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道立基——太極智慧、太極組場、太極四維法》一書,系太極心學書系的第3冊。
本書根據太極心學融創者籃晟先生的授課內容整理成書;保留了現場講學的口語感,通俗易懂,有的地方,因應學子、學員之身心狀況和體悟情況,進行了重複性強調,在形成文字時,酌情保留,以便幫助讀者身臨其境地理解所講授的內容。
本書講述了何為中華四維和太極智慧,並詳細傳授了貫穿文武的秘密武器——組場。
組場應用廣泛,練拳、讀經、開會、談判、治療疾病、睡覺、靜心等都可應用——是太極拳領域的冥想和音聲導引,帶動建立能量場、信息場、讀書場、工作場,形成信息咨詢共振作用。
在本書「編外編」和附錄中,披露了太極心學的築基功夫——太極四維法、傳統楊氏秘傳內功太極拳(老六路)13勢的帶功口令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藍晟
太極心學融創者;中醫內證傳承人;八卦走轉推廣人;國學文武之道首倡者;傳統修身法理暨證悟學傳人;楊氏太極拳第六代、程式八卦掌第七代、王氏水性太極拳第二代門生。
河南電視臺武術頻道「說武論道」節目主講嘉賓;亦擔任過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會顧問、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修身導師、企業國學堂太極拳總教練等社會職務。曾任《醫藥世界》雜誌社編輯部主任、《中華養生保健》雜誌社首席編輯。以內地人才輸入計畫方式到香港工作五年,任權智(國際)有限公司文化策劃(編輯)、太極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總編輯、中華太極智慧學院執行院長、《太極文化》《如意健康》雜誌社總編輯等職。
太極拳方面業績,入編《中國太極拳大百科》。智勇文化(心六藝、內證堂、智勇歸仁、心太極國學機)品牌創始人。現任智勇書院山長、智勇心性太極拳研究院院長、東方文化出版社社長。
● 融創太極心學
曆三位文武雙修恩師(7年+7年+2年)之教誨;八位大德(含兩位正式拜師的師父,及兩位師叔)某一道藝之傳授。
——經亦文亦武之40餘年體證;機緣合和之6次證悟;沉潛磨洗之10年貫通,於2019年10月1日,在深圳梧桐山智勇書院破壁而出,刪繁就簡,化儒釋道醫武之理法歸心性,太極拳功道和中華心學(王陽明心學),互為加持,互為調濟,互為照應,乃融創太極心學。
以學來指稱,並不是要建立宏大的哲學體系或學問體系,而是應俗言法,應相說事,應機言道。
中華文化,文史哲、象數理、易武醫、拳功道、心學氣學理學不分家,因此,太極心學,含太極功、心性太極拳、太極道、太極組場、武醫、自主管理、智勇歸仁教育、商道與政道、健康成功之道,計九類內容。
● 社會關注
香港《成報》、《星島日報》、《中國教育報》報導過其所宣導的國學教育理念;南京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桑新民教授,專門來考察其所宣導的國學文武之道教育;湖南電視臺(金鷹頻道)、東方衛視、《南方人物週刊》對其所創辦的書院和其所宣導的理念進行報導和評述。
● 整理國故(國學經典及前輩證悟之學)
2004年,主編《中華經典導讀》(17本書,18張光碟);整理出版鐵恩方先生口述的《八卦走轉健身法》。
2005、2006年,所撰寫《拯救失落的灸法》《拯救灸法,就是拯救我們自己》等文章,入編《中醫是一本故事書》《文化中醫》等書中,並被《中國中醫藥報》,及四五百家網站轉載,間接推動了中醫灸法之復興;武醫和太極拳方面論文,入編《第四屆世界養生大會論文集》《醫聖仲景南陽國際論壇》《國際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北京論壇論文集》等學術論文集。
2008年,整理出版恩師王壯弘先生口述《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一書,出版後,對於其中「四兩拔千斤、地心吸力、本具打拳、佛經就是最好的拳經」「本具」等論述,引起太極拳界和學術界強烈反響。
2009年,編選出版恩師王壯弘先生遺稿《太極拳的智慧》(繁體版)一書。
2009年,出版恩師魏樹人先生《太極拳理論與剖析》(繁體版)一書,發行於香港、臺灣、馬來西亞等國家。
2014年,整理出版《八卦走轉與中華文化修身》(5書、7光碟、1U盤)。
2015年,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國際部主辦的中醫火神派傳承弟子班授課老師,主講太極扶陽理論。
2019年,主編的「智勇歸仁」國學讀經教材第一輯,獲得香港政府出版界大獎:「語文學習類」雙年出版獎。
● 個人專著
出版《國學與太極拳》、《國學文武之道——智勇歸仁的教育》、《拳道立基》、《教育真言》、《健康成功學》、《八卦走轉——行走中的修煉》、《伴你一生是健康》、《健康是一種時尚》、《太極拳發展簡史》、《太極拳經典著述選讀》、《太極拳與人類文化》、《智勇教育簡明讀本》、《認識太極》、《太極內功築基》、《太極站莊述真》、《智勇》(5卷)等個人專著20餘冊。
● 機構講學
應邀在義大利駐中國大使館、央視調查中心、力拓集團、香港會聯網協會、深圳招商銀行總行、中華電力集團、大慶電力集團、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經名人俱樂部、企業國學堂等機構,舉辦過數百場國學文武之道的講學、講座、課程。2007年,應義大利文化協會邀請,赴義大利傳播中華文化。
