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可大分為三期:其一為孔孟荀為主軸的先秦儒學;其二為宋明新儒學;其三即為今日所言之「當代新儒學」。其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以至當今之劉述先、蔡仁厚諸先生。
當代新儒家的教相或系統性有三個重點:其一是道德的理想主義;其二為特別強調生命實踐之學的重要與必要;再者則無論是道德的理想主義或是生命實踐之學,都是在仁心無限的基礎上展開。而其核心關懷乃是中國及其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與挑戰之時,如何一方面靈根自植,真實護持中國文化之價值,另一方面遍地開花,對文化、民主、科學等問題,予以全面性、整體性的批判、回應與建構。
隨著對現當代新儒學思潮與人物研究的開展,兩岸三地湧現出一批專家學者及其研究成果。本叢書收輯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學者共三十位。選取其中最精闢之作,以論文集形式出版。每冊書後附作者簡介,與該作者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郭齊勇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駐院研究員。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2017年被評為世界儒學研究傑出人物,2020年被評為「儒學大家」。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與主席、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等,現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山東嘉祥曾子研究院名譽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主席。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專長為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中國人的智慧》《中國思想的創造性轉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學研究》等。
郭齊勇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駐院研究員。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2017年被評為世界儒學研究傑出人物,2020年被評為「儒學大家」。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與主席、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等,現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山東嘉祥曾子研究院名譽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主席。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專長為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中國人的智慧》《中國思想的創造性轉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學研究》等。
目錄
當代新儒學叢書序 郭齊勇 I
當代新儒學叢書序 高柏園 III
綜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 1
試論現代新儒學的幾個特點 45
熊十力哲學述評 59
論熊十力對佛教唯識學的批評 79
論熊十力與唐君毅「戊子己丑良知意念之辨」 97
梁漱溟的文化比較模式析論 111
馬一浮的國學新創 131
錢穆學述 157
論錢穆的儒學思想 171
形式抽象的哲學與人生意境的哲學
──論馮友蘭哲學及其方法論的內在張力 195
賀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觀與理想唯心論初探 209
牟宗三的形上學體系及其意義 227
牟宗三諸書簡體字版之總序 255
唐君毅的哲學系統 267
徐復觀的思想史觀 293
論杜維明:讓儒學的活水流向世界 319
成中英的哲學思想 329
劉述先的新儒學思想 339
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論綱 351
當代新儒家對儒學宗教性問題的反思 369
簡論大陸新儒家 393
附 錄
一、郭齊勇簡介 397
二、郭齊勇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398
後 記 405
當代新儒學叢書序 高柏園 III
綜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 1
試論現代新儒學的幾個特點 45
熊十力哲學述評 59
論熊十力對佛教唯識學的批評 79
論熊十力與唐君毅「戊子己丑良知意念之辨」 97
梁漱溟的文化比較模式析論 111
馬一浮的國學新創 131
錢穆學述 157
論錢穆的儒學思想 171
形式抽象的哲學與人生意境的哲學
──論馮友蘭哲學及其方法論的內在張力 195
賀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觀與理想唯心論初探 209
牟宗三的形上學體系及其意義 227
牟宗三諸書簡體字版之總序 255
唐君毅的哲學系統 267
徐復觀的思想史觀 293
論杜維明:讓儒學的活水流向世界 319
成中英的哲學思想 329
劉述先的新儒學思想 339
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論綱 351
當代新儒家對儒學宗教性問題的反思 369
簡論大陸新儒家 393
附 錄
一、郭齊勇簡介 397
二、郭齊勇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398
後 記 405
序
當代新儒學叢書序
子曰:必也正名乎!今逢《當代新儒學叢書》開始陸續出版之際,正可對「當代新儒學」一名之意義做一說明,並指出其中可能的發展與價值之所在。
儒學可大分為三期,其一為孔孟荀為主軸的先秦儒學,其核心關懷是周文疲弊的問題。其二為宋明新儒學,牟宗三先生認為其新有二義,其一是宋明理學之伊川朱子學,此為歧出轉向之新,其二是伊川朱子學之外者,其乃調適上遂之新。宋明儒學的核心關懷是回應佛老在文化與學術上之挑戰,並積極建構儒學自身的學問系統。今日所言之當代新儒學乃是屬於中國哲學史上第三期儒學,其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其核心關懷乃是中國及其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與挑戰之時,如何一方面靈根自植,真實護持中國文化之價值,另一方面遍地開花,對文化、民主、科學等問題,予以全面性、整體性的批判、回應與建構。其實,這樣的關懷並非當代新儒家的專利,也是當代中國人的共同關懷,而當代新儒家之為當代新儒家,乃是對此問題有其特殊的角度與立場,此即是當代新儒學的特質所在,也可以說是當代新儒學的理論性與系統性所在。
