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記得當我在美國讀書時,每遇到臺灣學生的聚會,就會有人問起主修學門,當我介紹自己專攻的是「兒童戲劇教育」,就會有人好奇的問我:「你以後是要教兒童表演戲劇嗎?還是要寫兒童劇本?」當時,自己也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如何運用它,只知道它將是要讓兒童以自己的肢體口語來「創造」想法、「表現」自我的歷程;而非傳統以「表演」為主的戲劇演出節目。只是我學得太早,即使當時在美國一般教育中,都還在實驗階段,更何況是20年前的臺灣教育體系。
轉眼完成了學業,我於92年初回臺灣,順利進入師院幼教系任教,也開始引入創造性戲劇相關的課程,並在隔年完成創造性兒童戲劇入門一書的翻譯。由於其教育理念和幼兒自發性的扮演遊戲有許多共通之處,都重視學習者的「正面情意」、「內在動機」、「內在現實」以及「身體口語的即興表現」,因此這本書出版後,受到臺灣、港澳地區幼教師們的歡迎,也成為他們在學校實驗另類教育方法的第一本入門書。我也持續到幼兒園進行本土研究,和老師一起進行教學的行動實踐與反思─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就在2003年完成。
正當此時,中小學的課程也開始有了轉變,隨著九年一貫新課綱進行改革,戲劇和舞蹈綜合成表演藝術,和原有的音樂、視覺藝術並列,成為「藝術與人文」領域之一環。為了因應表演藝術課程的師培與研究需求,我應邀成立戲劇研究所和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就此開展相關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以歐美戲劇課程三大主軸「基本潛能之開發」、「創作能力之應用」及「賞析與社會生活連結」,對應臺灣中小學表演藝術的能力指標,進行實徵研究,發展系統性的戲劇課程與評量內容。然而,課程只有大的架構與教學目標,缺乏相應的戲劇活動,這也促使我想要寫一本兼具課程目標和戲劇活動,能實際提供教師方便使用的教學手冊。
正好我也參與了幼托課綱中「美感領域」的研究工作,在經歷了漫長的八年準備,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終於在2012年正式公佈。課綱中「美感領域」的教育目標或學習面向,和中小學「藝術與人文」一樣,希望以統整課程的精神,透過「視覺藝術」、「音樂律動」或「戲劇扮演」等各種媒介,培養幼兒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及回應與賞析的美感素養。音樂律動和美勞工作視覺藝術早已是幼兒園教材教法的一環,但是戲劇扮演,這個看來像幼兒的遊戲的活動,對多數的教師而言,還算是一種新興的學習。教師們在參與戲劇工作坊時,常為這個教學法著迷;但回到教室後,卻為實際的教學及學生的問題傷透腦筋。這又引發我再度思考,除了研究理論的書籍,我更需要寫一本具體的戲劇操作手冊,以確保教師們對戲劇教學的信心。然而,這個願望一直延宕,直到下了行政職務後,才有時間如願進行。
終於,能有機會將累積多年的教學經驗及在現場研究中的實例加以整理,讓這本書與大家見面。我企圖以套書的方式規劃,希望從三個面向出發,在第一冊為基礎課課程,透過「肢體動作、感官想像及聲音口語」等多元的活動,開發學生自身的基本潛能。而在第二冊中,將從「戲劇創作」出發,透過故事來發展不同型態的課程。最後,第三冊再從「賞析與理解」的角度來發展課程。在本冊中,就以開發學生基本探索與表現的潛能為課程目標,由簡而繁,透過初、中、高不同難易的「暖身」、「肢體探索」、「感官想像」及「聲音口語」等活動,引導教師認識戲劇課程的系統與教學的規劃原理。
雖然,標名為初、中、高級的課程,但教師不需要侷限於年齡,以為幼兒園或低年級的學生就只能上低階課程,而高年級或中學生反而可以從高階的課程進行。其實,在選取活動時,真正需要考量的──是學生在肢體表達、空間與分組的活動經驗。另外,為了讓教師們直接學習教室中的管理技巧,我特別以表格的形式,在每個教案前直接提供個別戲劇活動的難易程度、分組與空間的標誌,並在每個步驟後加上可能的引導語及需要留意的事項。最後,還加上活動的延伸與相關連結的部分,希望教師能靈活運用書中的活動,甚至能發展自己的活動。
近年「翻轉教室」這類的教育方式,受到各界的重視,它主要希望能夠找回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潛能。我認為「戲劇教育」正好和這樣的教育理念相同,都是企圖從學生的「內在動機」出發,以「感官覺察」生活中的事物,透過「即興的口語或肢體」表達其對周遭生活與環境的感受與想法,以培養學生的「自我概念」、「創意想像」、「溝通表達」、「社會互動」及「問題解決」等各種能力,而這些都是學生們在面對二十一世紀多元變化的社會中,最需要具備的基礎能力。本書的出版,就是希望能提供現場教師在教室中,活化自我的教學並啟動學生的學習。
本書的完成最想要感謝的就是我的家人,在他們長期的支持下,讓我在行政、教學與研究之餘,還能利用時間完成此書。同時,也要謝謝歷年參與我課程與研究的學生、教師同儕們,因為有了實際戲劇教學的回饋來源,才能讓這些活動愈修愈好。最後,還有我先前的研究生兼助理─純華,一直在一旁協助我進行整理的工作,才能將本書順利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