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書房裡的世界旅行──各國翻譯文學作品在台灣
乍暖還寒的三月,適合開啟一場旅行。手握地圖,想像異地的光線與空氣,人們可以穿梭於他鄉。
本期《文訊》為您蒐羅世界各國的書單,試圖呈現翻譯文學在台灣紛繁圖景:使用陌生語言寫作的作者,如何遞送養分給遠在島嶼的我們?
受到讀者景仰的華文創作者,或許也有文學偶像,會想寫信給哪位心儀的作家,告白些什麼?隱身原著作品背後的譯者,在轉達者的位置之外,又將提供何種閱讀視角?出版社與版權代理逡巡天空、陸地與大海,為讀者畫定周遊列國的路線。
人們身處不同佇足點,擁有相異的視野,但共同的是──我們都是在書房裡旅行的讀者,將觸角伸向遠方,觀看世界,也省思望向島嶼的眼光。
|下期預告|淘氣的文學備忘錄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謎。初臨這世上的目光,都是好奇的。我們先是用手去指,然後才有語言。孩子般的人事,有時純粹得如此深邃,有時也只是淘氣,便推動了時代的前進。
作為文學素材的蒐集,我們將在下一期整理出「孩子氣」人物(包含正向或負面意義)約100名。經由創作實戰、學術研究或出版觀察等角度,論述具備此特質的角色,在文本中的塑造與作用。並邀請作品風格或職業相關的文藝圈人們,一同探索為何為這些事物著迷。
當我們討論起孩子,我們討論的往往是大人。可愛或可惡的,可以選擇與無法抗力,要如何成為一個「人」?藉由文學,在生命實現及轉變的過程裡,永遠保持對話。
編者的話
不一樣
我們所在的辦公室,入口處整年矗立著一艘公車大小的阿拉伯帆船(那是什麼?歡迎親自來《文訊》和文藝資料中心走走,您就知道了),每回路過,總有些好奇,日日相見也就淡了查證的念想:它來的地方,長什麼樣子呢?這船真的下過水嗎?它曾以什麼樣的路徑,抵達我們今日不見得再以相同方式前往的時空?
像本等待翻譯、細讀的書。那船其實被抽離了原本來處,生出它的土地,最初承載它的水面,總行走其間、與它彼此信賴依賴的人們,那些人船上船下的故事。由一艘船的角度,它會帶領後來與它相遇的我們,看到什麼呢?
如搭乘一艘非現實的大船。此回專題,我們嘗試以不同於過去的視角,跟讀者一起思索「世界觀」,一起感受、想像,從世界各地來到這島上的文學作品,千姿萬態,可能同時極大又極微,既開放也私密,能引領我們去探到多遠的邊界?每個微小世界將彼此展現怎樣的差異風景?
「發現差異」。在陳夏民與沈嘉悅的菲、緬作品對談中,在現場聽他們一再聊起,指的是日常共處的新移民們,特別有感觸。或是那些充滿驚喜的同而不同──約稿形式雖近,但作家們想寫信給誰,譯者們推薦哪些(事前我們一無所知的)私房書,收到之前都讓我們像等禮物揭曉般滿懷期待。而比起我們,這些受訪者、邀稿對象們真的都曾從空間或作品,見識過更多更遠的遠方。
我們短短一生多半不會有機會去過那麼多國家,更無法讀完所有作品(或只是專題最後附上的,約七百筆書目的書單);但僅僅是想到曾有、正進行式發生的,那麼多可打開的視窗、可前往的旅程,仍不禁讚嘆,我們真的置身於人類文明時間之流最好最豐沃的河段呢。
當然,這不免使得製作這回專題的過程,有幾分「環遊世界八十天」那樣,由一個激不得的賭局開始,不顧代價後果地趕行程,有點兒走馬看花(但豈無悠閒風雅呢),或許遑論真正深入各文化區域的最深刻神髓(少年時很喜歡的,麥克安迪《說不完的故事》總這樣說:「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且經歷這趟紙上旅程後,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我們與世界的既存關係、認識,也不可能馬上改變。但必定可確然覺察的,自這趟旅程開始,若您願做一個「書房裡的世界旅者」,多少是與前一瞬、前一念、前一步有些不一樣了;有機會再熟練一點點:將世界縮於書房一隅;將他者的半生旅程聚於一念。