藍晟
太極心學融創者;中醫內證傳承人;八卦走轉推廣人;國學文武之道首倡者;傳統修身法理暨證悟學傳人;楊氏太極拳第六代、程式八卦掌第七代、王氏水性太極拳第二代門生。
河南電視臺武術頻道「說武論道」節目主講嘉賓;亦擔任過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會顧問、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修身導師、企業國學堂太極拳總教練等社會職務。曾任《醫藥世界》雜誌社編輯部主任、《中華養生保健》雜誌社首席編輯。以內地人才輸入計畫方式到香港工作五年,任權智(國際)有限公司文化策劃(編輯)、太極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總編輯、中華太極智慧學院執行院長、《太極文化》《如意健康》雜誌社總編輯等職。
太極拳方面業績,入編《中國太極拳大百科》。智勇文化(心六藝、內證堂、智勇歸仁、心太極國學機)品牌創始人。現任智勇書院山長、智勇心性太極拳研究院院長、東方文化出版社社長。
● 融創太極心學
曆三位文武雙修恩師(7年+7年+2年)之教誨;八位大德(含兩位正式拜師的師父,及兩位師叔)某一道藝之傳授。
——經亦文亦武之40餘年體證;機緣合和之6次證悟;沉潛磨洗之10年貫通,於2019年10月1日,在深圳梧桐山智勇書院破壁而出,刪繁就簡,化儒釋道醫武之理法歸心性,太極拳功道和中華心學(王陽明心學),互為加持,互為調濟,互為照應,乃融創太極心學。
以學來指稱,並不是要建立宏大的哲學體系或學問體系,而是應俗言法,應相說事,應機言道。
中華文化,文史哲、象數理、易武醫、拳功道、心學氣學理學不分家,因此,太極心學,含太極功、心性太極拳、太極道、太極組場、武醫、自主管理、智勇歸仁教育、商道與政道、健康成功之道,計九類內容。
● 社會關注
香港《成報》、《星島日報》、《中國教育報》報導過其所宣導的國學教育理念;南京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桑新民教授,專門來考察其所宣導的國學文武之道教育;湖南電視臺(金鷹頻道)、東方衛視、《南方人物週刊》對其所創辦的書院和其所宣導的理念進行報導和評述。
● 整理國故(國學經典及前輩證悟之學)
2004年,主編《中華經典導讀》(17本書,18張光碟);整理出版鐵恩方先生口述的《八卦走轉健身法》。
2005、2006年,所撰寫《拯救失落的灸法》《拯救灸法,就是拯救我們自己》等文章,入編《中醫是一本故事書》《文化中醫》等書中,並被《中國中醫藥報》,及四五百家網站轉載,間接推動了中醫灸法之復興;武醫和太極拳方面論文,入編《第四屆世界養生大會論文集》《醫聖仲景南陽國際論壇》《國際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北京論壇論文集》等學術論文集。
2008年,整理出版恩師王壯弘先生口述《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一書,出版後,對於其中「四兩拔千斤、地心吸力、本具打拳、佛經就是最好的拳經」「本具」等論述,引起太極拳界和學術界強烈反響。
2009年,編選出版恩師王壯弘先生遺稿《太極拳的智慧》(繁體版)一書。
2009年,出版恩師魏樹人先生《太極拳理論與剖析》(繁體版)一書,發行於香港、臺灣、馬來西亞等國家。
2014年,整理出版《八卦走轉與中華文化修身》(5書、7光碟、1U盤)。
2015年,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國際部主辦的中醫火神派傳承弟子班授課老師,主講太極扶陽理論。
2019年,主編的「智勇歸仁」國學讀經教材第一輯,獲得香港政府出版界大獎:「語文學習類」雙年出版獎。
● 個人專著
出版《國學與太極拳》、《國學文武之道——智勇歸仁的教育》、《拳道立基》、《教育真言》、《健康成功學》、《八卦走轉——行走中的修煉》、《伴你一生是健康》、《健康是一種時尚》、《太極拳發展簡史》、《太極拳經典著述選讀》、《太極拳與人類文化》、《智勇教育簡明讀本》、《認識太極》、《太極內功築基》、《太極站莊述真》、《智勇》(5卷)等個人專著20餘冊。
● 機構講學
應邀在義大利駐中國大使館、央視調查中心、力拓集團、香港會聯網協會、深圳招商銀行總行、中華電力集團、大慶電力集團、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經名人俱樂部、企業國學堂等機構,舉辦過數百場國學文武之道的講學、講座、課程。2007年,應義大利文化協會邀請,赴義大利傳播中華文化。
目錄
總序
太極心學誕生的機緣和初心
凡例
書名、體例、要津
作者簡介
藍晟:亦文亦武道濟天下
序編 內求體認
第一講 體認太極
第二講 太極拳的六大學練原則
正編 組場的智慧
第三講 組場的效用和價值
第四講 組場是進入文武之道的眾妙之門
第五講 組場的定義及入門路徑
第六講 組場心法及細致化法門
第七講 由複雜到簡單的組場次第
第八講 踐行組場的要點及注意事項
第九講 組場:佈陣、佈意、佈氣的功夫
餘編 拳道思維
第十講 太極之道與川字莊修煉秘笈
編外編 太極四維法
站:頂天立地
行:黏轉沉浮
坐:不動如山
臥:安然體認
附錄
附錄一 組場口令詞
太極證道組場詞
《西遊記》之「我在天地之間」組場詞
誦讀經典之課前組場及課後組場
附錄二 內功心法口令詞
