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
台北:區區文學事3
──士林.北投.內湖
區區文學,只是文學,彷彿無關溫飽的事,卻能容許生命齟齬的存在。區區文學,也代表各地域人們的閱讀與書寫,以文學的方式,去記憶,去生活。
2018台北文學季文學閱讀以「區區文學事」為主題,透過講座、體驗、走讀方式,轉乘一條貫穿台北各區的「文學線」,去發現每區的文學大小事。因此自三月號起,我們策畫了「區區文學事」系列專題,各期分別以台北三個行政區為主題,重新探索台北的文學故事,邀請讀者一同透過文學的濾鏡,在古老與現代、都會與自然之間,覺知台北的不同樣貌與內涵。
這一期我們來到士林、北投、內湖區,從文風鼎盛、士子如林的舊「芝蘭」,一路彳亍向伴著那卡西的溫泉鄉,且聽金龍禪寺的梵音飄向碧湖公園……文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有著無限可能。
台北:區區文學事3
──士林.北投.內湖
區區文學,只是文學,彷彿無關溫飽的事,卻能容許生命齟齬的存在。區區文學,也代表各地域人們的閱讀與書寫,以文學的方式,去記憶,去生活。
2018台北文學季文學閱讀以「區區文學事」為主題,透過講座、體驗、走讀方式,轉乘一條貫穿台北各區的「文學線」,去發現每區的文學大小事。因此自三月號起,我們策畫了「區區文學事」系列專題,各期分別以台北三個行政區為主題,重新探索台北的文學故事,邀請讀者一同透過文學的濾鏡,在古老與現代、都會與自然之間,覺知台北的不同樣貌與內涵。
這一期我們來到士林、北投、內湖區,從文風鼎盛、士子如林的舊「芝蘭」,一路彳亍向伴著那卡西的溫泉鄉,且聽金龍禪寺的梵音飄向碧湖公園……文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有著無限可能。
編者的話
每一個作家,就是一個文庫
◆封德屏
今年七月一日,《文訊》35周年,在「文藝資源與社會共享」的理念下,我們的「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也將在這一天正式對外開放。
「文藝資料中心」從成立以來就自購圖書,並定期在雜誌上每月介紹新書、開設書評專欄。近年來,則有半數為出版社贈送的公關書,或作者贈書;日治時期、光復初期、五○年代至七○年代的圖書,多為作家、學者在退休、身故後大批贈書;再加上《文訊》長期收集作家手稿、書信,也經常舉辦大型文學研討、展覽及雅集,留下許多作家身影。編輯刊物時也喜愛以照片搭配文字,再現及詮釋文章內容,因此照片也是「文藝資料中心」的一大特色。
因為是民間單位,辦公室及資料中心的租金,典藏、購買圖書的經費,都要自己負擔,無法廣泛收集所有出版品,因此,我們企畫出與眾不同的典藏重點:「每一個作家,就是一個文庫。」
沒有作家,也就沒有作品。「文藝資料中心」是以作家全集暨資料彙編的方式來典藏。不同版本、不同出版社的作家作品,以及其手稿、書信、照片、評論等相關資料,都是我們收集的目標。
此外,《文訊》長期策畫與台灣文學相關的專題,常年以來為文建會(今文化部)、台灣文學館企畫製作的文學工具書、相關的資料庫,以及30年內容全文掃描的《文訊知識庫》,也成為「文藝資料中心」的珍貴特色。
在這裡,沒有主流、非主流,文學與史料,都要我們在日常中一點一滴累積。衷心期盼各世代的文學愛好者,都能在「文藝資料中心」得到心靈的豐收。
‧
