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位資深表演藝術教師對過程戲劇課程設計的思考
這兩年,「戲劇融入閱讀理解策略」的課程設計學習告一段落,我對戲劇與公民議題頗感興趣,初探的方向是「衣」,希望用戲劇探討這個課題。透過前導研究,我發現「衣」除了雄踞我的個人生活空間、位列個人開銷前幾名,更是全球當前汙染第二大、僅次於石化業的產業。環保、人權、性別乃至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十六個議題,都與「衣」的問題息息相關。
操作課程後,我的學生和參與者發現了光鮮衣物背後的無盡汙濁,也有興趣延伸探索。然而當我回顧課程,我忍不住想:戲劇,真的是研究這個議題的最佳方式嗎?
或者換個角度想:為什麼我要選擇在戲劇中來用這個議題當材料?融入這個議題之後,表演課是否變得不同?它可以為表演藝術學習帶來何種養分?我該採用什麼戲劇形式和材料,讓課程更完整有效?
身為第一線教師,我們往往過度重視表演藝術的形式或類型,卻常忘記其核心:人、時空與故事。以現代戲劇為例,我們常把「劇場」與「戲劇教育」混為一談,把劇場表演元素當作評量指標,簡化練習、降低要求之後,導入教學現場,把學生當作小演員磨練,或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遊戲填塞課堂,用笑聲填塞空間。
若我們不甘於反覆「玩遊戲」,企圖拉高陳義、操作戲劇教育形式,就容易陷入窠臼。我們可能把所謂的習式、教學策略清單拿出來比對拼貼,條列有哪些活動可以進行,尋找炫目的影像或話題十足的素材。
我們帶給學生一堂趣味盎然的課,學生投入各種不同肢體遊戲與練習,做了精彩的戲劇片段,享受呈現與觀賞,也可能在情感上有所觸發,於是學生度過一段或歡樂、或辛苦的時光,對素材或議題有新的觀察與體會。我們知道某些特別的事情發生了,但究竟是什麼事?這些事到了下一個班級真的能順利複製並成功嗎?學生是否更了解表演藝術,養成興趣與態度?他們的學習能否遷移到生活,真正成為所謂的「素養」?
然而教學活動看似紛呈,實則疊床架屋。學生做了很多遊戲或練習,戲劇教育形式習式玩了遍,但思考、社會與藝術要求未必達致。
西西莉‧歐尼爾的《戲劇的世界:過程戲劇設計手冊》不大一樣。這本書讓我們看見另一種可能:劇場與教育是肉身與影子,形影相隨,卻又互為替身、時時交換身分。
歐尼爾對戲劇與劇場涉獵廣泛、底蘊頗深,使得這本書不只是過程戲劇專書,也可以當作一本戲劇導論。例如她聊前文本與即興的關聯,聊角色之間的相遇/重逢如何製造不同類型的戲劇張力,累積多年的戲劇材料、角色原型等文化遺產如何轉化,而演員的身體又如何在當代劇場成為劇場核心……隨著她的介紹,讀者可以順藤摸瓜,拓展視野與專業能力。
她重視戲劇事件本身的潛力與想像,深諳劇場元素如何觸發參與者的思考與感受,於是她自由玩轉戲劇與劇場元素,勾勒劇場實踐與戲劇教育的關聯,提出清楚有效的實例和教案以為佐證,為教學實踐與教育實現提供有效方針。例如劇場中常見一人分飾多角的手法,觀眾辨識角色的歷程更關乎想像與投射;在過程戲劇中,參與者則需要自我轉化以扮演不同人物,又得在不同角色之間切換,反而更能探索人性、理解價值。
於是,閱讀西西莉‧歐尼爾的《戲劇的世界:過程戲劇設計手冊》時,出身劇場的表演藝術教師會看見自身積累如何轉化到教育現場,成為可操作的有效課程;跨領域/非表演專業出身的教師則更清楚地看見劇場理論與實踐的脈絡,讓自己的課程規劃更有所本,又能開啟諸多可能。
在十二年國教108課綱上路的此時,以素養為導向的跨領域課程設計迫在眉睫,而西西莉‧歐尼爾的《戲劇的世界:過程戲劇設計手冊》促使我思考如何重塑我以「衣」為主題、過程戲劇為媒介的世界公民。
先前眾多前導研究將是我的前前文本,我的重點不在於廣泛地理解這個產業對人類生活乃至地球的影響,而會聚焦在青少年日日觸手可及、實則所知甚少的牛仔服飾,以及他們能夠如何覺察與轉變。
我想尋找或設計一個有效的前文本,也許從童話開始,討論衣著如何滿足不同人的需求;牛仔褲為了滿足穿著者的需求,將包含一些基本與特殊的製程,於是在即興過程中,參與者可能會跳脫線型敘事,一起扮演、觀賞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與牛仔褲的交集將編排出多種片段與場景,我可以用合宜的活動模式發展戲劇張力、編織情境;我知道不同的參與者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戲劇世界、呈現不同的觀點,於是他們將有機會在現實生活裡轉化,採取有效的行動……。
蠻吸引人的,是吧?真該謝謝西西莉的睿智著作,以及譯者怡雯的多年過程戲劇經驗,還有翻譯期間的苦心雕琢呀!