內功太極拳13勢行拳心法要領暨口令詞
附錄三 架構圖
太極心學架構圖
太極心學誕生的機緣和初心
凡例
書名、體例、要津
作者簡介
藍晟:亦文亦武道濟天下
序編 內求體認
第一講 體認太極
第二講 太極拳的六大學練原則
正編 組場的智慧
第三講 組場的效用和價值
第四講 組場是進入文武之道的眾妙之門
第五講 組場的定義及入門路徑
第六講 組場心法及細致化法門
第七講 由複雜到簡單的組場次第
第八講 踐行組場的要點及注意事項
第九講 組場:佈陣、佈意、佈氣的功夫
餘編 拳道思維
第十講 太極之道與川字莊修煉秘笈
編外編 太極四維法
站:頂天立地
行:黏轉沉浮
坐:不動如山
臥:安然體認
附錄
附錄一 組場口令詞
太極證道組場詞
《西遊記》之「我在天地之間」組場詞
誦讀經典之課前組場及課後組場
附錄二 內功心法口令詞
內功太極拳13勢行拳心法要領暨口令詞
附錄三 架構圖
太極心學架構圖
序
總序
太極心學誕生的機緣和初心——心性太極拳(太極心學)書系
中華文化,一以貫之,三教九流,儒釋道醫武,論述角度不同,入手法門不一,然,隱秘含藏著共同之本根——心性。
大浪淘沙,一來二去,各家各派漸次都以心性之學為底蘊,心學的誕生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心學至陸九淵、王陽明時代,蔚為大觀,枝繁葉茂,陸王心學,成為中華心學興起之樞機和集大成者。近些年來,在中華大地上,沉寂了三、四百年的陽明心學,異軍突起,狂飆突進,深刻地改變了西洋學問一統天下的窘態,中華文化,迎來全面復興之可能。
心學是中華文化「內聖外王」的精髓,向內指向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的功夫修養,為外王事業提供道德規範和優秀品格的錘煉;向外提供了「法天擇地、效法完人」的方法論,以及治國、平天下的目標指向——定于志向、知止於至善,優化人之尋找本來面目(靈元本具)的舟筏,從而實現在融利己與利他人的過程中,造福自己、造福社會、造福整個人類。
一
吾學練太極拳和中醫內證導引術數十年,覺知醫武同源——醫武同源的是「心」、是「意」、是「一」、是「醫」——對應提升的是人的身心性命的廣大、精微,致極(立三極——做人做到人極、事業抵達皇極、思維層面是太極)。
二
太極拳和中醫作為互濟的功夫和技術——實踐中,有德性的中醫大家通武,武之大家通醫,本就是一種傳統。近代以降,民國北京四大名醫,筆者查到的資料,有文字記載的,至少三位元習練太極拳。鄭懷賢,柏林奧運會時的中國武術隊的隊員,表演飛叉;後以武醫名滿天下;周潛川,武醫大家,本身所傳承的峨眉臨濟宗,走的就是武醫的路子;吾師龐鶴鳴(甄隱、尹真)先生,曾應邀參加1981年中西醫座談會,其編創的中醫內證法和中醫導引術,入編《中醫養生康復學》《中醫內證體察學》,成為當代中醫藥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少林寺永化堂第18代傳人釋德建,更是以禪武醫名震華夏。
前輩告知,民國時代中醫家,上午治病救人,中午休息時,一般都以站莊方式休息,看起來中午沒睡覺,但下午繼續治病救人時,依然精力旺盛;由此可知,醫家的自我修煉法門,和「武」脫不了干係。
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御醫的後代趙紹琴先生,同時是楊氏秘傳內功太極拳第5代傳人,他曾說:中醫治病救人,太極拳保障自己健康。
由是觀之,拳、功和中醫,乃一如也。
中國式的太極拳,更是人體的糾偏術和印證之術,凡不符合人體致中和——不符合中醫原則的拳法、功夫,都應自動回歸到身心性命的中正安舒狀態中,太極拳是印證中醫醫理或中醫醫理印證太極拳的道理的不二法門。
太極拳亦會因此螺旋式上升,形成了不辯證論治的太極武醫;中醫師亦可通過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之內求本具的功夫錘煉,對人的動態狀態、修煉狀態下的體察,趨向更全面的認知人之本體、本來面目,從根本處超然于西醫之機械唯物論的窠臼。
三
中華文化中醫的思維就是《易經》《黃帝內經》《老子》《論語》《中庸》的思維——起心動念,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偏不倚謂之中,如何實現這個「中」,以意摶氣,意到氣到,這個意,不能過(意念過重,則發滯),不能沒有意(無意則什麼都沒有),無意之中有真意,這個真意,就是一個「中」;由此,守中、用中和中醫的致中和,乃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一」就是「意」,「意」就是「醫」——醫者意也。如是看來,練太極拳和中醫,和儒釋道,其理為一貫也,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都趨向「複歸於嬰兒」,究其實質,是複歸、回歸嬰兒的赤子之心,此心,乃大丈夫之心、神聖仙佛之心,致良知之心,心之力悟心之體之心。
老子五千言,對吾啟發最大的是「上善若水」智慧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思維。水之性,剛柔一體,翻動、扶搖、羊角,公轉、自轉,海中疊加出來巨浪和水遇到外界力量自動形成更大力量,如漩渦,玄之又玄——與《易經•繫辭》所言「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抵達這樣的境界,吾亦提出功夫——工夫的「內省」——內向性「默運意識」:所學所悟,與道是否合一,不合一(不合意),則把不符合道的智慧、知識架構、思維參照,每日「損之有損。」
