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難時代(五週年新版)

大難時代(五週年新版)
定價:380
NT $ 110 ~ 504
 

內容簡介

──本書入圍2011金融時報&高盛年度最佳商業書籍獎決選名單──

  是誰造成了全球金融危機、次級房貸風暴、公司組織崩壞?
  我們對危險視而不見,終於大難臨頭!


  為什麼大家都知道老闆錯了,卻沒有人願指出來?
  為什麼沒有人敢在會議上質疑那樁注定失敗的企畫案?
  金融危機、馬多夫騙局、次貸風暴,難道只是少數壞蛋幹的?

  我們可曾懷疑:
  「為什麼我這麼容易辦到信用卡?」、
  「為什麼這項投資的獲利如此豐厚?」、
  「為什麼我可以貸到這麼多錢?」……

  本書作者赫弗南是英國BBC資深節目製作人,
  她提出最令人矚目和引人入勝的洞見,
  探討人類本性為什麼這麼容易對危險視而不見。

  從個人的婚姻危機,公司企業的組織崩壞,
  一直到幾乎撼動整個世界的全球金融風暴……,
  為什麼我們對於錯誤和危險的決策,如此缺乏抵抗力?
  作者以優雅流暢的文筆,尖銳直剖的觀察,
  揭穿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安的真相,
  道出歷史上真實發生過、有如史詩般的悲劇與災難,讀來怵目驚心。

  作者從心理學、腦神經科學及管理學的角度,
  直指人性的盲點,並剖析現代化公司組織造成的嚴重弊病。
  最後提出寶貴的建議:
  我們該如何聽見內心深處請求自己睜大眼睛的呼喚?
  我們又該養成什麼習慣、建立哪些制度以保持警覺?
  認清深藏在我們心中的盲點,別再當一個沉默的幫兇,
  正視事實和恐懼,才能獲得足以促成改變的力量。

各界好評推薦

  「這是一本讓人讀來非常投入的書,滿載警世故事……最棒的是,她為我們指出一條走出黑暗的明路。」──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和《驅動力》(Drive)作者

  「任何與風險管理和法規有關的工作者,都應該閱讀這本傑出的書。」──《富比士雜誌》(Forbes)

  「寫作清晰、流暢……分析了限制我們個人以及集體視野的結構性問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赫弗南(Margaret Heffernan)


  多次獲獎、備受肯定的公司執行長、作家、劇作家,以及BNET、Real Business和Huffington Post網站的專欄作家。

  瑪格麗特‧赫弗南出生於美國德州,在荷蘭長大,就讀劍橋大學。她曾任職於BBC廣播公司五年,在那期間自編,自導,製作了幾十部紀錄片和電視劇。她也是獲獎紀錄片《走出娃娃屋:二十世紀婦女的歷史》的製作人之一。

譯者簡介

趙慧芬


  譯有《簡報教主教你的80堂說服課》、《這樣WORK才WORK!》、《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和《邏輯思考防身術》(漫遊者出版)。
 
 

目錄

前言
為什麼我們選擇視而不見,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無視於近在眼前的風險?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忽視風險只會更危險、造成更大的損害?為什麼在遭遇過重大的挫敗或災難後,我們總是會發現早有人預見危險,而且已提出過警告,只是無人理會這些警告?
 
第一章:偏好的背後
順著我們的本性跟同類群聚在一起,減少了我們接觸不同的人、價值觀和經驗的機會,漸漸地只會侷限在自己的小天地,看不見外面的世界。我們擁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多的選擇,但是我們卻只侷限在自己的偏好裡,非我族類全都排拒在外。
 
第二章:愛使人盲目
盲目的愛不是愚蠢或無知,而是一種無法分辨貧富、無法判斷是否有教養的生理現象。我們編織並保護自己對於所愛的人的幻想,這是天性……國家、組織、個人都可能因為愛而盲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相信自己是善良的、值得受到尊敬與重視,否則便無法繼續生存下去。
 
第三章:危險的定見
大腦不喜歡衝突,所以會想盡辦法避免衝突;於是,當我們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時,比較喜歡尋求共通點,而不是差異點。原因很簡單,這種感覺很好,此外,我們也會覺得所有的共通點都是對的,即使事實並非如此。因此,當我們想盡辦法保護信仰的同時,也可能讓我們看不見可以證明我們錯誤的證據。
 
第四章:精疲力竭的風險
每週工作四十個小時是有原因的,這是一個人能夠發揮最佳效能的時數。當你一週工作六十或更多小時,不只是會累,還會犯錯,加班的時間正好用來彌補這些錯誤。……最重要的是,我們最先失去的心智能力通常是我們最需要的:用來分辨、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第五章:鴕鳥心態
大部分的人選擇沉默,沉默就是慣性的語言。一項針對「員工沉默」的調查驚人的發現,在跨領域的高階主管訪談中,有整整百分之八十五都說他們曾經有過這種無法對老闆開口講出問題或憂慮的時候,百分之五十一覺得自己真的可以沒有顧忌地提出問題或公開指出問題,只有百分之十五覺得他們從來不覺得無法開公表達自己的意見。
 