‧
本期還有其他時空旅程,以不同路徑帶領讀者展開行旅所見。譬如「編輯人,集合!」校刊特輯,布列(雙北市)高中校刊社關注的各種面向與呈現;好評第三回的「草原副刊」短專欄亦是十位作家人生旅路吉光片羽。本期初次於「銀光副刊」規畫、以季為周期輪番登場的多位文宿專欄,則見證(以歲月作為遠方的)旅途終能一再回返生活,譬似平日的拈花意趣,或午後一夢,或一趟貼近歷史的奔赴。又或如雷驤追想老友沙究,更是動人至極的深情跡證。
人哪人,總貪心地希望兼得:既知曉來時路,眼前又有無限可能。這(對知識、回憶、情感的)貪欲使得世界更大更複雜。那麼,是否還能記得時時提醒,對這漫浩浩大千世界保持敬意與好奇?而跋涉的意義,是於此過程中更內省地體悟謙卑,還是積極向這世界學習那樣的開闊多元?我們沒有答案。或答案(以及問題)也每一刻、每一程都在改變──這或許才使得,每個始於「跨出一步」的旅行,都顯出無比珍貴。(丁名慶)
雜誌目錄
編輯室報告 ◆丁名慶
自由談
〈季風南國〉
關於季風帶書店 ◆林韋地
〈島嶼殘酷史〉
台灣鬼怪電影簡述 ◆何敬堯
〈抄寫員巴托比〉
笑忘書 ◆言叔夏
本期專題 書房裡的世界旅行──各國翻譯文學作品在台灣
一人一書,聊聊東南亞──陳夏民╳沈嘉悅:看見最親近的陌生人 ◆何佳穎
來自東南亞的他/她正在追尋字裡行間的自由 ◆官安妮
越南翻譯文學在台灣:精而不足 ◆阮荷安
當代台灣的日本文學譯介二三事 ◆吳佩珍
在日本流行音樂中遇見文學精神:談amazarashi ◆盛浩偉
漫遊在韓國 ◆吳佳珍
「女性」(Feminism)與「酷兒」(Queer)——牽引改變韓國小說的兩股動力 ◆崔末順
你總是找得到《帶小狗的女士》跟《地下室手記》 ◆冬耳
希臘狂想曲 ◆林佑軒
〈太多幸福〉提醒我的事 ◆賴志穎
從《怕飛》到《恐怖老年性愛》 ◆葉佳怡
第五號屠宰場 ◆黃以曦
為當代英語文學找到真正的面貌 ◆劉芷妤
不可能不偏食的話,就把料理做好吧 ◆尉遲秀
他輕柔地走在事物邊上,一不小心就踩出了醍醐味 ◆江灝
艾力克.菲耶──跨出疆界的法國作家 ◆陳太乙
毫不猶豫想到的三位20世紀法國作家 ◆許綺玲
譯作的出版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林蔚昀
德語文學在台灣 ◆彤雅立
重新看見大師 ◆倪安宇
密室殺人在瑞典 ◆林斯諺
穿越魔幻寫實的迷障──鄭又瑜╳許婷婷╳闕志勳:你不知道的拉美文學 ◆何佳穎
書架上的魔幻寫實 ◆冬耳
品嚐法國文學,在台灣 ◆洛心
從吳明益「一門課堂的長書單」開始與其後
〈寫信給___〉
屠格涅夫 ◆林俊頴
費茲傑羅 ◆何曼莊
莎士比亞/珍奈溫特森 ◆孫梓評‧沈意卿
安妮.法蘭克 ◆夏夏
Heinrich Böll/卡夫卡 ◆江鵝‧馬欣
我們的文學夢
文學與電影:創作是一趟自我實踐之旅 ◆陳玉慧
草原副刊
其二,小說語言的變數經營策略 ◆李奕樵
先行者與後繼者 ◆連明偉
雪地上 ◆崔舜華
明天,永遠的明天 ◆胡晴舫
說謊婆婆 ◆盧慧心
兩難 ◆廖梅璇
第一芬蘭館 ◆楊隸亞
孤獨 ◆曹馭博
烏有之鄉 ◆陳柏言
駕駛 ◆許正平
那座山沒睡過女人 ◆劉曉頤
如果鐘組成自冰糖 ◆柴柏松
金魚與花魁 ◆劉庭妤
孕獸‧蟲獸 ◆吳艾庭
特輯 編輯人,集合!
