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是本地流行文化成形的關鍵十年。
廣東歌自七十年代漸興,逐步注入現代觸感,於八十年代開花結果。本書作者在當年的報刊雜誌等素材裏追本尋源,結合自身聆聽經驗和成長歷程,記下香港樂壇的黃金年代。
全書主要內容包括︰詳述英語歌退潮、粵語歌興起、至電視劇主題曲大熱,到天皇巨星如羅文、張國榮、梅艷芳先後閃亮登場,樂隊熱潮興波作浪,及至台灣歌曲在八十年代末再度侵佔香港巿場⋯⋯。細看歌手的發展與蛻變,兼評當年一些意念突出的大碟︰如林子祥的《創作歌集》、陳百強的《傾訴》、林憶蓮的《都巿觸角》系列等。解拆八十年代音樂工業的周邊情況︰如Walkman的盛行,演唱會場地的變化、唱片舖以至卡拉OK的興起和沒落等,全面訴說該年代廣東歌的滲透力量。增訂版全新內容:微觀電影主題曲、插曲如何與電影相輔相承,除了早已家傳戶曉的電影主題曲,個別電影插曲背後亦有不少趣聞與故事。暢談電台的音樂選擇,由「半中半英」到全中文歌的轉變,
見證廣東歌的勢力擴張。那些年的流行曲,仍在腦中播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夏柏
生於澳門,在當地完成中學教育後,前往香港升學。大專畢業後,留居香港,曾任職電視台戲劇組編劇,後轉職報刊編採工作,先後擔任記者、編輯;近年亦曾從事環保網站編輯及地區可持續發展計劃的推廣工作。現職自由身記者,從事採訪及撰稿。曾出版作品:《澳門跳接》、《憶記戲院記憶》、《理想不再遙遠》、《看雜誌:1980s-1990s紀事》、《澳門戲院誌》、《光影戲遊》、《香港戲院搜記‧影畫爭鳴》及《香港戲院搜記‧歲月鈎沉》
黃夏柏
生於澳門,在當地完成中學教育後,前往香港升學。大專畢業後,留居香港,曾任職電視台戲劇組編劇,後轉職報刊編採工作,先後擔任記者、編輯;近年亦曾從事環保網站編輯及地區可持續發展計劃的推廣工作。現職自由身記者,從事採訪及撰稿。曾出版作品:《澳門跳接》、《憶記戲院記憶》、《理想不再遙遠》、《看雜誌:1980s-1990s紀事》、《澳門戲院誌》、《光影戲遊》、《香港戲院搜記‧影畫爭鳴》及《香港戲院搜記‧歲月鈎沉》
目錄
002 增訂版序
004 初版前言
一) 樂壇浪潮
012 聽說這叫「專輯」
018 年代音符:香港英文歌
025 首波粵浪:電視劇主題曲
032 土炮:華資唱片商一瞥
040 康藝成音三星薈萃
053 前浪漸退
059 後浪湧至
065 雙星
074 少女登場
081 Local Musicals
088 全方位樂人黃霑
094 林振強的激情鄭國江的柔情
102 樂隊風記達明
109 來自台灣的歌聲
118 中國好聲音
125 東洋風・西洋風・國際風
131 香港之歌
二) 歌星身影
140 羅文和他的概念大碟
147 張國榮矯若游龍
154 梅艷芳舞台魅惑
161 陳百強:傾訴我心中真意
168 林子祥活色生輝
175 盧冠廷的天與地
181 葉德嫻的1982 年
187 林憶蓮都市觸覺123
194 All about Shirley
200 華語片原聲碟
208 純音樂唱片
三) 載體變化
218 隨身聽
226 碟變:LP、CD、LD
232 逛唱片舖
239 封套設計:立體降臨平面
四) 民間風尚
252 紅館:演唱舞台創經典
261 自製空間:卡拉OK
267 入戲院聽歌
273 當年「黐」實收音機
278 初版後記
004 初版前言
一) 樂壇浪潮
012 聽說這叫「專輯」
018 年代音符:香港英文歌
025 首波粵浪:電視劇主題曲
032 土炮:華資唱片商一瞥
040 康藝成音三星薈萃
053 前浪漸退
059 後浪湧至
065 雙星
074 少女登場
081 Local Musicals
088 全方位樂人黃霑
094 林振強的激情鄭國江的柔情
102 樂隊風記達明
109 來自台灣的歌聲
118 中國好聲音
125 東洋風・西洋風・國際風
131 香港之歌
二) 歌星身影
140 羅文和他的概念大碟
147 張國榮矯若游龍
154 梅艷芳舞台魅惑
161 陳百強:傾訴我心中真意
168 林子祥活色生輝
175 盧冠廷的天與地
181 葉德嫻的1982 年
187 林憶蓮都市觸覺123
194 All about Shirley
200 華語片原聲碟
208 純音樂唱片
三) 載體變化
218 隨身聽
226 碟變:LP、CD、LD
232 逛唱片舖
239 封套設計:立體降臨平面
四) 民間風尚