意之發動,乃「心之體」所生髮的「心之力」——太極拳言「心本體」就是「神」;「心之力」就是太極拳所言之的「意。」古拳譜有「全憑心意用功夫」的說法。毫無疑問,太極拳本就是心學,只不過,陸王心學,有了功夫和心之力,去成就內聖外王的事業;太極拳和中醫,總而言之,儒釋道醫武,有了內證內修,就可實現身體證道,因為,武道通仙道,醫道通聖道,人同此,心同此。
四
從事國學文武之道教育20年,一直宣導文武雙修,後來發現,曰文曰武,亦文亦武、一文一武,本來如是,乃中華文化的正教(正確的教育)。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貴族的教育以「六藝」為核,射、禦、禮、樂、書、數,毫無疑問,射、禦為武,而禮、樂之中,禮的身法和樂之振氣脈,一半也是武;書,各種文化典籍,闡述的都是道,文以載道;數,數理,亦演算、推導的是人的思維力、辨析力、體認力,也是一種功夫也。
中華文化特別講究文史哲、相數理、拳功道、醫易武、禪武醫、儒釋道、數理化、心學氣學理學一體,因此,文與武,永遠不能分家。
吾在跟隨前輩問道過程中,前輩反復強調,理法一如,拳功一體,道藝並重,因此,吾深深體悟到,吾,應悟,悟,自己的心,而心應包太虛,因此,天下的學問和道理,不假外求,此心而已。
五
基於以上認知,十數年前,本人撰寫了《國學與太極拳》(注:已出兩版,發行數萬冊,第3版,將以整體書系中的第一冊方式再次出版);進而用16年時間,撰寫出版《國學文武之道——智勇歸仁的教育》一書,大力宣導當代中國的教育,應恢復漢唐之前,士人習武的精神,尚武精神和聖賢教誨合而為一,才是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正確道路。因之,吾一直在默識揣摩,如何讓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和儒釋道更好地融通。
也曾多次講授王陽明心學,此過程中,有感於當代人把陽明心學當知識來研究的現實,忽略了陽明心學功夫(工夫)的實修之現狀——王陽明所述、弟子整理的《傳習錄》,共計8萬字,竟有205處提到功夫(工夫),加之王陽明從小學武功(12歲其父專門禮聘武者傳武道,15歲遊歷邊關煉膽識和騎射,頗有任俠之風——「五溺」之一),因此,吾講授陽明心學時,往往配合著太極拳功道的修法,很受歡迎,也便於幫助學子理解陽明心學的要義。畢竟,意之動,心之體,對於太極拳來說,是切實可行的修煉之法,因此,對於理解陽明心學來說,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水到渠成、因緣和合、風雲際會中,太極心學應運而生。
六
曆三位文武之道恩師(7年+7年+2年)教誨;八位大德(含兩位正式拜師的師父,及兩位師叔)某一道藝之傳授——經40餘年亦文亦武之體證;6次機緣合和之證悟;10年沉潛磨洗之貫通,於2019年10月1日,在深圳梧桐山智勇書院破壁而出,刪繁就簡,化儒釋道醫武之理法歸心性,乃融創太極心學。
太極心學,是學子求學問道時,吾隨口一說的名相,離見諸本體本根本面目,還有見相破相諸多關隘要過,因此,這裡僅為傳道授業解惑時的一種義理的闡述,勉強命名之。
太極心學,名相也,方便法門、權宜之說,乃太極拳功與中華心學融合的內證本具和道濟天下的實修實證體系。
以學來指稱,並不是要建立宏大的哲學體系或學問體系,而是應俗言法,應相說事,應機言道,不可思議,不可指稱,不可稱之為學問;然而,其又是以中華心學和太極拳功道融合方式體證身心性命的最佳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太極拳功道和中華心學,互為解釋,互為加持,互為調濟,互為照應,一言以蔽之,曰:太極心學。
太極心學,含太極功、心性太極拳、太極道、組場、武醫、自主管理、智勇歸仁教育、商道與政道、健康成功之道,計九類內容。
以拳來說,名曰心性太極拳,這其中,太極道為本體論;拳、功為內證混化論;組場、武醫、自主管理,為生命意識論;智勇歸仁教育、商道與證道、健康成功之道,為道濟天下方法論。
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由心出發,居中為吉,守中用中,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何為太極,心為太極也。心和性,極而言之,證諸比喻,乃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從大處著眼,心性不二;從精微處體察,知心、明心為人成就自己的第一階段,如何實現,默運意識——發揮心之力的功用、功效;方能抵達見性、盡性的人之生命優化的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如何認知,需返回本源出,「心之力」見到「心之體」,所發和所見合一。
知行合一,覺知合一,心性合一,此為太極心學踐行的道路。
秉承古聖先賢教誨之德,傳承師友教化之功,以建立人的第二套生命系統為使命,開發出人的本具智慧,引水入渠,引源入海,反求諸己,內求人本之所在,以人的精氣神三位一體的特性為基,讓生命覺醒,發揮智慧的全體大用,讓人性的光輝燦爛至極,此為太極心學。
七
太極心學,融繼承和創新為一爐,別有洞天,體系完備,九大內容,九九歸一,歸於太極,歸於心學,太極心學,相互解釋,相互支撐、相互調濟、相互糾偏。
如何體證和應用?分而研習,疊加研幾,聯合運用,道濟天下。