給青年編者們的提醒&功課 ◆黃威融‧陳頤華‧編輯小姐Yuli‧房慧真‧黃子欽‧蔣亞妮
2018年「同溫層『校』應」校刊特展競賽──雙北市高中校刊社參賽作品 ◆編輯部
2018年文學雜誌封面專題(舉隅) ◆楊迪雅
談文論藝
〈劇場客燒〉
盧奶奶 ◆雙人徐
〈戰後詩風景〉
雙重構造的精神史──戰後台灣現代詩開展的風景 ◆李敏勇
一體三相的詩雜誌《南北笛》 ◆張素貞
書的世界
出版人札記2019.3 ◆廖祿存‧楊佩穎‧洪沛澤
〈書評〉
思考並感受一位知識人──讀《余英時回憶錄》 ◆黃錦珠
那座橋就是你──以文字鍛鑄萬千共同心靈之橋的《克雷的橋》 ◆陳美桂
語言是鑰匙也是枷鎖──讀新井一二三《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 ◆高大威
〈新書訊息‧華文〉
2019年1~2月華文文學出版品略覽 ◆楊迪雅
人物春秋
渡過巨流,贏取桂冠──賀齊邦媛老師獲頒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單德興
〈作家的批信〉
從「白雪少年」到「心靈導師」:林清玄 ◆向陽
〈懷念作家:林清玄〉
菩提心光──林清玄的散文 ◆張瑞芬
〈懷念作家:丁潁〉
浮生三嘆、春回人間 ◆丁潁
〈流水與帳〉
硬幣—扭蛋 ◆林餘佐
這個冬天,荒涼的海 ◆廖偉棠
獨居是非常危險的 ◆楊婕
銀光副刊
懷念 ◆雷驤
支票 ◆王岫
世間 ◆向明
那人依然是朵浮雲 ◆碧果
海灘的青花瓷 ◆渡也
跨境與走城:來回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之一) ◆童元方
無路用的路用 ◆劉靜娟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張系國
人的身體是一座箜篌 ◆王文興
普洱茶的老靈魂 ◆蕭蕭
自由談
〈季風南國〉
關於季風帶書店 ◆林韋地
〈島嶼殘酷史〉
台灣鬼怪電影簡述 ◆何敬堯
〈抄寫員巴托比〉
笑忘書 ◆言叔夏
本期專題 書房裡的世界旅行──各國翻譯文學作品在台灣
一人一書,聊聊東南亞──陳夏民╳沈嘉悅:看見最親近的陌生人 ◆何佳穎
來自東南亞的他/她正在追尋字裡行間的自由 ◆官安妮
越南翻譯文學在台灣:精而不足 ◆阮荷安
當代台灣的日本文學譯介二三事 ◆吳佩珍
在日本流行音樂中遇見文學精神:談amazarashi ◆盛浩偉
漫遊在韓國 ◆吳佳珍
「女性」(Feminism)與「酷兒」(Queer)——牽引改變韓國小說的兩股動力 ◆崔末順
你總是找得到《帶小狗的女士》跟《地下室手記》 ◆冬耳
希臘狂想曲 ◆林佑軒
〈太多幸福〉提醒我的事 ◆賴志穎
從《怕飛》到《恐怖老年性愛》 ◆葉佳怡
第五號屠宰場 ◆黃以曦
為當代英語文學找到真正的面貌 ◆劉芷妤
不可能不偏食的話,就把料理做好吧 ◆尉遲秀
他輕柔地走在事物邊上,一不小心就踩出了醍醐味 ◆江灝
艾力克.菲耶──跨出疆界的法國作家 ◆陳太乙
毫不猶豫想到的三位20世紀法國作家 ◆許綺玲
譯作的出版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林蔚昀
德語文學在台灣 ◆彤雅立
重新看見大師 ◆倪安宇
密室殺人在瑞典 ◆林斯諺
穿越魔幻寫實的迷障──鄭又瑜╳許婷婷╳闕志勳:你不知道的拉美文學 ◆何佳穎
書架上的魔幻寫實 ◆冬耳
品嚐法國文學,在台灣 ◆洛心
從吳明益「一門課堂的長書單」開始與其後
〈寫信給___〉
屠格涅夫 ◆林俊頴
費茲傑羅 ◆何曼莊
莎士比亞/珍奈溫特森 ◆孫梓評‧沈意卿
安妮.法蘭克 ◆夏夏
Heinrich Böll/卡夫卡 ◆江鵝‧馬欣
我們的文學夢
文學與電影:創作是一趟自我實踐之旅 ◆陳玉慧
草原副刊
其二,小說語言的變數經營策略 ◆李奕樵
先行者與後繼者 ◆連明偉
雪地上 ◆崔舜華
明天,永遠的明天 ◆胡晴舫
說謊婆婆 ◆盧慧心
兩難 ◆廖梅璇
第一芬蘭館 ◆楊隸亞
孤獨 ◆曹馭博
烏有之鄉 ◆陳柏言
駕駛 ◆許正平
那座山沒睡過女人 ◆劉曉頤
如果鐘組成自冰糖 ◆柴柏松
金魚與花魁 ◆劉庭妤
孕獸‧蟲獸 ◆吳艾庭
特輯 編輯人,集合!
