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從教室到舞台
我於1990年起開始參與台灣的劇場活動,那個時間正接續著八○年代小劇場運動的風起雲湧。在當時除了學生身分之外,我還曾先後參與人子劇團、優劇場的演員訓練,接觸了葛羅托斯基的貧窮劇場論述;之後在碩士班時期,有機會更深入認識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學說與其演劇技巧,到博士班期間則潛心探討史氏體系的教學方法。從各個表演課堂、工作坊訓練中獲得養分,再運用到舞台上創作實踐,從教室到舞台,是我個人邁向成熟與專業的過程。
自覺幸運,能夠長時間持續從事自己喜愛的劇場表演工作。回想起來,我首次站上舞台正式演出距今已有三十年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下來,始終要求自己必須在表演專業上保持精進。除了研讀博士學位期間曾中斷近兩年的演出工作之外,其餘的時間在自我期許下,每年皆參與了舞台或影視的表演創作,至今已經累積大大小小的表演作品七十餘部。另外還延伸了自己在劇場的創作觸角,嘗試導演創作,時至今日已有二十多齣舞台導演作品。
除了一方面持續劇場的創作之外,自身從事戲劇教學工作也有二十餘年。從早期曾經與國、高中生的教學互動開始,中間歷經和許多不同學系的大學生探討創作,近十多年則聚焦輔助主修表演的大學生、研究生提升專業能力。正所謂教學相長,身為表演教師除了給予學生叮囑與筆記之外,也從學生的進步與回饋中,再次被提醒身為演員的必要初衷。尤其近年來多次與昔日的學生同台演出,這是身為表演教師莫大的驕傲與財富。
累積多年教學與創作的實務經驗,我在從事表演工作三十年之際,通過編寫《表演創作與演員素養》的彙整,希望分享個人專業心得給表演的學習者、青年教學者參考。從近年的表演作品當中提出四部為代表,成為本著作第壹部分的主要內容,這其中含括了國際合作、翻譯文本、華文原創、經典改編等不同面相的演出實務經驗。這四部表演作品分別為:《台北筆記》、《Q&A二部曲》、《恨嫁家族》及《安平小鎮》。
以上作品依照創作理念、學理基礎、內容形式、方法技巧、紀事分享等段落書寫,來闡明表演創作時的應用技法。並在前述各段落小節當中,增補說明各項創作技法運用時所相關對應、相互支援的演員素養訓練。台灣教育部在定義「素養」的概念時,強調學習者能活用所學之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同時也能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如此的定義同樣適用於演員的素養要求。
各段落內容中所論及的演員素養訓練,同時也是我在常年授課時的十六項重要教學目標。期望經由舞台的表演創作、課堂的素養訓練,彼此雙向支持並補充完善,能夠更全面地闡述演員的各項素養與能力。為了進一步強化本書在表演教學上的應用價值,除了四部表演作品的創作歷程與相關素養訓練之外,於著作中增列第貳部分:兩岸表演教學概況。以我曾在兩岸戲劇院校的學習經驗、教學經驗與觀察所得,試圖整理出兩岸在表演教學實施上的異同,並延伸探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與葛羅托斯基,這兩位劇場大師所給予演員們的建言。希望這些整理可以成為兩岸表演教學者參酌的基礎。
在此,感謝陳天愛小姐以觀眾的角度,針對四部作品排演歷程問答的段落,費心設計提問並協助整理訪談概要。感謝張如君小姐在全書初稿完成後,所回饋的調整修改意見。感謝尹懷君小姐於編輯時的協助。書寫工作在完成之際,尤其感恩並緬懷張仁里老師的教導與風範,是恩師的示範及影響,讓我知道如何成為演員與教師。
表演創作確實同時關乎演員的天賦條件與後天努力。既然天賦條件不是由人所能掌握的,那麼,就一起在後天的學習上多付出努力吧。由衷希望本書所分享的內容能夠提供助力及省思,同熱愛表演的人們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