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活?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八日晚上九點,在結束忙碌的一天之後我開車回家。胡亂吃點晚餐、看看書報,將生日禮物包好,這時候老公和我都已經非常疲倦煩躁了,因而發生了一些爭執。直到午夜,爭執平息,我們才各自拖著疲憊的身軀進入夢鄉。
五分鐘之後,一陣劇痛侵襲我的後腦。我開始感到抽痛。劇烈的抽痛讓我全身痙攣,直到睡著為止。隔天醒來,我覺得一切如常。忙碌的工作使我活力充沛。但是每到晚上我一躺下放鬆,抽痛就隨之而來。一個禮拜中有幾次抽痛是在白天發作。那種感覺像是有人從後面愉襲我的膝蓋窩。我必須跛著腳,一拐一拐地出現在辦公室。
儘管如此,我依舊忙於工作。這包括與客戶談生意、打電話拜訪作者、發表演講與主持冗長的會議等等。到了第四周的星期五中午,抽痛突然開始,並且每隔幾分鐘就發作一次。從白天持續到晚上,沒有任何改善。由於接下來馬上有個為期一個禮拜的研討會,因此我決定在這之前去看醫生。
聽完我的陳述之後,急診室裡的醫生一臉疑惑。他表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病例。經過精神科醫師的會診,他安排我住院觀察。消息傳出之後,護士一個接著一個前來「參觀」我這位即使在睡夢中都會痙攣到使床震動的病人。我問他們像我這種病例是否常見。搖頭是我得到的唯一回答。不過,他們都認為有三十年護理經驗的威瑪必定見過類似的病例。他們答應請威瑪值班的時候順道來看我。
隔天我一直醒著等威瑪來「鑑識」病情。然而結果仍令我大失所望。連威瑪也說她不曾見過這種情形,十五年來,我第一次懷疑自己能否主持即將舉辦的會議。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請外子代我去匹茲堡處理相關事宜,而我則待在家裡做進一步的檢查。
經過四個月的檢查,三位專科醫師終於做成結論。診斷書說我得的是疲勞與壓力引起的深度「肌陣攣性跳動」(myoclonic jerking),處方則是減輕壓力和多休息。這樣的處方是我前所未見的,它也成為我撰寫本書的動機。
幾乎每個人都感到生活的腳步越來越快,就快要喘不過氣來。如果再不調適,精神崩潰很可能是唯一的結局。本書要談的就是如何調適的問題。你是否經常因為事業缺乏進展或升遷太慢而感到困擾?許多時候經理人一味求快,卻因此導致始料未及的後遺症。過分強調速度使我們迷失方向,即使因此得到成功,但也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我們無法創造時間。唯有透過良好的分配運用才能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在這方面,提高效率與避免重蹈覆轍都不失為可行的辦法。要緊的是我們必須除去生活中不必要的負擔,儲存體力處理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我們可以提升待人處事的技巧,消除壓力以及保持心情的穩定。相關的基本原則正是本書的重點,它能夠讓我們在百忙之中保持思路的穩健。
讀者應該都曾聽說或是讀到一些有關時間管理的原則,有些原則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每當我就兼顧生活與事業這類主題發表演講時,都會問臺下的聽眾是否參加過類似的研討會,或是讀到相關的文章,而絕大多數的回答是肯定的。
這些時間管理原則中,十條中有九條是教我們如何上緊發條。問題是,時至今日多數人需要的不是學會怎樣將生活安排得更加緊湊,而是需要學會放鬆自己。沒錯,有些管理時間的技巧能夠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然而,不分輕重地將事情排入行程,難免使得生活失調。這種壓力純粹來自個人,而非外在環境,因此人們需要這方面的指導,學習如何放鬆自己。根據《財星》(Fortune)雜誌最近調查顯示,越來越多商家將營業時間延長到廿四小時以招徠生意。費爾曼(Jaclyn
Fierman)指出,有三一七家Walgreen雜貨店,四一○家Safeway超商以及二九一家Wal-Marts百貨整夜供人們購物。
關於這點,《時代》(Time)雜誌曾經以「絕望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Despair)做為封面故事的主題。它描述人們如何因為忙著賺錢使得人際關係日趨疏離、生活一片空虛。人們在百忙中抽不出一點時間與鄰居打聲招呼;在地鐵這類的公共場所,每個人的臉上只有冷漠的表情;愈來愈多的人選擇廿四小時工作,只要一聲令下,他們就會立刻衝到工作崗位。
在廿四小時待命與一週六十個小時的工作裡,生活成了交易的籌碼。人們可能變得更加富有,卻也換來更多的壓力。心理學家梅耶(David Meyes)在《追求幸福》(The Pursuitof Happiness)一書中指出,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自己生活「非常幸福」。
在這方面,《訓練與發展》(Training and Development)的研究結果也大致相仿:八六%的受訪者認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六八%認為自己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地步相差不遠;三分之二的人的生活忙碌且壓力沉重。如果你覺得一切事情都糟透了,毛病很可能出在:
對工作懷有不確定感
.工作進度急迫
.工作過分拚命,或是工作時數太長
.上司不夠進入狀況,或是工作能力不足
.升遷速度不夠理想,或是期望過高
.體力衰退
.人事問題
.策略因素
.情緒受到壓抑
.理想破滅
.競爭過於激烈
.孤立
.缺乏成就感
.缺乏技能
.家庭生活中的衝突
.家庭成員的干擾或依賴
.錢財問題--太多或太少
.改變
.受到重大挫折
.價值觀的衝突
注意以上有多少原因是與工作有關。沒錯,人們工作的理由包括賺錢、享樂、得到安全感、為他人服務、爭取社會地位、擴展人際關係、追求個人成長與滿足等等,但是也有許多人之所以工作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而這將因此帶來不必要的時間壓力。
根據壓力醫學協會理事暨納布勒斯卡大學臨床教授艾略特(Robert S. Eliot)《由壓力到耐力》(From Strcss to
Strength)一書中的評估,壓力與其引發的疾病每年至少消耗兩千五百億美元的生產力。它的徵兆包括經常與周遭的人發生磨擦、情緒化、意志消沈、生理疼痛、濫用藥物、工作表現一落千丈、無法集中精神、食慾旺盛或吃得很少、睡眠障礙(失眠或是嗜睡)、焦慮易怒、性慾減低、體力不濟與非常悲觀等等。
上述情形都是生活失調造成的惡果。一夜致富的夢想讓許多人心力交瘁,而工作過度、缺乏休閒、動機不足以及人際關係不佳等因素也都很容易造成生活失調。以下問卷可以做為評估生活品質的參考,請依自身情況,按照1~10的高低比例圈選(得分低表示你的生活需要改變)。仔細閱讀本書則有助於恢復均衡的生活。
人生是不斷的選擇。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安於年薪一萬美元的清苦生活,只不過我們應該知道,善用時間才能享有美好生活。本書期望就這方面提出建言,以使每個人都能在混亂的思考與生活方式中恢復平衡。只要大家能夠掌握本書提供的訣竅,悠閒自得的生活就等著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