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資治通鑑(三十八):後唐紀四~八、後晉紀一~二

新譯資治通鑑(三十八):後唐紀四~八、後晉紀一~二
定價:410
NT $ 324 ~ 459
  • 作者:張大可韓兆琦
  • 出版社:三民
  • 出版日期:2017-02-0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462578
  • ISBN13:9789571462578
  • 裝訂:平裝 / 41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後唐紀四(西元九二六年)至後晉紀二(西元九三八年)間的大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大可


  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

  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八冊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西元九二六至九二七年   一
卷第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 西元九二七至九二九年   五九
卷第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 西元九三○至九三二年   一一三
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 西元九三二至九三四年   一七九
卷第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 西元九三四至九三五年   二三三
卷第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 西元九三六年   三○一
卷第二百八十一 後晉紀二 西元九三七至九三八年   三五七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內容連載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起柔兆閹茂(丙戌 西元九二六年)四月,盡彊圉大淵獻(丁亥 西元九二七年)六月,凡一年有奇。

【題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九二六年四月,迄西元九二七年六月,凡一年又兩個月。當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四月至二年六月。唐莊宗眾叛親離為亂兵所殺。李嗣源入洛撫定京師,辭位監國,待北都安定,李繼岌死,西路軍歸服,而後即位,是為明宗。明宗大殺宦官,整肅朝綱,仍有汴滑兵變。當時世亂,軍民遭塗炭。明宗殺蘆臺亂軍一萬多人,血染永濟渠。明宗一行伍,不知書,不明於治國,濫賜告身以萬數,以至於三路討荊南,不能誅滅一彈丸小國,非治世之主也。姚坤出使契丹告哀,拒絕契丹割地之請,大義凜然,堂堂中原一丈夫。契丹主死,述律后臨朝,立次子耶律德光,賢者繼位。述律后心計誅桀黠臣以百數,掌控政局,是一鐵腕女人。閩國政變,王延鈞殺逐其兄王延翰為閩王。中原無明主,孟知祥殺監軍李嚴整武備,圖謀割據西川。

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上之下

天成元年(丙戌 西元九二六年)

夏,四月丁亥朔1,嚴辦2將發,騎兵陳於宣仁門3外,步兵陳於五鳳門4外。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不知睦王存乂已死,欲奉之以作亂,帥所部兵自營中露刃5大呼,與黃甲兩軍6攻興教門7。帝方食,聞變,帥諸王及近衛騎兵擊之,逐亂兵出門。時蕃漢馬步使朱守殷將騎兵在外,帝遣中使急召之,欲與同擊賊。守殷不至,引兵憩8於北邙9茂林之下。亂兵焚興教門,緣城而入。近臣宿將皆釋甲潛遁,獨散員都指揮使李彥卿10及宿衛軍校何福進11、王全斌等十餘人力戰。俄而帝為流矢所中,鷹坊12人善友扶帝自門樓下,至絳霄殿廡下13抽矢。渴懣14求水,皇后不自省視,遣宦者進酪15。須臾,帝殂。李彥卿等慟哭而去,左右皆散,善友斂16廡下樂器覆帝尸而焚之。彥卿,存審之子。福進、全斌,皆太原人也。劉后囊金寶17繫馬鞍,與申王存渥及李紹榮引七百騎,焚嘉慶殿,自師子門出走。通王存確、雅王存紀奔南山18。宮人多逃散,朱守殷入宮,選宮人三十餘人,各令自取樂器珍玩,內19於其家。於是諸軍大掠都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24
  2. 新書
    85
    $349
  3. 新書
    9
    $369
  4. 新書
    9
    $369
  5. 新書
    95
    $390
  6. 新書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