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經》,又與《論語》、《大學》、《中庸》一起合稱《四書》。孔孟之所以齊名,正如司馬遷所說,是因為孟子「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史記》)也許是因為孟子對他的政治理想充滿自信,其滔滔雄辯充滿邏輯力量和浩然之氣,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
本書上冊包含導論及至〈離婁上〉,下冊則起自〈離婁下〉並包括後記。
本書特色
《孟子》的舊注本比較多,近人也有多種注釋本。本書講讀《孟子》全文,共七篇十四卷,每篇分上下。各篇體例包括原文、注釋、文化史拓展、文學史鏈接、集評、思考與討論等。旨在通訓詁,明背景,審辭氣,抉要義,討淵源,辨流變,析影響,重致用,力圖通古今,貫穿文哲,以期與讀者一起通經致用,修身心而礪世風。
目錄
上冊
序 王元化
導讀
一、哲學思想:「性善說」新論
二、政治思想:「民貴君輕」新論
三、社會思想:士人的社會定位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孫丑上
卷四 公孫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離婁上
下冊
卷八 離婁下
卷九 萬章上
卷十 萬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盡心上
卷十四 盡心下
後記
序 王元化
導讀
一、哲學思想:「性善說」新論
二、政治思想:「民貴君輕」新論
三、社會思想:士人的社會定位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孫丑上
卷四 公孫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離婁上
下冊
卷八 離婁下
卷九 萬章上
卷十 萬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盡心上
卷十四 盡心下
後記
序
序
王元化
中國自古以來有著十分濃厚的人文經典意識。一方面是傳世文獻中有豐富多樣的文化典籍(這在世界文化中是罕見的),另一方面是千百年來讀書人對經典的持續研討和長期誦讀傳統(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由於廢科舉,興新學,由於新文化運動和建立新民族國家需要,也由於二十世紀百年中國的動亂不安,這一傳統被迫中斷了。但是近年來似乎又有了一點存亡繼絕的新機會。其直接的動力,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提倡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更主要是自下而上,由民間社會力量以及一些知識分子推動的又一次「傳統文化熱」,尤其表現在與八○年代坐而論道的文化批判不同,一些十分自發的社會文化教育形式的新探索。譬如各地開展的少兒誦讀經典活動,一些民間學堂的傳統文化研習,一些民辦學校、農村新興私塾等,對學習傳統經典的恢復,以及一些大學裡新體制的建立等。其時代原因,表面上看起來與中國近十年的經濟活力與和平崛起有關係,其實比這複雜得多。至少可以提到的是:轉型社會的道德危機和意義迷失所致社會生活的新問題及其迫切性;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的相互競爭相互激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科技至上的社會環境中,公民社會的人文精神品質正在迅速流失;在這個背景下,青年一代人中國文化特質正在迅速喪失;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由文化激進主義而帶來的弊端漸漸顯露,中國文化由遭受踐踏到重新復甦的自身邏輯以及文化覺醒;以及從經驗主義出發,從社會問題出發,實用地融合各種思想文化的資源以有利於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視野等等。總之,一方面是出現了重要的新機會,另一方面也有前所未有的危機。惟其複雜而多元,我們就不應該停留於舊的二元對立的思路,不應該堅執於概念義理的論爭,不應該單一地思考文化思想的建設問題,而應該從生活的實踐出發,根據我們變化了的時代內涵,提煉新的問題意識,回應社會的真正需要,再認傳統經典的學習問題。
所以,這套書我是欣然贊成的。在目前中國文化的發展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機會,同時也是出現前所未有危機的情況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願意做一點負起社會責任的事情,體現了他們的眼光、見識和魄力。如果有更多的出版社和文化單位願意援手傳統文化積累培育工作,中國文化的復興是有希望的。是為序。
王元化