但更該感謝的或許是你——無論你在劇場、在學校,無論你教表演、教語文或社會科,謝謝你讀了這本書。也請試試看,用一個又一個有機的過程戲劇活動或課程,建構屬於你的戲劇世界吧!
張幼玫
譯者序
有些書,即使年代久遠,總是會教人念念不忘。我在九十年代末開始認識及學習過程戲劇時,就知道這本談論過程戲劇的經典書籍,歐尼爾老師為過程戲劇、即興和劇場的關係抽絲剝繭地並列在一起對照,提醒我們如何去看過程戲劇在戲劇藝術中的意義和深度。
過程戲劇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戲劇手法,親身經歷一個好的過程戲劇就像觀看到一齣好的劇場作品一樣,既觸動心靈又永誌難忘。本書特別重要的是一方面幫助過程戲劇實踐者去重新了解,有底氣地去想像和連繫我們所進行的過程戲劇工作和劇場藝術本質如此一致;另一方面又可以讓一些劇場工作者不會把過程戲劇的操作看得過分簡化,或單純認為這只是一種教學模式,而不是藝術精煉的盛載。
歐尼爾老師在書中強調過程戲劇本身就走在當代戲劇的前沿,它即興的本質,使得無論在文本、結構組織、角色選取與鋪排、戲劇時間的運用及觀眾參與的設置,都如劇場創作一樣地需要相當程度的琢磨。這個認知上的接軌,特別對於許多使用過程戲劇的非戲劇背景人士如文化工作者、教師、社工來說十分關鍵,本書賦予他們結實的劇場理論基礎,以協助他們檢視、研習和進一步發展過程戲劇的實踐。而這個接軌也期待令一些自認為「純粹的戲劇藝術工作者」,重新審察到在教育或社區場域實踐的應用戲劇,其實與當代表演方式,以至實驗理論同出一轍地精緻,兩者可以互相砥礪。
我個人良好願望是藉著這本經典書籍的中文版,在首版二十五年之後誕生的今天,可以為日益蓬勃地實踐過程戲劇的華文世界提供重要的對話及參考材料。讓更多本來分割開過程戲劇和戲劇藝術的人士、工作者,可以藉此對過程戲劇有新的廣闊視角,提升對實踐的理解和進一步探索的念頭,繼續豐富對戲劇的想像和應用過程戲劇的深思。
此書得以面世,我必須向心理出版社的編輯們,尤其林敬堯總編,表達謝意,感謝他們對我的耐心與包容,沒有在我容不下安靜書桌的紛亂日子給予交稿的壓力,心內既愧疚又感激萬分。我也要感謝在戲劇教育路上同行二十年的好友幼玫,一直在我翻譯本書的路上予以溫暖的協助,花了很多私人時間幫忙看稿子,修潤文字,還為此書分享了一個最近令她進入深度思考的過程戲劇。
我也要鄭重地在此衷心感謝歐尼爾老師對我的信任,讓我可以重溫她這本在戲劇教育業內的經典作品,給予我這寶貴的機會省思戲劇教育與劇場藝術同源的意義。
最後,雖然我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謹慎地斟酌由原文轉化成中文時,盡力切合華文讀者的理解,書中如仍有失誤、訛錯,還望諸位讀者不吝賜教,給予指正,以幫助我們更能準確地呈現歐尼爾老師的想法、精神和初衷。
怡雯
2020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