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畫藝術,起源很早,可以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繪畫不口神話時代的象形文字算起。到了秦漢,壁畫、帛畫、小篆、隸書,已具有了令后世震撼的藝術魅力。書畫的演變過程是一個從單一到多元,從簡單到繁復的創新過程。在書法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漢代隸書、草書、狂草,再到魏晉南北朝的楷書、行書(如王羲之《蘭亭序》),書法已兼備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內涵與形式結合日益完美。張芝、王羲之、鍾繇巍然卓立於漢字書法巨大變革的巔峰,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書法藝術時代。而繪畫藝術,也只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真正從簡略明晰走向繁復多樣。顧愷之、戴逵、張僧繇、曹不興、楊子華等等的人物、佛像、走獸、山水畫成為對后世畫家影響至為巨大的繪畫經典。中國書畫藝術由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乃至現當代,傑作之多,名家之盛,可謂壯觀。歷代名家書畫,片紙萬金,或秘藏皇宮,或輾轉塵埃,或深埋墓穴,滔滔歲月,滾滾紅塵,毀者已毀,存者自存,點划破擦之間雲飛星墜,后人所見,大抵面目全非。名家真跡既珍罕,牟利之徒遂以贗充真,混淆視聽乃至亂花迷眼。因此,自古以來便存在書畫的真假鑒定問題。
歷代朝廷,尤其是清代乾隆時期對名家巨跡的鑒藏都十分重視。而達官貴人、富豪大賈、文人雅士及民間收藏家,對名家作品的追捧與熱情,從來都是歷久不衰的。歷代名家書法和繪畫,既是文化藝術的奇葩,更是財富的象征。除了那些名人巨跡和曠世經典之作是無價的,書畫從來都是有價的。所謂藝術無價,只是概而論之。目口如清代「揚州八怪」,鄭板橋就第一個將自己的「潤格」刻寫在大門外的碑石上,大幅六兩,小幅一兩,價錢不算很高,而今天的板橋真跡,大幅可能要在600萬以上了。民間收藏,古今變化甚大,價值取向不同,相同的是對真品的追求。而歷代名人之作是真是假,這就有一個鑒定問題,老仿、新仿太多,作舊作偽的技巧層出不窮,水平日新月異,弄不好幾百萬甚至幾千萬打了水漂,跳樓也晚了。鑒定是一個細致精微、復雜艱巨的甄別過程,非見識宏深、學有專長者不能勝任。歷代鑒定家往往也是大收藏家,如米元章、項元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