第六章:聽命行事
人類的幸福有很大一部份來自於能夠對於超越個人的大我有所貢獻,同心協力可以促成更大的成就,因此我們願意放棄一些自我,換來更大的影響力、成就、演化與生存。……在現今的公司組織中,問題不是出在你被要求做一件很大的壞事,而是一路上有很多小小的錯誤,卻一直沒有累積到足夠的量讓你說「不」。
 
第七章:競爭與從眾
從眾有一個很大的風險,讓我們感到安全的歸屬感會讓我們看不見危險,鼓勵我們冒更大的險。一個群體在維持共識的壓力下會導致思慮不周,成員不會尋求資訊來證實他們的疑慮,這種大家同在一起的親密與舒適感,降低了每個人的警覺性,對於錯誤和危險的決策變得更沒有抵抗力。
 
第八章:冷漠的旁觀者
在群體中,我們會視而不見,獨自一人時則會立即行動。當我們是唯一的目擊者時,比較會採取行動,一旦有其他目擊者,我們便會擔心別人的眼光。理論上每個人都有責任,但大家都等著別人去處理。安隆這家美國第六大公司的崩解可不是少數幾個壞人可以造就,而是幾千名旁觀者的大業。
 
第九章:眼不見為淨
科技可以維持關係,卻不能建立關係。無論科技如何進步,都難以消弭實體的距離,相反地,我們催眠自己,因為我們交換了這麼多的資訊──電子郵件、會議紀錄、報告,所以我們以為一定已經有很好的溝通。而外包與分工也帶來新的弊病,分工的原意不是要讓公司盲目,卻經常帶來這個副作用,它讓公司各個部分迷失在組織架構中,變得盲目而看不到對方。
 
第十章:金錢改變了一切
當金錢的獎勵太被強調時,便會傳達出金錢至上的訊息。著重在個人私利的獎金制度往往會因為公司始料未及的原因而失敗,因為這樣的制度會抹煞掉你需要員工在工作上擁有的道德感。金錢會改變你的想法,而且是改變你一切的想法。但是,大部份的公司都仍對於金錢對於工作方式的影響有多麼深遠視若無睹。
 
第十一章:揭弊的吹哨人
揭弊的人一再告訴我們,最大的傷害都不是那些祕密進行的,而是在大庭廣眾下發生的。我們陷入困境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大家都不問難以回答的問題:「為什麼辦信用卡這麼簡單?」「為什麼我可以貸到這麼一大筆的房貸?」大家都同意沈默是金。誰有動機想要看清楚?沒有人!
 
第十二章:看清真相
我們可以自問:刻意的視而不見需要什麼條件才能茁壯?我們可以如何減少這些條件的出現,讓我們較能夠聽見默默地在內心深處請求我們睜大眼睛的聲音?我們可以養成什麼樣的習慣讓自己保持警覺?
 

內容連載

前言

去吧,去吧,去吧,鳥兒說:人類不大能承受得了事實。──《四個四重奏》,艾略特(T.S. Eliot)

心理學家金巴多(Philip Zimbardo)五歲的時候,因為雙肺炎及百日咳進了紐約的維拉派克醫院。

他提到:「醫院裡滿滿的都是病危的小孩,早上起床時,我們會問『查理呢?』護士總是回答『他回家了』,然後我們會說『太棒了,查理回家了!』但是每個人都知道,『回家』的孩子其實都死了。」重點是,只有否定事實,才能保有希望。

金巴多跟他的病友們都選擇視而不見,否定太過殘酷、令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大家都如此,長大後也一樣,當我們一再否定讓人不悅但卻必須被承認、討論、解決和改變的事實,問題就來了。大部分的犯罪都不是發生在看不見的暗處,而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只是很多人都選擇視而不見,在天主教堂、證券交易委員會、納粹德國、馬多夫基金、英國石油公司的煉油廠、伊拉克的軍隊、狗咬狗的次級房貸,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看得見的傷害,而是許多人選擇忽視所造成的傷害。

我在看安隆弊案的執行長史基林(Jeffrey Skilling)和董事長雷伊(Kenneth Lay)的審理記錄時,首次發現所謂的「視而不見」,法官雷克(Simeon Lake)在他的總結中指示陪審團:

你們應當了解,當被告刻意忽視明顯的事實,代表被告知悉事實的存在,因此可以推斷,被告是刻意隱瞞事實。

雷克法官引用了視而不見刻意隱瞞這個法律觀念:你必須對於自己應該知道、必須知道但是刻意忽視的事負責。在安隆案中,史基林和雷伊都應該、也有機會知道公司腐敗的程度,兩人表示不知情並不能讓他們脫罪,因為他們應該要知道,而且要對此負責。

在我發現視而不見這個想法之後,我便開始注意到它其實無所不在。在婚姻中:她為什麼從來不過問出差的事?在醫院裡:為什麼他沒有回診?為什麼她開始抽菸?在會議室中更是司空見慣:為什麼沒有人質疑那椿註定失敗的交易?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9
    $110
  2. 新書
    67
    $256
  3. 新書
    79
    $299
  4. 新書
    79
    $300
  5. 新書
    79
    $301
  6. 新書
    85
    $323
  7. 新書
    88
    $334
  8. 新書
    9
    $342
  9. 新書
    9
    $342
  10. 新書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