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破局與困局(思想40)

香港:破局與困局(思想40)
定價:360
NT $ 234 ~ 333
 

內容簡介

  本期的專輯是「香港:破局與困局」。香港由「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發了持續超過半年的抗爭,引起全球關注,觸動了中港台的地緣關係,改變了香港的政治版圖。如今運動的激烈與激情暫時沉寂下來後,困在新冠肺炎全球蔓延的當下,回望幾個月前的一切,頓然有一種不真實、不確定的感覺,到底一切都成過眼雲煙?還是化成潛流留待日後再次爆發?

  幾位論者雖然立場及關懷迥異,但都指出了此次運動作為「非常態政治」的一面。不單原有的政治秩序無法運轉,運動的激烈抗爭手段更衝擊倫理、道德規範及底線,也引發更多暴力、更大規模的警察打擊,數以千計示威者被捕,這都是香港前所未見的。同時,運動也無法重建早已失效的政權與社會互動機制,更遑論政治解決與改革方案,卻把政權的管治權威推向更深的危機。

  在原有大局已破、懸疑未決、前景不清之際,專輯的五篇文章從幾個方面點出香港「非常態政治」的意義,但絕無蓋棺定論之意,反而指出當下為居間、膠著、過渡的時刻。在這樣的困局中,我們都需要有著與它共存的耐性,以及克服它的日常鬥志。

  本期還有對疫情關注的兩篇文章,以及其他學術論文。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玉山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何乏筆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林滿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康寧

  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候選人

郭亞珮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歷史系資深講師

呂大樂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

王超華

  居美獨立學者

龔立人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陳景輝

  香港文化和政治評論撰寫人

葉蔭聰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曾金燕

  以色列海法大學亞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徐振國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東吳大學政治學系退休教授

許偉恒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現職中學教師

胡  成

  南京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郭于華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目錄

國安危機與自由主義的存續(吳玉山)
中華民國的規範性價值:從德國漢學家衛禮賢的民國經驗談起(何乏筆)
貨幣、圖像與國家:中華民國的臺灣化,1945-2002(林滿紅)
台灣是否能發展出自己的民主理論?:以鄧育仁的「公民儒學」為考察對象(陳康寧)
《學衡》與西方保守主義思想傳統:兼論「人道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現代命運(郭亞珮)

香港:破局與困局
社會運動不能轉化 其實是個問題(呂大樂)
回望香港2019(王超華)
一個神學彌賽亞與反《逃犯引渡條例》抗爭的相互閱讀(龔立人)
浪漫想像中的青年、末日和救贖(陳景輝)
直面香港這場「不知節制」的運動(葉蔭聰)

思想訪談
對話劉紹華:「防疫」中國(曾金燕)

思想評論
《未竟的奇蹟》未竟處:理論視野的拓寬與歷史縱深的加強(徐振國)
陳寅恪先生晚年學術論文釋證(許偉恒)
「中國話語」抑或「超越中西」:史學應摒棄研究中的「民族驕矜之氣」(胡 成)
極權統治的民情基礎:讀《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郭于華)

致讀者
 
 

致讀者

  這是一個驚惶失措的世界。新冠病毒在幾個月內橫掃全球,數百萬人罹病,幾十萬人死亡。疫情期間幾大洲的封城鎖國,嚴重擾亂了數十億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上的停滯損失更難估計。防疫抗疫也在各國內部強化了政府的管制權力,在國際之間升高了緊張衝突,日後世界秩序的重整會是什麼面貌,能夠樂觀的理由不多。

  由於疫情來得突然,本期《思想》未能及時組織文章,探討這場浩劫的方方面面。幸而吳玉山教授原先已經應邀撰文,根據中華民國的憲政歷史,檢討兩岸之間的國家安全危機對憲政主義的挑戰。有見於各國政府為了抗疫,往往必須逾越常態的憲政權限,他的專文也延長視野,討論到了疫情在「安全」與「自由」之間所製造的緊張。他在本期的大作,值得讀者重視。

  劉紹華教授長期研究中國大陸的公共衛生以及傳染病管控,著作在專業領域與廣大讀者間素負盛名。這次新冠肺炎首先在武漢爆發,中共政府面對前所未見的病毒快速傳染,從開始時的遲鈍、隱瞞,到後來以雷霆手段和舉國體制迅速控制住了疫情,其間的是非功過令各方爭議不休。本期發表曾金燕博士與劉紹華的對談,對於相關問題有深入的討論。紹華論及防疫所涉及的汙名與倫理問題,格外令人儆醒。

  去年下半年,為了「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香港捲入持續超過半年的抗爭,其激烈程度引起全球的矚目。本刊一向關注香港問題,曾先後在19期與26期兩度推出過香港專輯,因此針對去年的情勢,也約請嶺南大學葉蔭聰教授幫我們規劃專輯。過年以來由於新冠疫情全球蔓延,香港的局面稍告沉寂,但近日中國人大通過香港地區國家安全法,爭議又告爆發。此時本刊第三度推出香港專輯,希望有助於各方反思香港抗爭的路線與倫理。

  在台灣,「中華民國」四個字所代表的歷史、體制、價值,以及情緒均非常真實卻又曖昧模糊。從總統、政府到主要政黨,都是在中華民國招牌之下存身與運作,但他們處處避諱這個尷尬的國名。中華民國在當下代表著什麼,在過去成就過什麼,在未來又能發揮什麼作用,也很少進入學界以及社會的公共討論。由於統、獨加上中共的三方夾殺,「中華民國失語症」堪稱是中華民國治下台灣的集體心理狀態。

  從楊儒賓教授的《1949禮讚》出版之來,謫放於烏有之境多年的「中華文化」再度取得了台灣的合法身分,本刊曾在25期以「在台灣談中華文化」為題,在30期針對楊儒賓的「民國南渡」說,先後推出過兩次專輯。但在台灣談中華文化,豈能迴避「中華民國」?可是要面對中華民國,在論述時固然捉襟見肘,在政治上也如接過燙手的山芋。結果,來自德國、生根中華民國的何乏筆教授,由於少了包袱,反而可以率直地探討中華民國的理念,尋找其潛在的能量。本刊樂於開拓有關中華民國的反思與論述,特別是「中華民國」今後在海峽兩岸的意義。歡迎各地朋友貢獻己見。

  最後,值此疫病未息的時刻,謹祝本刊的讀者、作者,以及工作同仁們康健、平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65
    $234
  2. 電子書
    65
    $234
  3. 新書
    79
    $284
  4. 新書
    79
    $284
  5. 新書
    79
    $284
  6. 新書
    79
    $284
  7. 新書
    79
    $285
  8. 新書
    93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