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首章揭露性道的本源在天,而其實是人人具足,並且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所以君子想要時時葆其天性之真,就必須要二六時中,謹愼自己的心念發動,不使有點背離良知,這和《大學》所說的「誠意」,是如出一轍。而修道的終極成就,便是「致中和」。「中」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喜怒哀樂是「情」,情還沒有發動為「性」,所以「中」即是人的「本性」。又說「和」就是「發而皆中節」。因此,恰到好處的情感發動,就是人的「本能」。這「本性」和「本能」如果能守住並充分發揮,就可以位育天地萬物了!
本書《中庸證釋白話本》的編輯大意,以列聖講述的《中庸證釋》本為主,以每一篇章(天命章第一、自誠明章第二、鬼神之德章第三、君子時中章第四、君子之道章第五、大德受命章第六、聖人之道章第七、哀公問政章第八、至聖至誠章第九、序言及全書大旨)分十本出版。每本在「原文」之後增編「白話」,以言簡意賅的文句,標明該段落之要旨,以利於讀者導讀章節大意。俾益讀者更進一步體取聖人之言,能與平常修辦精進及道化生活中相契合,而不悖離經旨。
君子時中章第四章要拿中庸三德、君子四強來標出天道、天性教育的精神義理。還是根據第三章「生命的德性與學問並重」的文意,再詳細指示「好學力行」的方法。使修道的人知道功夫的先後,使成德的人得到實踐的入門與途徑。
人道的準則必須以「德性」修養擺第一順位。德性概括為仁德、智慧、勇敢三項,是天性充實、光明、飽滿才能成就,是從天性來,所以叫作德性。德性靠修養來立定,修養靠學問來成就;所以要培德、立德,必須先充實學問,而要成就道德人格,必須先盡心盡力行道。只要美德表現在外,一定心中有道;中心真誠不自欺,必須定力足才能守道不動搖、不失去。所以要做一個成德的君子,一定先能守護自性中庸。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大根本,捨離根本,任何事情都不能立定、不能成功,所以一切的道德要靠定中庸作根本;而君子的道德修養,要以中庸作基礎。仁慈、智慧、勇敢以及其他德目,沒有不是以中庸作為總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