本期特輯「跨域夜行:當華語語系遇上馬來語語系」,介紹莊華興和張錦忠主編的《夜行:臺馬小說選譯》。本書選了十位來自台灣和馬來西亞小說家的作品,以中文、馬來文兩種語言並列。雖然是承接台灣文學館產學合作計畫的產品,但編者「希望本書不要受限於政策與計畫的條件,而有它的主體性」,同時符合他們「翻譯台灣/翻譯馬來西亞:跨域、跨語、跨譯」的文學翻譯脈絡,也呼應了他們多年來的關注。在馬來西亞文學複系統,翻譯既是域外文學的翻譯,同時也是境內文學的翻譯。台灣文學的外譯,即台灣文學向外移動,此書的翻譯也讓用中文創作的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再次夜行返鄉。
這十位作家,無論是「台灣本土小說家」、「馬華越境作家」、「馬華本土作家」,論者魏月萍認為「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多元交融思想,以及翻譯所產生的轉喻功能,更可能提供互為鏡像的文學想像,達到理解與溝通的目的。」特輯中編者訪問了夏曼.藍波安和黎紫書,做為小說創作者,當各有不同的回應及期待。這是一本十分「眾聲喧嘩」的書,藉著翻譯,十位不同聲帶的作者透過某一聲道,以相通的語言與讀者對話。
告別三月前,看了許悔之的手墨展,是祝賀,也是學習、借鏡。不小的藝廊,望眼處花海、人海,廣得文學界、藝術界朋友的鍾愛,為他帶來滿滿的真摯祝福。寫小說、鍊詩、抄經、編書,無論生命如何歷練,自我如何轉折,悔之都有持恆的熱度。五月的紀州庵,悔之駐館,另有不同風景,願好友溫暖加持。
人間四月天,忙碌如常,但仍有感動心中洶湧。幫林立青邀約張拓蕪,在紀州庵,吃著「張拓蕪牛肉麵」。33歲的年輕作家請90歲老詩人為《代馬輸卒手記》簽書,談著書裡的「魯巴崩」(滷肉飯)……。
因為文學,那一刻,時光停格。
◆封德屏
今年七月一日,《文訊》35周年,在「文藝資源與社會共享」的理念下,我們的「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也將在這一天正式對外開放。
「文藝資料中心」從成立以來就自購圖書,並定期在雜誌上每月介紹新書、開設書評專欄。近年來,則有半數為出版社贈送的公關書,或作者贈書;日治時期、光復初期、五○年代至七○年代的圖書,多為作家、學者在退休、身故後大批贈書;再加上《文訊》長期收集作家手稿、書信,也經常舉辦大型文學研討、展覽及雅集,留下許多作家身影。編輯刊物時也喜愛以照片搭配文字,再現及詮釋文章內容,因此照片也是「文藝資料中心」的一大特色。
因為是民間單位,辦公室及資料中心的租金,典藏、購買圖書的經費,都要自己負擔,無法廣泛收集所有出版品,因此,我們企畫出與眾不同的典藏重點:「每一個作家,就是一個文庫。」
沒有作家,也就沒有作品。「文藝資料中心」是以作家全集暨資料彙編的方式來典藏。不同版本、不同出版社的作家作品,以及其手稿、書信、照片、評論等相關資料,都是我們收集的目標。
此外,《文訊》長期策畫與台灣文學相關的專題,常年以來為文建會(今文化部)、台灣文學館企畫製作的文學工具書、相關的資料庫,以及30年內容全文掃描的《文訊知識庫》,也成為「文藝資料中心」的珍貴特色。
在這裡,沒有主流、非主流,文學與史料,都要我們在日常中一點一滴累積。衷心期盼各世代的文學愛好者,都能在「文藝資料中心」得到心靈的豐收。
‧
本期特輯「跨域夜行:當華語語系遇上馬來語語系」,介紹莊華興和張錦忠主編的《夜行:臺馬小說選譯》。本書選了十位來自台灣和馬來西亞小說家的作品,以中文、馬來文兩種語言並列。雖然是承接台灣文學館產學合作計畫的產品,但編者「希望本書不要受限於政策與計畫的條件,而有它的主體性」,同時符合他們「翻譯台灣/翻譯馬來西亞:跨域、跨語、跨譯」的文學翻譯脈絡,也呼應了他們多年來的關注。在馬來西亞文學複系統,翻譯既是域外文學的翻譯,同時也是境內文學的翻譯。台灣文學的外譯,即台灣文學向外移動,此書的翻譯也讓用中文創作的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再次夜行返鄉。