中國自古以來有著十分濃厚的人文經典意識。一方面是傳世文獻中有豐富多樣的文化典籍(這在世界文化中是罕見的),另一方面是千百年來讀書人對經典的持續研討和長期誦讀傳統(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由於廢科舉,興新學,由於新文化運動和建立新民族國家需要,也由於二十世紀百年中國的動亂不安,這一傳統被迫中斷了。但是近年來似乎又有了一點存亡繼絕的新機會。其直接的動力,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提倡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更主要是自下而上,由民間社會力量以及一些知識分子推動的又一次「傳統文化熱」,尤其表現在與八○年代坐而論道的文化批判不同,一些十分自發的社會文化教育形式的新探索。譬如各地開展的少兒誦讀經典活動,一些民間學堂的傳統文化研習,一些民辦學校、農村新興私塾等,對學習傳統經典的恢復,以及一些大學裡新體制的建立等。其時代原因,表面上看起來與中國近十年的經濟活力與和平崛起有關係,其實比這複雜得多。至少可以提到的是:轉型社會的道德危機和意義迷失所致社會生活的新問題及其迫切性;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的相互競爭相互激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科技至上的社會環境中,公民社會的人文精神品質正在迅速流失;在這個背景下,青年一代人中國文化特質正在迅速喪失;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由文化激進主義而帶來的弊端漸漸顯露,中國文化由遭受踐踏到重新復甦的自身邏輯以及文化覺醒;以及從經驗主義出發,從社會問題出發,實用地融合各種思想文化的資源以有利於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視野等等。總之,一方面是出現了重要的新機會,另一方面也有前所未有的危機。惟其複雜而多元,我們就不應該停留於舊的二元對立的思路,不應該堅執於概念義理的論爭,不應該單一地思考文化思想的建設問題,而應該從生活的實踐出發,根據我們變化了的時代內涵,提煉新的問題意識,回應社會的真正需要,再認傳統經典的學習問題。
所以,這套書我是欣然贊成的。在目前中國文化的發展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機會,同時也是出現前所未有危機的情況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願意做一點負起社會責任的事情,體現了他們的眼光、見識和魄力。如果有更多的出版社和文化單位願意援手傳統文化積累培育工作,中國文化的復興是有希望的。是為序。
內容連載
一、哲學思想:「性善說」新論
《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性善說」傳世兩千多年,稱是稱非,論者不絕,各執一端,形同水火,難求正解。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其〈告子上〉云:「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對此,人們很容易冒出這樣的問題:既然人性都是善的,那麼,這世界上為什麼總是有人在為不善呢?孟子認為,人之為不善,是反人性的力量作用的結果。這就像與水性向下相反的力量能使水向上一樣,「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人性的力量足以抵禦反人性的力量,其人為善;反之,則其人為不善。
「性善說」的「性」,或云「人性」,其內涵是什麼?名稱與內涵相比,重要的是內涵,而不是名稱。要瞭解孟子的性善說,我們有必要首先瞭解其「性」——或云「人性」——的內涵。
〈告子上〉中,告子曰:「生之謂性。」他認為,生命活動就是性。他所著眼的是人與動物的共同性,也就是將人的動物性當作人性。孟子不同意告子的觀點,反問道:「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人性確實包括人的動物性,例如,動物的基本行為——覓食行為、繁殖行為、爭鬥行為、防禦行為,人類一項都不缺。但是,人性卻不為動物性所限,還有比動物性層次更高的許多內容。告子之失在於此。然而,孟子不同意告子的觀點,並不是認為人性不為動物性所限,而是認為動物性不在人性之中。在孟子看來,人性亦即「性善」之「性」,不包括人的動物性。
《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性善說」傳世兩千多年,稱是稱非,論者不絕,各執一端,形同水火,難求正解。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其〈告子上〉云:「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對此,人們很容易冒出這樣的問題:既然人性都是善的,那麼,這世界上為什麼總是有人在為不善呢?孟子認為,人之為不善,是反人性的力量作用的結果。這就像與水性向下相反的力量能使水向上一樣,「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人性的力量足以抵禦反人性的力量,其人為善;反之,則其人為不善。
「性善說」的「性」,或云「人性」,其內涵是什麼?名稱與內涵相比,重要的是內涵,而不是名稱。要瞭解孟子的性善說,我們有必要首先瞭解其「性」——或云「人性」——的內涵。
〈告子上〉中,告子曰:「生之謂性。」他認為,生命活動就是性。他所著眼的是人與動物的共同性,也就是將人的動物性當作人性。孟子不同意告子的觀點,反問道:「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人性確實包括人的動物性,例如,動物的基本行為——覓食行為、繁殖行為、爭鬥行為、防禦行為,人類一項都不缺。但是,人性卻不為動物性所限,還有比動物性層次更高的許多內容。告子之失在於此。然而,孟子不同意告子的觀點,並不是認為人性不為動物性所限,而是認為動物性不在人性之中。在孟子看來,人性亦即「性善」之「性」,不包括人的動物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21
-
新書85折$238
-
新書9折$252
-
新書95折$266
-
新書95折$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