太極拳、太極功。可有效打通上下陰陽,強腰健腎,強壯五臟,更易形神,暢通經脈,補充能量,運化氣血,舒緩壓力,提升精力,對於以身證道,積攢功夫,強大心之力,體證心之體,有莫大助力。
太極道。以國學經典中的心性之學,一以貫之地梳理儒釋道醫武之精要,明理開竅,以理作意,借假修真,以拳功為途徑,以事上磨為砥礪,存心養性、修心煉性、明心見性、知心覺性。
武醫。何為武醫,含聖賢智慧+太極內功心法+中醫內證(導引、體察、覺知)+內功調理+武功動作配伍五大內容,輔之以艾灸、內功推拿、內功指穴等傳統中醫的手段。也就是說,在太極思維之道下,撮捏、撚出不用藥不打針的方法和途徑,相容地實現康復身心或治病救人作用,最大程度的調動患者或者醫家的內在生機和主動性,取得預防疾病,改善亞健康狀況作用。武醫對於疑難病、慢性病,有很好的輔助康復之功效;更是「治未病」的重要法寶。
太極組場。亦文亦武,以意帶氣,以意領氣,以意囊括氣,組建資訊(以意領氣、以意到形、以意囊括氣)場、能量(氣)場、生命品質場(讀書、生活)的共振場域,使得場中的事情、人都活動一種內在的共振,提升人的品質,改變事情的走向,優化每一次讀書或練太極拳的心境,並產生疊加效益和效應——(物理學所闡述的)級聯放大作用。
太極自主管理。以心性的修煉引動身體氣血流通,敷布周身,知覺妙感通,應世、治世、濟世的過程中,天晴氣朗般地頤養性情,修養意識,涵養道德,獲得身心性命的自由自覺自主自控。自控情緒和時間,自主判斷和抉擇,自覺承擔義務和覺醒自身,抵達人本的自由自在——人的解放,不是一句空話。
智勇歸仁教育。闡述國學文武之道教育,在當代如何實施,提出了家教、私塾、書院、師承、遊學;胎兒養虛、嬰幼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中青養德、老年養福;教之三變與學凡三變;證道三門課與護道五門課;心六藝;教育的八大目標等教育的頂層設計方案。由此,超越當下談論教育,很多人偏於一隅的弊端,結合著古今聖賢及恩師所提出的三層物質理論、第二層混化論、優化生命論,指出中國式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內聖(修身)證悟的滋養,培養能讓人類獲得新文明新文化的完人。
商道與證道。在研習歷代的國學經典,如《易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行》《性自命出》《老子》《莊子》《列子》《孫子兵法》《六祖壇經》《碧苑壇經》《傳習錄》的基礎上,精研吾編選的《商道與證道》一書,並通過講解,讓更多人在內聖為本的土壤,以致中和、修心性的同時,去創造外王事功;或幫助已經有外王事功的人,回歸內聖修身證悟的本源處,返本開新。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文明,正在飛躍前的醞釀中,因此,急切需要更多的以商為道、以政治為道的人的誕生。
健康成功之道。通過中華文化內聖外王之道的薰染,獲得長久意義的成功,同時,又能通過太極拳、功、道的體證,身心性命四個方面活動健康的全面優化和躍遷,實現人的自由自覺自主自控。
八
心性太極拳,可次第有序的進階研幾,又可任選學其中任何一套拳研修,其特點,以神意主宰、腰為主宰、偏沉則隨、腰脊行拳、點線面體、翻動扶搖羊角、內外混元、知心覺性為宗,熔鑄套路動作與功夫單式重複(單操手)為一體,含精神專一、意氣鼓蕩、內外相合、松腰松脊、氣遍周身、大關節蛇形小關節湧動、海潮音波、駕虛摸空等不同練法,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十三總勢本為一,並可練出「流通量、沉重量、漂浮量」和「無中之中、無向之向、無力之力、無根之根」的上善若水功夫——目的是讓智慧貫通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
心性太極功,亦可稱之為太極導引。導引,古稱之為道引,是中醫六技能(導引、按蹻、砭、針、灸、藥)之首。孫思邈治病的順序,就是按照各個次第,先導引,之後,在按蹻(按摩),最後,才用藥。太極導引暨心性太極功,通過特定動作姿勢和內功心法調理和調整,先把職業習慣所形成的身心疾患紓解、康復、校正,可取得祛病強身,改變身體素質,「疏導氣血,導體令柔」,促進氣血流通和內外之氣的混融,對於長期習慣性的職業習慣而造成的身心類疾患有明顯的改善效果,為步入心性太極拳、功,乃至體悟整個太極心學奠定基礎,從而讓身心性命獲得全面的優化。
因此,普通人,可先體認心性太極功和心性太極拳,取得強身健體,身心愉悅之效,由此為基,以武入道,以武證道,亦文亦武,全憑心意用功夫,心為太極,進而入太極心學之門。
九
曆事煉智,曆難煉勇,曆災煉仁。
智不危身,勇不失勢,仁不虛度。
內聖以內證本具(仁智)為基。
外王以道濟天下(勇毅弘道)為核。
智仁勇,三達德,本該如此,如是如是。
仁者,核心也,根本也,心性之歸屬也,人本之發軔也,心也。
太極,平和、平衡、權衡;自然、流通、證悟;意、一、醫、易也。
心為太極。
通過亦文亦武方式錘煉的心,才是最為強大的心。
以太極思維、心學功夫和太極拳功道合一方式所證悟的靈元本體,才是人性、龍性、元神、佛性、主人翁等不同角度——所詮釋的——人之族群的全部種子信息、本源能量、生命質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本有之意;「一氣化三清」的自然生息率的道理所在)。
太極心學,開啟證悟靈元本體,讓人走向「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之謂和」境界——把生命的全體大用發揮得恰到好處的拳拳服膺之道。