這十位作家,無論是「台灣本土小說家」、「馬華越境作家」、「馬華本土作家」,論者魏月萍認為「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多元交融思想,以及翻譯所產生的轉喻功能,更可能提供互為鏡像的文學想像,達到理解與溝通的目的。」特輯中編者訪問了夏曼.藍波安和黎紫書,做為小說創作者,當各有不同的回應及期待。這是一本十分「眾聲喧嘩」的書,藉著翻譯,十位不同聲帶的作者透過某一聲道,以相通的語言與讀者對話。
告別三月前,看了許悔之的手墨展,是祝賀,也是學習、借鏡。不小的藝廊,望眼處花海、人海,廣得文學界、藝術界朋友的鍾愛,為他帶來滿滿的真摯祝福。寫小說、鍊詩、抄經、編書,無論生命如何歷練,自我如何轉折,悔之都有持恆的熱度。五月的紀州庵,悔之駐館,另有不同風景,願好友溫暖加持。
人間四月天,忙碌如常,但仍有感動心中洶湧。幫林立青邀約張拓蕪,在紀州庵,吃著「張拓蕪牛肉麵」。33歲的年輕作家請90歲老詩人為《代馬輸卒手記》簽書,談著書裡的「魯巴崩」(滷肉飯)……。
因為文學,那一刻,時光停格。
雜誌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人文關懷
〈夜語西窗〉
夢裡時空 ◆童元方
〈此岸彼岸〉
胡同.紅樓.圓明園──說說北京的風花雪月 ◆楊明
〈書寫台灣文學史方法論17〉
台灣現代小說與現代詩的成就(上) ◆陳芳明
自由談
〈人間煙火〉
等待字句的人 ◆吳妮民
〈季風南國〉
文學雜誌之困 ◆林韋地
〈自怡微言〉
女子或可以才名 ◆張怡微
談文論藝
真摯地吟唱嘹亮的自由之歌──兼具台灣詩人與美國詩人的非馬(1936~) ◆李敏勇
康莊洋蘭繞紙柔──側寫台日藏書票交流夙緣 ◆楊永智
福建少兒社的「林海音情結」──寫在林海音誕辰100周年之際 ◆金海燕
許悔之:詩人.書人.抄經人│特輯
那裡有些什麼? 許悔之
詩人.書人.抄經人──「許悔之詩文創作暨手墨展」策展緣起 ◆姚立儷
媽祖,和她的義子 ◆許悔之
人物春秋
〈作家的批信〉
向晚愈明的詩人向明 ◆向陽
〈懷念作家〉
愛詩成痴──追憶「三月詩會」的謝老大 ◆狼跋
「我們的文學夢」│特輯
寫完黑幫,再寫警察──小說《龍頭鳳尾》續集的創作歷程 ◆馬家輝
本期專題│台北:區區文學事3──士林.北投.內湖
山與溪醞釀的文學風景 ◆杜秀卿
書香.流火.市井聲──士林文學輿圖 ◆劉曉頤
詩話士林──八芝蘭的文學足印 ◆張韶祁
上山去,找那批文大的──文化大學文藝創作組與陽明山 ◆李文媛
北投溫泉的歷史之味 ◆郭志榮
群星薈萃的人文地景──從台北競馬場到北投復興崗 ◆羅揚
北投全景切片──讀雷驤《隨筆北投》 ◆王品涵
內湖樂活新天地──媒體業群聚的大本營 ◆顏艾玨
因為詩的緣故──內湖與《創世紀》 ◆趙文豪
特輯│繁花與盛果:《新陸》詩刊──崛起的群星:一九八○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3
〈綜論與回顧〉
遷徙、望遠、馳騁與放牧新陸版圖──細說主編《新陸現代詩誌》的歲月履痕(1988~1991) ◆張國治
交錯的生命律動──由新陸詩社的起源兼述詩刊二三事 ◆毛襲加
夜裡那燭火照亮的新詩版圖──追記《新陸》詩刊創辦人王志堃(1964~1990) ◆陳謙
