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企業治理機制領域的主流理論,對近年來日本企業制度中的治理機制選擇問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分析框架,並提出了企業治理機制是利益相關者進行協調的產物並且必須與其制度環境協調的命題。
這一命題與上世紀流行的所謂最優企業治理機制論直接對立,具有沖擊力。同時,這一命題及其推導過程與日本企業近年來在部分產業中的表現相對應,具有說服力。
目錄
日文版序
中文版序:獻給日本型資本主義的悼詞
譯者序
第一章 企業治理機制:治亂之時
驅逐社長
為什麼現在出現惡意並購
第二章 全球標准與企業治理機制
的社會基礎
霸權的諸次元
多樣性的兩個主軸
動機形成制度的強化
第三章 改革的必要性何在
改革的動力來自哪里
自信的喪失與其他
日本式管理的四個缺陷
以靜制動
第四章 組織變革
被強制的變革和自主的變革
各種改革的普及率
組織的變革行動的變革
制度變革的效果
形神兼備?
第五章 股東影響力
變化發生在哪里
股東影響力之一:呼吁
股東影響力之二:拋售
股東天下的確立
第六章 股東天下的養老問題
你就是股東!
要點在於不被迷惑
第七章 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力
常識的變化
「准共同體企業」中的員工
工會是作為利益相關者的
員工的代表嗎
第八章 重新思考的機會
改革派的挫折
CSR(企業社會責任論)的熱潮
第九章 利益相關者企業的可能性
已經變化的和正在變化的
利益相關者企業的實現
內部人管理企業的活性化
對內部人管理者的規制與激勵
結語
致謝
推薦圖書一覽
中文版序:獻給日本型資本主義的悼詞
譯者序
第一章 企業治理機制:治亂之時
驅逐社長
為什麼現在出現惡意並購
第二章 全球標准與企業治理機制
的社會基礎
霸權的諸次元
多樣性的兩個主軸
動機形成制度的強化
第三章 改革的必要性何在
改革的動力來自哪里
自信的喪失與其他
日本式管理的四個缺陷
以靜制動
第四章 組織變革
被強制的變革和自主的變革
各種改革的普及率
組織的變革行動的變革
制度變革的效果
形神兼備?
第五章 股東影響力
變化發生在哪里
股東影響力之一:呼吁
股東影響力之二:拋售
股東天下的確立
第六章 股東天下的養老問題
你就是股東!
要點在於不被迷惑
第七章 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力
常識的變化
「准共同體企業」中的員工
工會是作為利益相關者的
員工的代表嗎
第八章 重新思考的機會
改革派的挫折
CSR(企業社會責任論)的熱潮
第九章 利益相關者企業的可能性
已經變化的和正在變化的
利益相關者企業的實現
內部人管理企業的活性化
對內部人管理者的規制與激勵
結語
致謝
推薦圖書一覽
序
論述「公司應該歸誰所有」的書籍已有很多。這類書籍的一部分讀者希望在書中尋求「正確答案」,這類書籍的部分作者也確實試圖通過論述市場經濟的本質和企業的應有形態來提供「正確答案」。本書之所以定名為「企業為誰而在」,原因在於作者認為並不存在所謂「企業的應有形態」。具有不同價值觀的個人對於「企業的應有形態」有不同的理解;而各國的企業治理機制植根於各國的歷史與文化之中,是建立在具有國別特征的「社會常識」之上的,是國內各利益集團對立的利益關系之間的長期沖突與妥協的產物。各國國民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尋找利益關系與理想之間的平衡點,並對「企業應為誰而在」這一問題作出回答。
本書的目的在於分析過去十年間經歷了各種變化的日本企業中利益關系的沖突與妥協。同時,在本書的最后一青,作者對符合本人理念的企業制度的特征進行了分析並提出若干建議。
在當下的日本,關於企業治理機制的討論基本上圍繞兩個主軸展開。第一個主軸即「全球(美國)標准適應論」與「日本傳統保存論」之間的對立關系;而第二個主軸則在「股東所有權絕對論」與「利益相關者論或社會公器論」這一階級斗爭的層次展開。
「全球(美國)標准適應論」的影響在2001年達到頂點。但是在安然公司和世界通信公司事件之后,隨着日本企業對其在與美國企業的競爭中並非處於絕對不利地位的逐漸證明,這一風潮的影響力逐漸下降。但是,與此相反,在「股東所有權絕對論」與「利益相關者論或社會公器淪」這一對立關系中,前者非但沒有退潮的傾向,反而受到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支持並在法律制度和企業行動的層面上得到強化。本書將這一變化稱為「靜默的股東革命」。但是正如前面的漫畫所揭示的那樣,這一變化其實也許更應該被稱為「管理者革命」。無論如何,作者對這種傾向都無法認同。
從效率或競爭力的角度論述企業形態的專家很多。他們為使企業或國家在國際競爭中勝出進行了很多分析。但是,在所得分配層面上,股東革命或管理者革命如何影響每個國民的生活這一重要問題卻很少受到關注。
最近,日本社會對收人差距的關注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不但2006年1月的政府月例經濟報告提及了這一問題,而且幾乎每天的電視節目都在對東京六本本地區新興高收人階層的豪華生活方式與荒川區低收人者的窘境進行比較。
在關於收人差距的爭論之中,業績工資問題之外的企業治理機制變化的影響基本上未被提及。但是,即使只看本書第五章的表4,我們也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如果本書能夠引起讀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那麼作者寫作本書的努力就有其價值。
本書的目的在於分析過去十年間經歷了各種變化的日本企業中利益關系的沖突與妥協。同時,在本書的最后一青,作者對符合本人理念的企業制度的特征進行了分析並提出若干建議。
在當下的日本,關於企業治理機制的討論基本上圍繞兩個主軸展開。第一個主軸即「全球(美國)標准適應論」與「日本傳統保存論」之間的對立關系;而第二個主軸則在「股東所有權絕對論」與「利益相關者論或社會公器論」這一階級斗爭的層次展開。
「全球(美國)標准適應論」的影響在2001年達到頂點。但是在安然公司和世界通信公司事件之后,隨着日本企業對其在與美國企業的競爭中並非處於絕對不利地位的逐漸證明,這一風潮的影響力逐漸下降。但是,與此相反,在「股東所有權絕對論」與「利益相關者論或社會公器淪」這一對立關系中,前者非但沒有退潮的傾向,反而受到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支持並在法律制度和企業行動的層面上得到強化。本書將這一變化稱為「靜默的股東革命」。但是正如前面的漫畫所揭示的那樣,這一變化其實也許更應該被稱為「管理者革命」。無論如何,作者對這種傾向都無法認同。
從效率或競爭力的角度論述企業形態的專家很多。他們為使企業或國家在國際競爭中勝出進行了很多分析。但是,在所得分配層面上,股東革命或管理者革命如何影響每個國民的生活這一重要問題卻很少受到關注。
最近,日本社會對收人差距的關注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不但2006年1月的政府月例經濟報告提及了這一問題,而且幾乎每天的電視節目都在對東京六本本地區新興高收人階層的豪華生活方式與荒川區低收人者的窘境進行比較。
在關於收人差距的爭論之中,業績工資問題之外的企業治理機制變化的影響基本上未被提及。但是,即使只看本書第五章的表4,我們也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如果本書能夠引起讀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那麼作者寫作本書的努力就有其價值。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