太極心學,返本開新,當下就是。
注:2019年10月1日,太極心學問世;此文是太極心學(心性太極拳)書系的總序。此序,代表著太極心學正式推向社會。
藍晟
太極心學誕生的機緣和初心——心性太極拳(太極心學)書系
中華文化,一以貫之,三教九流,儒釋道醫武,論述角度不同,入手法門不一,然,隱秘含藏著共同之本根——心性。
大浪淘沙,一來二去,各家各派漸次都以心性之學為底蘊,心學的誕生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心學至陸九淵、王陽明時代,蔚為大觀,枝繁葉茂,陸王心學,成為中華心學興起之樞機和集大成者。近些年來,在中華大地上,沉寂了三、四百年的陽明心學,異軍突起,狂飆突進,深刻地改變了西洋學問一統天下的窘態,中華文化,迎來全面復興之可能。
心學是中華文化「內聖外王」的精髓,向內指向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的功夫修養,為外王事業提供道德規範和優秀品格的錘煉;向外提供了「法天擇地、效法完人」的方法論,以及治國、平天下的目標指向——定于志向、知止於至善,優化人之尋找本來面目(靈元本具)的舟筏,從而實現在融利己與利他人的過程中,造福自己、造福社會、造福整個人類。
一
吾學練太極拳和中醫內證導引術數十年,覺知醫武同源——醫武同源的是「心」、是「意」、是「一」、是「醫」——對應提升的是人的身心性命的廣大、精微,致極(立三極——做人做到人極、事業抵達皇極、思維層面是太極)。
二
太極拳和中醫作為互濟的功夫和技術——實踐中,有德性的中醫大家通武,武之大家通醫,本就是一種傳統。近代以降,民國北京四大名醫,筆者查到的資料,有文字記載的,至少三位元習練太極拳。鄭懷賢,柏林奧運會時的中國武術隊的隊員,表演飛叉;後以武醫名滿天下;周潛川,武醫大家,本身所傳承的峨眉臨濟宗,走的就是武醫的路子;吾師龐鶴鳴(甄隱、尹真)先生,曾應邀參加1981年中西醫座談會,其編創的中醫內證法和中醫導引術,入編《中醫養生康復學》《中醫內證體察學》,成為當代中醫藥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少林寺永化堂第18代傳人釋德建,更是以禪武醫名震華夏。
前輩告知,民國時代中醫家,上午治病救人,中午休息時,一般都以站莊方式休息,看起來中午沒睡覺,但下午繼續治病救人時,依然精力旺盛;由此可知,醫家的自我修煉法門,和「武」脫不了干係。
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御醫的後代趙紹琴先生,同時是楊氏秘傳內功太極拳第5代傳人,他曾說:中醫治病救人,太極拳保障自己健康。
由是觀之,拳、功和中醫,乃一如也。
中國式的太極拳,更是人體的糾偏術和印證之術,凡不符合人體致中和——不符合中醫原則的拳法、功夫,都應自動回歸到身心性命的中正安舒狀態中,太極拳是印證中醫醫理或中醫醫理印證太極拳的道理的不二法門。
太極拳亦會因此螺旋式上升,形成了不辯證論治的太極武醫;中醫師亦可通過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之內求本具的功夫錘煉,對人的動態狀態、修煉狀態下的體察,趨向更全面的認知人之本體、本來面目,從根本處超然于西醫之機械唯物論的窠臼。
三
中華文化中醫的思維就是《易經》《黃帝內經》《老子》《論語》《中庸》的思維——起心動念,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偏不倚謂之中,如何實現這個「中」,以意摶氣,意到氣到,這個意,不能過(意念過重,則發滯),不能沒有意(無意則什麼都沒有),無意之中有真意,這個真意,就是一個「中」;由此,守中、用中和中醫的致中和,乃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一」就是「意」,「意」就是「醫」——醫者意也。如是看來,練太極拳和中醫,和儒釋道,其理為一貫也,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都趨向「複歸於嬰兒」,究其實質,是複歸、回歸嬰兒的赤子之心,此心,乃大丈夫之心、神聖仙佛之心,致良知之心,心之力悟心之體之心。
老子五千言,對吾啟發最大的是「上善若水」智慧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思維。水之性,剛柔一體,翻動、扶搖、羊角,公轉、自轉,海中疊加出來巨浪和水遇到外界力量自動形成更大力量,如漩渦,玄之又玄——與《易經•繫辭》所言「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抵達這樣的境界,吾亦提出功夫——工夫的「內省」——內向性「默運意識」:所學所悟,與道是否合一,不合一(不合意),則把不符合道的智慧、知識架構、思維參照,每日「損之有損。」
意之發動,乃「心之體」所生髮的「心之力」——太極拳言「心本體」就是「神」;「心之力」就是太極拳所言之的「意。」古拳譜有「全憑心意用功夫」的說法。毫無疑問,太極拳本就是心學,只不過,陸王心學,有了功夫和心之力,去成就內聖外王的事業;太極拳和中醫,總而言之,儒釋道醫武,有了內證內修,就可實現身體證道,因為,武道通仙道,醫道通聖道,人同此,心同此。
四