那塊亮麗的新大陸 ◆蔡富澧
〈同仁詩作〉
小草之歌 ◆王志堃
都市森林的鳥兒──記玻璃大廈的上班族群之一 ◆子依
霧 ◆紀小樣
劇場──給一九八八年我所認識的一群詩人朋友 ◆張國治
白癡殺手 ◆張遠謀
使者 ◆楊平
〈附錄〉
崛起的群星:一九八○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3──《新陸》詩刊座談會 ◆莊子軒
《新陸》封面輯 ◆呂佩珊
特輯│跨域夜行──當華語語系遇上馬來語語系
跨域夜行:當華語語系遇上馬來語語系──《夜行:臺馬小說選譯》編選後記 ◆張錦忠
以文學翻譯訴說「人的困境」──評莊華興、張錦忠主編《夜行:臺馬小說選譯》 ◆魏月萍
遠古親戚的親切感──問夏曼.藍波安 ◆張錦忠.夏曼.藍波安
一次夜行的起步──黎紫書答客問 ◆張錦忠.黎紫書
文藝之家
春天的甜度(二帖) ◆陳幸蕙
書的世界
〈書評〉
李昂和她寂寞的性.愛之旅──讀《睡美男》 ◆楊曼芬
播撒美感意識的種子──讀張柏韋等的《書包裡的美術館》 ◆高大威
從快轉的風景提煉智語──讀張春榮《南山青松:張春榮極短篇》 ◆黃錦珠
這一瞬間,便是永遠──讀林婉瑜《剛剛發生的事》典藏版 ◆陳允元
〈序跋〉
人生是一場探求真理的旅行──序《謝雪紅──汪其楣劇作》 ◆廖志峰
颱風過境──序顧德莎《驟雨之島》 ◆顧玉玲
采風誌
屏東原鄉藝文新勢力 ◆江侑蓮
活動報導
詩壇的賽車手與指揮家──余光中紀念特展側記 ◆酆惠心
拿文學獎,真的有S.O.P嗎?──「戰鬥吧!文學青年 ──文學獎的光明與幽闇」特展講座1 ◆陳心怡
草原副刊
他們的交談 ◆林婉瑜
仁義潭 ◆也思
回家 ◆李桂媚
孟麗君 ◆楊双子
銀光副刊
〈詩〉
詩二首 ◆岩上
且聽 之五 ◆曹介直
風獅爺身影 ◆余崇生
台灣移工詩情 ◆康原
變化中的山上 ◆趙天儀
台東縱谷紅茶 ◆陳良欽
閨密 ◆謝馨
〈散文〉
樹仔跤的party ◆劉靜娟
陪伴狗兒走過悲喜路 ◆郁思
〈圖文創作〉
北岸無亭 ◆邱傑
人文關懷
〈夜語西窗〉
夢裡時空 ◆童元方
〈此岸彼岸〉
胡同.紅樓.圓明園──說說北京的風花雪月 ◆楊明
〈書寫台灣文學史方法論17〉
台灣現代小說與現代詩的成就(上) ◆陳芳明
自由談
〈人間煙火〉
等待字句的人 ◆吳妮民
〈季風南國〉
文學雜誌之困 ◆林韋地
〈自怡微言〉
女子或可以才名 ◆張怡微
談文論藝
真摯地吟唱嘹亮的自由之歌──兼具台灣詩人與美國詩人的非馬(1936~) ◆李敏勇
康莊洋蘭繞紙柔──側寫台日藏書票交流夙緣 ◆楊永智
福建少兒社的「林海音情結」──寫在林海音誕辰100周年之際 ◆金海燕
許悔之:詩人.書人.抄經人│特輯
那裡有些什麼? 許悔之
詩人.書人.抄經人──「許悔之詩文創作暨手墨展」策展緣起 ◆姚立儷
媽祖,和她的義子 ◆許悔之
人物春秋
〈作家的批信〉
向晚愈明的詩人向明 ◆向陽
〈懷念作家〉
愛詩成痴──追憶「三月詩會」的謝老大 ◆狼跋
「我們的文學夢」│特輯
寫完黑幫,再寫警察──小說《龍頭鳳尾》續集的創作歷程 ◆馬家輝
本期專題│台北:區區文學事3──士林.北投.內湖
山與溪醞釀的文學風景 ◆杜秀卿
書香.流火.市井聲──士林文學輿圖 ◆劉曉頤
詩話士林──八芝蘭的文學足印 ◆張韶祁
上山去,找那批文大的──文化大學文藝創作組與陽明山 ◆李文媛
北投溫泉的歷史之味 ◆郭志榮
群星薈萃的人文地景──從台北競馬場到北投復興崗 ◆羅揚
北投全景切片──讀雷驤《隨筆北投》 ◆王品涵
內湖樂活新天地──媒體業群聚的大本營 ◆顏艾玨
因為詩的緣故──內湖與《創世紀》 ◆趙文豪