252 紅館:演唱舞台創經典
261 自製空間:卡拉OK
267 入戲院聽歌
273 當年「黐」實收音機
278 初版後記
序
序
欣聞2017 年出版的《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將推出增訂版,讓我們繼續漫遊精彩的八十年代,享受聆聽廣東歌的樂趣。
音樂載體,虛實交替。近年卡式錄音帶乘古老當時興的定律回勇,舊式的手提收音錄音機也同步出土。當年我家也有一部,屬單聲道型號,雖則立體聲欠奉,卻已是聽歌的唯一管道,何況平日以聆聽收音機為主,只求接收清晰,不敢奢言音色。
當年我是收音機樂迷,晨昏傾聽,樂在其中,同時也愛上看電影,雖然涉獵有限,但大時大節總隨友伴進場。其時港產片仍未採用立體聲混音,但主題曲通過戲院嘹亮的揚聲器傳送,迴蕩於偌大的放映廳,與家中袖珍播放器的微弱樂音對比,是另一番亮耳感受。如此「留聲」與「影聲」聽歌歷程,皆屬成長期記憶,此間增訂,也來輕描幾筆,略作補遺。「影聲」迄今仍與我同行,至於「留聲」,已疏遠了一段日子。近一年生活模式起了變化,不經意再次啟動收音機按鈕,打破居室的沉寂,縱無形,卻有聲,平添「人氣」。早已心中有數,目前電台的聲音,「人聲」比「歌聲」多,對我這一把年紀的聽眾,倒是中聽的。偶爾遇上播放歌曲的節目,年輕男女的陌生歌聲流瀉。我願持平欣賞,卻因陌生而少了觸動,聲音轉瞬流逝,不着痕跡,只怪歲月在耳朵蒙上屏障。
資深填詞人在電台訪問節目談現在的歌曲,坦言少聽,難以置評,惟佩服現在歌手的記憶力了得,能把密集、迂迴的歌詞無所遺漏地演繹。時代不同,曲的處理、詞的鋪排都轉變了,還有演唱方式,以至放送平台亦然。無疑,網絡是無遠弗屆的互聯平台,但見新臉孔新聲音源源不絕,只覺眼花繚亂,新世代歌手要在實體樂壇突圍,殊非易事。
當然,線上世界非我所洞察,說不定是另一片天,但入耳的論點,對樂壇發展總留下聲聲嘆。粵語流行曲於七十年代起動,八十年代攀上高峰,有此基礎,你我都期盼高潮再起。近十餘年,前輩歌手仍風采依然的踏台板,固然難得,所謂承先啟後,隨後還需要一位又一位「接咪人」登場,舞台才不致冷下來。際此「增訂」之機,把「增」字與創作、演繹及聆聽者互勉,齊來前瞻、推進、增長,延伸廣東歌親和、美妙的歷程。
欣聞2017 年出版的《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將推出增訂版,讓我們繼續漫遊精彩的八十年代,享受聆聽廣東歌的樂趣。
音樂載體,虛實交替。近年卡式錄音帶乘古老當時興的定律回勇,舊式的手提收音錄音機也同步出土。當年我家也有一部,屬單聲道型號,雖則立體聲欠奉,卻已是聽歌的唯一管道,何況平日以聆聽收音機為主,只求接收清晰,不敢奢言音色。
當年我是收音機樂迷,晨昏傾聽,樂在其中,同時也愛上看電影,雖然涉獵有限,但大時大節總隨友伴進場。其時港產片仍未採用立體聲混音,但主題曲通過戲院嘹亮的揚聲器傳送,迴蕩於偌大的放映廳,與家中袖珍播放器的微弱樂音對比,是另一番亮耳感受。如此「留聲」與「影聲」聽歌歷程,皆屬成長期記憶,此間增訂,也來輕描幾筆,略作補遺。「影聲」迄今仍與我同行,至於「留聲」,已疏遠了一段日子。近一年生活模式起了變化,不經意再次啟動收音機按鈕,打破居室的沉寂,縱無形,卻有聲,平添「人氣」。早已心中有數,目前電台的聲音,「人聲」比「歌聲」多,對我這一把年紀的聽眾,倒是中聽的。偶爾遇上播放歌曲的節目,年輕男女的陌生歌聲流瀉。我願持平欣賞,卻因陌生而少了觸動,聲音轉瞬流逝,不着痕跡,只怪歲月在耳朵蒙上屏障。
資深填詞人在電台訪問節目談現在的歌曲,坦言少聽,難以置評,惟佩服現在歌手的記憶力了得,能把密集、迂迴的歌詞無所遺漏地演繹。時代不同,曲的處理、詞的鋪排都轉變了,還有演唱方式,以至放送平台亦然。無疑,網絡是無遠弗屆的互聯平台,但見新臉孔新聲音源源不絕,只覺眼花繚亂,新世代歌手要在實體樂壇突圍,殊非易事。
當然,線上世界非我所洞察,說不定是另一片天,但入耳的論點,對樂壇發展總留下聲聲嘆。粵語流行曲於七十年代起動,八十年代攀上高峰,有此基礎,你我都期盼高潮再起。近十餘年,前輩歌手仍風采依然的踏台板,固然難得,所謂承先啟後,隨後還需要一位又一位「接咪人」登場,舞台才不致冷下來。際此「增訂」之機,把「增」字與創作、演繹及聆聽者互勉,齊來前瞻、推進、增長,延伸廣東歌親和、美妙的歷程。
黃夏柏
2020 年10 月
2020 年10 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