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芝山巖學堂、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北師範學校,一脈相承再擴展出來的各類學校,就是臺灣近代學校教育的源頭。北師校史不僅是臺灣教育史的核心,同時也建構出臺灣美術史、文學史、音樂史、政治社會運動史中最重要的篇章。歷史經驗的教訓是奮發向前的動力,也是未來發展的指南針,精彩圖輯最能鮮活大家過往的歷史記憶。讓本書以圖從頭說起北師這個金字招牌的光榮事蹟,以及臺北教育大學淵遠流長的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義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簡宏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班
蕭柏暐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江杰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許嘉峻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林智遠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祕書室校友中心秘書
殷婉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蔣茉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
何義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簡宏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班
蕭柏暐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江杰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許嘉峻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林智遠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祕書室校友中心秘書
殷婉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蔣茉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
目錄
推薦序 Ⅰ
跨越三世紀的故事 Ⅲ
立基:從芝山巖學堂到國語學校1895~1919
本時期校史概說
校史從芝山巖開始
總督府國語學校
國語學校的課程與教學
文武町、三線道、大南門大學校
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
女子師範教育的先聲
郊區的大安公學校
1901年《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一覽》簡介
宏業:臺北師範學校1919~1927
本時期校史概說
臺灣教育體系的制度化
1920年代師範學校的學生生活
入學的窄門
北師拔刀事件
大安公學校裡的國師校友
學生宿舍與軍事化教育
薪傳: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的成立與合併1927~1945
本時期校史概說
下內埔芳蘭之丘的北二師
萬中選一的入學試驗
在教室與學寮間度過的青春歲月
武裝化的學生身體
鍛鍊身心的競技與課外活動
邁向教育現場的挑戰
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
北二師學生騷動
一二師合併、戰時女子部疏散
北二師棒球隊與第一位臺籍棒球員─劉學照
茁長: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45~1961
本時期校史概說
師範體系的重建
當師範公費遇到物價飛漲
卡其制服的師範新兵
師範生實習與環島參觀
青天白日下的軍事教育
戰後的北師附小
北師藝術科創立時的美術老師與學生
昂首: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1961~1987
本時期校史概說
師專體系的試行與變革
校內校外的景觀變化
升學窄門、能力本位、過早決定的未來
軍事化的生活管理
北師青年、芳蘭樂舞
集中實習與畢業旅行
以校為家的校內社區
芳蘭紅樓成追憶
本時期的北小
戰後北師兩首校歌的演變
展翼:從臺北師範學院到臺北教育大學1987~2005
本時期校史概說
戰前校史再記憶
校友會組織
尚待發掘的校友事蹟
參考資料選錄
編輯後記
跨越三世紀的故事 Ⅲ
立基:從芝山巖學堂到國語學校1895~1919
本時期校史概說
校史從芝山巖開始
總督府國語學校
國語學校的課程與教學
文武町、三線道、大南門大學校
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
女子師範教育的先聲
郊區的大安公學校
1901年《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一覽》簡介
宏業:臺北師範學校1919~1927
本時期校史概說
臺灣教育體系的制度化
1920年代師範學校的學生生活
入學的窄門
北師拔刀事件
大安公學校裡的國師校友
學生宿舍與軍事化教育
薪傳: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的成立與合併1927~1945