從事國學文武之道教育20年,一直宣導文武雙修,後來發現,曰文曰武,亦文亦武、一文一武,本來如是,乃中華文化的正教(正確的教育)。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貴族的教育以「六藝」為核,射、禦、禮、樂、書、數,毫無疑問,射、禦為武,而禮、樂之中,禮的身法和樂之振氣脈,一半也是武;書,各種文化典籍,闡述的都是道,文以載道;數,數理,亦演算、推導的是人的思維力、辨析力、體認力,也是一種功夫也。
中華文化特別講究文史哲、相數理、拳功道、醫易武、禪武醫、儒釋道、數理化、心學氣學理學一體,因此,文與武,永遠不能分家。
吾在跟隨前輩問道過程中,前輩反復強調,理法一如,拳功一體,道藝並重,因此,吾深深體悟到,吾,應悟,悟,自己的心,而心應包太虛,因此,天下的學問和道理,不假外求,此心而已。
五
基於以上認知,十數年前,本人撰寫了《國學與太極拳》(注:已出兩版,發行數萬冊,第3版,將以整體書系中的第一冊方式再次出版);進而用16年時間,撰寫出版《國學文武之道——智勇歸仁的教育》一書,大力宣導當代中國的教育,應恢復漢唐之前,士人習武的精神,尚武精神和聖賢教誨合而為一,才是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正確道路。因之,吾一直在默識揣摩,如何讓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和儒釋道更好地融通。
也曾多次講授王陽明心學,此過程中,有感於當代人把陽明心學當知識來研究的現實,忽略了陽明心學功夫(工夫)的實修之現狀——王陽明所述、弟子整理的《傳習錄》,共計8萬字,竟有205處提到功夫(工夫),加之王陽明從小學武功(12歲其父專門禮聘武者傳武道,15歲遊歷邊關煉膽識和騎射,頗有任俠之風——「五溺」之一),因此,吾講授陽明心學時,往往配合著太極拳功道的修法,很受歡迎,也便於幫助學子理解陽明心學的要義。畢竟,意之動,心之體,對於太極拳來說,是切實可行的修煉之法,因此,對於理解陽明心學來說,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水到渠成、因緣和合、風雲際會中,太極心學應運而生。
六
曆三位文武之道恩師(7年+7年+2年)教誨;八位大德(含兩位正式拜師的師父,及兩位師叔)某一道藝之傳授——經40餘年亦文亦武之體證;6次機緣合和之證悟;10年沉潛磨洗之貫通,於2019年10月1日,在深圳梧桐山智勇書院破壁而出,刪繁就簡,化儒釋道醫武之理法歸心性,乃融創太極心學。
太極心學,是學子求學問道時,吾隨口一說的名相,離見諸本體本根本面目,還有見相破相諸多關隘要過,因此,這裡僅為傳道授業解惑時的一種義理的闡述,勉強命名之。
太極心學,名相也,方便法門、權宜之說,乃太極拳功與中華心學融合的內證本具和道濟天下的實修實證體系。
以學來指稱,並不是要建立宏大的哲學體系或學問體系,而是應俗言法,應相說事,應機言道,不可思議,不可指稱,不可稱之為學問;然而,其又是以中華心學和太極拳功道融合方式體證身心性命的最佳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太極拳功道和中華心學,互為解釋,互為加持,互為調濟,互為照應,一言以蔽之,曰:太極心學。
太極心學,含太極功、心性太極拳、太極道、組場、武醫、自主管理、智勇歸仁教育、商道與政道、健康成功之道,計九類內容。
以拳來說,名曰心性太極拳,這其中,太極道為本體論;拳、功為內證混化論;組場、武醫、自主管理,為生命意識論;智勇歸仁教育、商道與證道、健康成功之道,為道濟天下方法論。
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由心出發,居中為吉,守中用中,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何為太極,心為太極也。心和性,極而言之,證諸比喻,乃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從大處著眼,心性不二;從精微處體察,知心、明心為人成就自己的第一階段,如何實現,默運意識——發揮心之力的功用、功效;方能抵達見性、盡性的人之生命優化的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如何認知,需返回本源出,「心之力」見到「心之體」,所發和所見合一。
知行合一,覺知合一,心性合一,此為太極心學踐行的道路。
秉承古聖先賢教誨之德,傳承師友教化之功,以建立人的第二套生命系統為使命,開發出人的本具智慧,引水入渠,引源入海,反求諸己,內求人本之所在,以人的精氣神三位一體的特性為基,讓生命覺醒,發揮智慧的全體大用,讓人性的光輝燦爛至極,此為太極心學。
七
太極心學,融繼承和創新為一爐,別有洞天,體系完備,九大內容,九九歸一,歸於太極,歸於心學,太極心學,相互解釋,相互支撐、相互調濟、相互糾偏。
如何體證和應用?分而研習,疊加研幾,聯合運用,道濟天下。
太極拳、太極功。可有效打通上下陰陽,強腰健腎,強壯五臟,更易形神,暢通經脈,補充能量,運化氣血,舒緩壓力,提升精力,對於以身證道,積攢功夫,強大心之力,體證心之體,有莫大助力。
太極道。以國學經典中的心性之學,一以貫之地梳理儒釋道醫武之精要,明理開竅,以理作意,借假修真,以拳功為途徑,以事上磨為砥礪,存心養性、修心煉性、明心見性、知心覺性。
