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意雲教授序言
好時代的來臨
上禮拜受上海某社團的邀約,去為他們說說有關「美學」,以及傳承中國學術的課題。邀約的社團主持人說:「這是為了提升他們的人文氣質,提高他們的生活、生命品味。」
他們還說:「自從中央正式以回歸『傳統中國文化』為國家重大政策之一,大陸上各地大大小小新開設的書院以萬計,只是其中合乎大道,真講出傳統文化的精華的似乎還不多。他們偶然間聽到IC之音的『論語辛說』,覺得非常貼心,所以邀請我為他們講講課。」
他們也擔心有些打著傳統中國文化旗號的書院,所說所言似乎太過混雜了,並問我有些什麼看法?
我請他們不要太擔心,這或許只是一時的現象。如同漢朝,當中央政府提出「復古文化」為國家文化政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正式解除禁書令,天下講說古經典的也就風起雲湧,章句之學也多以萬數、累千萬言而不休。只是當社會人們的知識智力提升了,這些現象也就澄清了。傳統中國社會又進到一句有高度創造力與文明知禮、知義、知樂的社會了。重要的是先覺者如何守住正道、力行實踐,成為一新時代的「士」。
傳統中國的歷史,每一衰敗的時代都由此振衰起敝,而後否極泰來。
俯看這時代IC之音該是傳燈者吧!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當然也是薪火相傳者吧!如此才有好時代的來臨,我真有幸生在這時代,真是感謝這群好朋友們!
辛意雲謹誌於人學齋
三月十二日
電台出版序
禮由心生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流動,在近兩百年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部分傳統中國文化的價值觀產生了被檢討、甚至被否定的現象。尤其是在禮儀、禮貌的討論上,很多人批判中國傳統的禮教,只是上對下的統治技術,是偽善,不是真尊重。引述的人舉例:孔子曾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說明待人處世若沒有以仁為內涵,沒有真誠的心意,那麼所表現出來的禮儀,就只剩表面工夫了。
的確,真正的禮與地位無關,與金錢無關,與利益無關,真正的禮應該是對他人的同情關懷的表現,它的動機應當是發自仁愛和謙遜,是由心自然而生的。部份人的「不誠」、「表面工夫」並不能證明傳統禮教就是不對的、不好的。
真正的禮貌看起來應該是如何呢?孔子在〈鄉黨〉篇中讓我們看見了他「禮由心生」的誠敬表現。孔子在廟堂之上謹慎恭敬、在鄉里之間溫和中適、對同僚中正適度、對晚輩舒緩和悅,在生活起居上有規有矩,但是遇到齋戒、祭祀、喪禮時就特別調整,必以恭肅之心面對。他對人事物總是以關懷出發、總是想著對方值得尊敬的優點,所以自然而然的有敬意、有禮貌,這才是論語的中心思想──仁的具體表現。
辛意雲老師在本卷從第九篇〈子罕〉、第十篇〈鄉黨〉跨入第十一篇〈先進〉,分析文本中敬語的細微不同、顯示社會地位有更嚴格的區分,從而說明論語前十篇與後十篇其實有時代的差異。歷史的流變,於此見微知著。讓我們聆聽辛老師的講解,領會兩千多年前哲人的理念,鑑古證今,從「心」做起,改變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