一位專家、學者和老師,包括(排名不分先後):
楊秀玲教授、鄧景濱教授、譚世寶教授、殷長松老師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難以一一細數,謹將完成此論文的喜悅,與所有支持我的人分享。最後,深深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