武醫。何為武醫,含聖賢智慧+太極內功心法+中醫內證(導引、體察、覺知)+內功調理+武功動作配伍五大內容,輔之以艾灸、內功推拿、內功指穴等傳統中醫的手段。也就是說,在太極思維之道下,撮捏、撚出不用藥不打針的方法和途徑,相容地實現康復身心或治病救人作用,最大程度的調動患者或者醫家的內在生機和主動性,取得預防疾病,改善亞健康狀況作用。武醫對於疑難病、慢性病,有很好的輔助康復之功效;更是「治未病」的重要法寶。
太極組場。亦文亦武,以意帶氣,以意領氣,以意囊括氣,組建資訊(以意領氣、以意到形、以意囊括氣)場、能量(氣)場、生命品質場(讀書、生活)的共振場域,使得場中的事情、人都活動一種內在的共振,提升人的品質,改變事情的走向,優化每一次讀書或練太極拳的心境,並產生疊加效益和效應——(物理學所闡述的)級聯放大作用。
太極自主管理。以心性的修煉引動身體氣血流通,敷布周身,知覺妙感通,應世、治世、濟世的過程中,天晴氣朗般地頤養性情,修養意識,涵養道德,獲得身心性命的自由自覺自主自控。自控情緒和時間,自主判斷和抉擇,自覺承擔義務和覺醒自身,抵達人本的自由自在——人的解放,不是一句空話。
智勇歸仁教育。闡述國學文武之道教育,在當代如何實施,提出了家教、私塾、書院、師承、遊學;胎兒養虛、嬰幼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中青養德、老年養福;教之三變與學凡三變;證道三門課與護道五門課;心六藝;教育的八大目標等教育的頂層設計方案。由此,超越當下談論教育,很多人偏於一隅的弊端,結合著古今聖賢及恩師所提出的三層物質理論、第二層混化論、優化生命論,指出中國式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內聖(修身)證悟的滋養,培養能讓人類獲得新文明新文化的完人。
商道與證道。在研習歷代的國學經典,如《易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行》《性自命出》《老子》《莊子》《列子》《孫子兵法》《六祖壇經》《碧苑壇經》《傳習錄》的基礎上,精研吾編選的《商道與證道》一書,並通過講解,讓更多人在內聖為本的土壤,以致中和、修心性的同時,去創造外王事功;或幫助已經有外王事功的人,回歸內聖修身證悟的本源處,返本開新。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文明,正在飛躍前的醞釀中,因此,急切需要更多的以商為道、以政治為道的人的誕生。
健康成功之道。通過中華文化內聖外王之道的薰染,獲得長久意義的成功,同時,又能通過太極拳、功、道的體證,身心性命四個方面活動健康的全面優化和躍遷,實現人的自由自覺自主自控。
八
心性太極拳,可次第有序的進階研幾,又可任選學其中任何一套拳研修,其特點,以神意主宰、腰為主宰、偏沉則隨、腰脊行拳、點線面體、翻動扶搖羊角、內外混元、知心覺性為宗,熔鑄套路動作與功夫單式重複(單操手)為一體,含精神專一、意氣鼓蕩、內外相合、松腰松脊、氣遍周身、大關節蛇形小關節湧動、海潮音波、駕虛摸空等不同練法,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十三總勢本為一,並可練出「流通量、沉重量、漂浮量」和「無中之中、無向之向、無力之力、無根之根」的上善若水功夫——目的是讓智慧貫通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
心性太極功,亦可稱之為太極導引。導引,古稱之為道引,是中醫六技能(導引、按蹻、砭、針、灸、藥)之首。孫思邈治病的順序,就是按照各個次第,先導引,之後,在按蹻(按摩),最後,才用藥。太極導引暨心性太極功,通過特定動作姿勢和內功心法調理和調整,先把職業習慣所形成的身心疾患紓解、康復、校正,可取得祛病強身,改變身體素質,「疏導氣血,導體令柔」,促進氣血流通和內外之氣的混融,對於長期習慣性的職業習慣而造成的身心類疾患有明顯的改善效果,為步入心性太極拳、功,乃至體悟整個太極心學奠定基礎,從而讓身心性命獲得全面的優化。
因此,普通人,可先體認心性太極功和心性太極拳,取得強身健體,身心愉悅之效,由此為基,以武入道,以武證道,亦文亦武,全憑心意用功夫,心為太極,進而入太極心學之門。
九
曆事煉智,曆難煉勇,曆災煉仁。
智不危身,勇不失勢,仁不虛度。
內聖以內證本具(仁智)為基。
外王以道濟天下(勇毅弘道)為核。
智仁勇,三達德,本該如此,如是如是。
仁者,核心也,根本也,心性之歸屬也,人本之發軔也,心也。
太極,平和、平衡、權衡;自然、流通、證悟;意、一、醫、易也。
心為太極。
通過亦文亦武方式錘煉的心,才是最為強大的心。
以太極思維、心學功夫和太極拳功道合一方式所證悟的靈元本體,才是人性、龍性、元神、佛性、主人翁等不同角度——所詮釋的——人之族群的全部種子信息、本源能量、生命質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本有之意;「一氣化三清」的自然生息率的道理所在)。
太極心學,開啟證悟靈元本體,讓人走向「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之謂和」境界——把生命的全體大用發揮得恰到好處的拳拳服膺之道。
太極心學,返本開新,當下就是。
注:2019年10月1日,太極心學問世;此文是太極心學(心性太極拳)書系的總序。此序,代表著太極心學正式推向社會。
藍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38
-
新書79折$338
-
新書79折$338
-
新書79折$339
-
新書9折$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