特輯│繁花與盛果:《新陸》詩刊──崛起的群星:一九八○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3
〈綜論與回顧〉
遷徙、望遠、馳騁與放牧新陸版圖──細說主編《新陸現代詩誌》的歲月履痕(1988~1991) ◆張國治
交錯的生命律動──由新陸詩社的起源兼述詩刊二三事 ◆毛襲加
夜裡那燭火照亮的新詩版圖──追記《新陸》詩刊創辦人王志堃(1964~1990) ◆陳謙
那塊亮麗的新大陸 ◆蔡富澧
〈同仁詩作〉
小草之歌 ◆王志堃
都市森林的鳥兒──記玻璃大廈的上班族群之一 ◆子依
霧 ◆紀小樣
劇場──給一九八八年我所認識的一群詩人朋友 ◆張國治
白癡殺手 ◆張遠謀
使者 ◆楊平
〈附錄〉
崛起的群星:一九八○年代台灣現代詩社與詩刊3──《新陸》詩刊座談會 ◆莊子軒
《新陸》封面輯 ◆呂佩珊
特輯│跨域夜行──當華語語系遇上馬來語語系
跨域夜行:當華語語系遇上馬來語語系──《夜行:臺馬小說選譯》編選後記 ◆張錦忠
以文學翻譯訴說「人的困境」──評莊華興、張錦忠主編《夜行:臺馬小說選譯》 ◆魏月萍
遠古親戚的親切感──問夏曼.藍波安 ◆張錦忠.夏曼.藍波安
一次夜行的起步──黎紫書答客問 ◆張錦忠.黎紫書
文藝之家
春天的甜度(二帖) ◆陳幸蕙
書的世界
〈書評〉
李昂和她寂寞的性.愛之旅──讀《睡美男》 ◆楊曼芬
播撒美感意識的種子──讀張柏韋等的《書包裡的美術館》 ◆高大威
從快轉的風景提煉智語──讀張春榮《南山青松:張春榮極短篇》 ◆黃錦珠
這一瞬間,便是永遠──讀林婉瑜《剛剛發生的事》典藏版 ◆陳允元
〈序跋〉
人生是一場探求真理的旅行──序《謝雪紅──汪其楣劇作》 ◆廖志峰
颱風過境──序顧德莎《驟雨之島》 ◆顧玉玲
采風誌
屏東原鄉藝文新勢力 ◆江侑蓮
活動報導
詩壇的賽車手與指揮家──余光中紀念特展側記 ◆酆惠心
拿文學獎,真的有S.O.P嗎?──「戰鬥吧!文學青年 ──文學獎的光明與幽闇」特展講座1 ◆陳心怡
草原副刊
他們的交談 ◆林婉瑜
仁義潭 ◆也思
回家 ◆李桂媚
孟麗君 ◆楊双子
銀光副刊
〈詩〉
詩二首 ◆岩上
且聽 之五 ◆曹介直
風獅爺身影 ◆余崇生
台灣移工詩情 ◆康原
變化中的山上 ◆趙天儀
台東縱谷紅茶 ◆陳良欽
閨密 ◆謝馨
〈散文〉
樹仔跤的party ◆劉靜娟
陪伴狗兒走過悲喜路 ◆郁思
〈圖文創作〉
北岸無亭 ◆邱傑
內容簡介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青年筆陣」:納入年輕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回顧五、六○年代好書,反映時代文學品味。
◎「采風誌」:深入探討、呈現各地的藝文環境,了解文化發展,透過人物特寫、專題報導、在地文化探討等方式回應各個地區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搭建新舞台,讓他們再度粉墨登場。
◎「青年筆陣」:納入年輕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回顧五、六○年代好書,反映時代文學品味。
◎「采風誌」:深入探討、呈現各地的藝文環境,了解文化發展,透過人物特寫、專題報導、在地文化探討等方式回應各個地區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搭建新舞台,讓他們再度粉墨登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