給青年編者們的提醒&功課 ◆黃威融‧陳頤華‧編輯小姐Yuli‧房慧真‧黃子欽‧蔣亞妮
2018年「同溫層『校』應」校刊特展競賽──雙北市高中校刊社參賽作品 ◆編輯部
2018年文學雜誌封面專題(舉隅) ◆楊迪雅
談文論藝
〈劇場客燒〉
盧奶奶 ◆雙人徐
〈戰後詩風景〉
雙重構造的精神史──戰後台灣現代詩開展的風景 ◆李敏勇
一體三相的詩雜誌《南北笛》 ◆張素貞
書的世界
出版人札記2019.3 ◆廖祿存‧楊佩穎‧洪沛澤
〈書評〉
思考並感受一位知識人──讀《余英時回憶錄》 ◆黃錦珠
那座橋就是你──以文字鍛鑄萬千共同心靈之橋的《克雷的橋》 ◆陳美桂
語言是鑰匙也是枷鎖──讀新井一二三《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 ◆高大威
〈新書訊息‧華文〉
2019年1~2月華文文學出版品略覽 ◆楊迪雅
人物春秋
渡過巨流,贏取桂冠──賀齊邦媛老師獲頒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單德興
〈作家的批信〉
從「白雪少年」到「心靈導師」:林清玄 ◆向陽
〈懷念作家:林清玄〉
菩提心光──林清玄的散文 ◆張瑞芬
〈懷念作家:丁潁〉
浮生三嘆、春回人間 ◆丁潁
〈流水與帳〉
硬幣—扭蛋 ◆林餘佐
這個冬天,荒涼的海 ◆廖偉棠
獨居是非常危險的 ◆楊婕
銀光副刊
懷念 ◆雷驤
支票 ◆王岫
世間 ◆向明
那人依然是朵浮雲 ◆碧果
海灘的青花瓷 ◆渡也
跨境與走城:來回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之一) ◆童元方
無路用的路用 ◆劉靜娟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張系國
人的身體是一座箜篌 ◆王文興
普洱茶的老靈魂 ◆蕭蕭
內容簡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面向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草原副刊/青年筆陣」:包含「自由談」「草原小調(短專欄)」等子欄目,納入青年作家們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草原副刊」亦開放投稿。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終生投身文學的長者們的智慧風華、黃金盛年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匯整近期文學新作資訊,並邀約出版人書寫工作心情,或製作藏書家或編製過程等主題小輯,反映時代文學脈動與品味。
◎「談文論藝」:追溯文學史或當代藝文現象的重要課題、代表性作品與人物,其他藝術類別與文學的跨度交會地帶。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呈現前輩作家們熟成持重的書寫堅持。 (以下單元不定期刊出)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采風誌」:呈現、探勘各地的藝文環境,以及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造島運動」:以近年台文中文系所畢業生、研究者們對當代文學環境以及昔往豐富文史資源所做的種種「再轉化」的激活努力為主軸,呈現突破傳統知識構築與推廣體系的殊異風景。
◎「推浪者們」:專訪戮力提升文學教育與養成想像力的團體或機構。
◎「田野通信」:非虛構書寫者們(包含社會報導、人類學、歷史、民俗、紀錄片等)的取材記錄,或者累積材料、觀點、感性的工作過程,或者取材期間亦值得記述的軼事。
◎「遠方」:離開島嶼的人,他鄉作故鄉的人,以台灣作為第二故鄉的人,時空遙隔之際,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書寫?或者,他們如讓使文學融入異域的日常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