本時期校史概說
下內埔芳蘭之丘的北二師
萬中選一的入學試驗
在教室與學寮間度過的青春歲月
武裝化的學生身體
鍛鍊身心的競技與課外活動
邁向教育現場的挑戰
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
北二師學生騷動
一二師合併、戰時女子部疏散
北二師棒球隊與第一位臺籍棒球員─劉學照
茁長: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45~1961
本時期校史概說
師範體系的重建
當師範公費遇到物價飛漲
卡其制服的師範新兵
師範生實習與環島參觀
青天白日下的軍事教育
戰後的北師附小
北師藝術科創立時的美術老師與學生
昂首: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1961~1987
本時期校史概說
師專體系的試行與變革
校內校外的景觀變化
升學窄門、能力本位、過早決定的未來
軍事化的生活管理
北師青年、芳蘭樂舞
集中實習與畢業旅行
以校為家的校內社區
芳蘭紅樓成追憶
本時期的北小
戰後北師兩首校歌的演變
展翼:從臺北師範學院到臺北教育大學1987~2005
本時期校史概說
戰前校史再記憶
校友會組織
尚待發掘的校友事蹟
參考資料選錄
編輯後記
內容連載
從芝山巖學堂到國語學校1895~1919
本時期校史概說
1894年夏天,清朝與日本為了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隔年兩國簽訂馬關條約,明定臺灣、澎湖成為日本之領土。在此之前,日本並沒有治理海外殖民地之經驗,為了統治這個異民族居住的島嶼,日本政府積極籌劃。日軍來臺之初,雖曾遭逢各地民眾的抵抗,但因武力懸殊,北部地區很快就被控制。1895年6月17日,日軍在臺北城內舉行了始政儀式,開始著手建立其統治體制,同時也逐步導入完整的近代新式教育制度。
臺灣總督府體制下,由民政局代理學務部長伊澤修二負責建立近代教育制度。依照伊澤的規劃,臺灣教育事業大致可分為緊要事業與永久事業兩部分,前者目標在於培育當局急需的語言人才,包括臺、日籍教師與官吏,後者目標則是創設國語學校與師範學校。依照原定計畫,國語學校培育日籍教師與新領土統治的工作者,同時也培育臺籍教師。為了培養語言人才,1895年7月12日,伊澤領導學務部員在芝山巖開漳聖王廟,開始進行臺灣語言研究,並積極推動國語傳習工作,這就是最初的「芝山巖學堂」。在邊上課邊摸索研究臺日語言教材編纂的情況下,四個月後學堂有了第一批畢業生,而臺灣史上第一本日語教科書《日本語教授書》也在此時誕生。
1896年3月31日,總督府公布直轄學校官制,芝山巖學堂改名「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芝山巖學堂」,隨後開設的國語學校本部則置於臺北城內。學校成立之初,暫用城內房舍應急,1897年4月16日,借用艋舺祖師廟廟舍上課,學生由首任校長町田則文親赴日本招募而來。同年新校舍落成,10月20日舉行創校典禮,校址坐落於舊臺北城的南門旁。國語學校分為「講習科」、「師範部」與「語學部」,語學部底下又分成「土語(臺語)科」與「國語科」。因學校設有師範部,按日本文部省規定,另設三所附屬初等學校。而後再加上其他各類附屬部、科之班別不斷地擴展為各類學校,因此國語學校不僅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起源,也是臺灣近代學校之源頭。
本時期校史概說
1894年夏天,清朝與日本為了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隔年兩國簽訂馬關條約,明定臺灣、澎湖成為日本之領土。在此之前,日本並沒有治理海外殖民地之經驗,為了統治這個異民族居住的島嶼,日本政府積極籌劃。日軍來臺之初,雖曾遭逢各地民眾的抵抗,但因武力懸殊,北部地區很快就被控制。1895年6月17日,日軍在臺北城內舉行了始政儀式,開始著手建立其統治體制,同時也逐步導入完整的近代新式教育制度。
臺灣總督府體制下,由民政局代理學務部長伊澤修二負責建立近代教育制度。依照伊澤的規劃,臺灣教育事業大致可分為緊要事業與永久事業兩部分,前者目標在於培育當局急需的語言人才,包括臺、日籍教師與官吏,後者目標則是創設國語學校與師範學校。依照原定計畫,國語學校培育日籍教師與新領土統治的工作者,同時也培育臺籍教師。為了培養語言人才,1895年7月12日,伊澤領導學務部員在芝山巖開漳聖王廟,開始進行臺灣語言研究,並積極推動國語傳習工作,這就是最初的「芝山巖學堂」。在邊上課邊摸索研究臺日語言教材編纂的情況下,四個月後學堂有了第一批畢業生,而臺灣史上第一本日語教科書《日本語教授書》也在此時誕生。
1896年3月31日,總督府公布直轄學校官制,芝山巖學堂改名「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芝山巖學堂」,隨後開設的國語學校本部則置於臺北城內。學校成立之初,暫用城內房舍應急,1897年4月16日,借用艋舺祖師廟廟舍上課,學生由首任校長町田則文親赴日本招募而來。同年新校舍落成,10月20日舉行創校典禮,校址坐落於舊臺北城的南門旁。國語學校分為「講習科」、「師範部」與「語學部」,語學部底下又分成「土語(臺語)科」與「國語科」。因學校設有師範部,按日本文部省規定,另設三所附屬初等學校。而後再加上其他各類附屬部、科之班別不斷地擴展為各類學校,因此國語學校不僅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起源,也是臺灣近代學校之源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315
-
新書9折$315
-
新書9折$315
-
新書95折$333
-
新書95折$333
-
新書$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