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是我多年來窺探幕後「創作過程」的結果——這窺探起始於我在俄國莫斯科藝術劇院(Moscow Art Theatre)工作的十六年期間。在那段時間裡,我工作的對象包括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聶米羅維奇-丹欽柯(Vladimir
Nemirovich-Danchenko)、瓦赫坦哥夫(Vachtangov)、蘇勒吉斯基(Sulerjitsky)。身為演員、導演、教師,直到最後成為莫斯科藝術劇院二團(Second Moscow Art Theatre)的藝術總監,在這段期間,我得以開發我對表演和導演的方法,並將之規劃成一套明確的技巧系統,本書便是這套系統的產物。
離開俄國後,我於拉脫維亞、立陶宛、奧地利、法國、英國等地的劇場工作多年,也曾到德國與馬克斯‧萊恩哈特(Max Reinhardt)一同合作。
因此,很榮幸也很幸運地,我能認識並就近觀察來自不同戲劇傳統和形式的著名演員與導演,如夏里亞賓(Chaliapin)、梅耶荷德(Meyerhold)、默席(Moissi)、喬維(Jouvet)、吉爾古德(Gielgud)等人。
在之後藉著執導哈比馬劇團在歐洲演出的《第十二夜》、在里加演出的歌劇《帕西法爾》,以及在紐約執導的歌劇《索羅金斯基市集》,我得以更進一步累積實用的經驗。特別是在《索羅金斯基市集》製作時,多次與已逝的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談話與討論,激發了許多對我這套技巧的新貢獻。
1936年,艾恩赫斯特夫婦(L. K. Elmhirst)與史翠女士(Beatrice Straight)在英國德文郡達汀頓開辦戲劇學校,有意創建契訶夫劇場。身為校長的我因此有機會進行大量關於我的表演技巧的重要實驗。這些實驗在二次大戰爆發前夕,隨著學校遷徙到美國後繼續進行,甚至在學校轉型成為眾所週知的專業劇團「契訶夫演員劇團」(Chekhov
Players)之後也依舊進行著。
若不是後來大多數男演員都受徵召從軍,「契訶夫演員劇團」本有機會在巡演古典定幕劇的營運模式下,繼續大膽實驗戲劇藝術的一些新原則。我的表演技巧實驗靠著百老匯演員們的協助,又多維持了一段時日,但最終依然敵不過前線戰事的軍力需求,因著人員短缺而暫時畫下休止符。
現在,經過這麼多年的實驗與檢驗,我想是時候將這些想法訴諸紙筆,將我一生的成果奉獻出來,交由我的同儕和讀者大眾來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