儒釋道三教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而三教之為三教在其有各自的教相,也就有其特殊性與系統性,缺少系統性就無法成為一套特殊的立場與教相。當代新儒家的教相或系統性有三個重點:其一是道德的理想主義,理想主義可以有不同型態,而當代新儒家乃是以道德為首出的理想主義。道德的理想主義不但不排除任何客觀知識,反而是要吸收、消化客觀知識,以幫助其道德理想之實現,因此當然不是反智論。同時,道與德乃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存在,因此也沒有人有絕對的優位性去宰制他人,反而是尊重每個人對道德的體會與價值的實現,當代新儒家在此排除了良知的傲慢與文化的自大,而是重視對話、溝通與和諧。以道德的理想主義為基礎,當代新儒家特別強調生命實踐之學的重要與必要。道德的理想主義不只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實踐的方向與內容,而此方向與內容也就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現,也就是一種生命的學問,一種生命實踐之學。如佛經所謂「說食不飽」,生命之學不只是知道聖賢之道,而更要成為聖賢,具體真實地善化、實現、圓滿我們的生命。因為生命之學的推動,道德的理想主義才在具體的實踐中彰顯天道性命之永恆與普遍。更進一步,則無論是道德的理想主義或是生命實踐之學,都是在仁心無限的基礎上展開。仁者親親仁民愛物,其心一方面自覺、自在、自由,一方面則以一切存在為其所關懷、參與、與轉化的對象與內容,此即所謂自由無限心。此自由無限心之圓滿境界,即是天人物我合一之學,此義分四層,天是指超越界,說明儒家並非只是侷限在人間世,而保有一定的超越性。此超越性也呈現為一種無限性與絕對性,滿足儒家的宗教性。地則說明人與存在之關係,所謂「萬物皆備於我」、「大人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接著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本一與合一。本一就存在說,合一就價值說,其本一也。如果只是偏指自然環境,則人便是特指人文社會的存在,也就是文化的內容。孔子盛讚周文之郁郁乎文哉,其實也正是強調人文化成的價值與重要。人固然是活在自然環境之中,然而人也同時活在人文世界、意義世界之中,人是以其傳統文化為其前理解,進而與世界進行溝通與互動。而當代新儒家之重視道德,其實也就是重視文化,重視我們生命不可或缺也無可逃的前理解。這樣的態度並不是一種封閉的命定主義,而是指出歷史文化的必然影響,當我們如是說時,其實也說明我們對歷史文化已有充分的自覺與反省,這也就成為我們由繼承而創造,日新又新的動力與基礎所在。道德是自覺,而理想主義就表現為動力與目標,知行一也。知行無他,即是我之知、我之行,也就是人的主體性與主體自覺之問題。主體並非憑空而至,它乃是在歷史文化與生活世界中,逐步成長的存在。它具有歷程性、開放性與超越性,它是在我們的道德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價值內容的創造者與參與者,它具價值義與實踐義。所有的道德工夫修養,皆是依心而發,也就是主體性的自我實現的自覺表現。
孟子讚孔子為聖之時者,今由天地人我合一之學觀之,則當代新儒家除了繼承並發揚傳統文化之價值之外,尤其重視時代的感受與回應。21世紀的人類文明與宗教問題,這是天;人與環境、自然之關係,這是地;人與社會、家庭之關係,這是人;人與自己的心靈、身心之關係,這是我。我想,面對21世紀當代新儒家並未缺席,反而更積極地參與世界的改造與進化。以中華文化、孔孟思想、宋明理學、當代新儒家為前理解,以獨特的思想提供給人類社會,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也是我們的價值與喜悅。
《當代新儒學叢書》得以出版,要感謝學生書局陳仕華教授的倡議,郭齊勇教授的支持,學生書局編輯部團隊的努力,以及所有學者的共襄盛舉。叢書的出版一方面是總結成果之豐碩,更重要的是它將成為我們了解儒學之前理解,從而將迎來更令人讚歎的學術文化迴響,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且讓我們以豪傑之士自許,雖無文王,而儒學猶興。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是從中國文化自身的大傳統中生長出來的、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的挑戰應運而生的、20世紀中國最具有根源性的思想文化的流派,是在現代中國反思與批判片面的現代性(包括全盤西化或俄化)的思想流派,也是在現代中國積極吸納西學、與西學對話,又重建傳統並與傳統對話的最有建設性與前瞻性的思想流派。這一思潮是非官方、非主流的,其代表人物都是在野的公共知識分子,故深具批判性與反思性,又是專家、學者兼教師,在哲學、史學與教育界等領域有著卓爾不群的建樹。這一思潮發揚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既有終極性的信念信仰,又不與自然或科學相對立,堅持社會文化理想與具體理性,揚棄工具理性,開啟了21世紀中國重釋、重建傳統與批判現代性弊症的文化走向,又延續至今,在中國思想文化界繼續發揮著積極健康的作用。在西化思潮席捲全球、包舉宇內的時代,國人把儒學棄之如蔽屣,洋人視儒學為博物館、圖書館,當此情勢下,有現當代新儒家興焉。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正視儒學為活的生命,真正能繼承、解讀、弘揚儒學的真精神,創造性地轉化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資源在內的傳統文化,把中華文明的精華貢獻給全人類,積極參與世界與中國現代文明的建構,其功甚偉!所以,這一學派雖然很小,影響力有限,在臺灣也是寂寞的,但因思想深刻,不隨波逐流,值得人們珍視。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形成於1915-1927年發生的東西文化問題論戰與1923至1924年發生的「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期間。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馬一浮等。以上也可以視為本思潮發展的第一階段。以後的三個階段,時空轉移,頗有意思。第二階段發生在抗戰時期與勝利之後的中國大陸,第三階段發生在1950至1970年代的臺灣與香港地區,第四階段發生在1970至1990年代的海外(主要是美國),改革開放後又由一些華人學者帶回中國大陸。第一階段可以簡稱為五四以後的新儒學(家),第二階段可以簡稱為抗戰時期的新儒學(家),第三階段可以簡稱為港臺新儒學(家),第四階段可以簡稱為海外新儒學(家),改革開放後返輸中國大陸。其代表人物包括三代四群十六人:第一代第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勱;第一代第二群: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第四群:余英時、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蔡仁厚。此外,現代新儒家陣營中,還應包括如下人物:陳榮捷、陳大齊、謝幼偉、張其昀、胡秋原等。
隨著對現當代新儒學思潮與人物研究的開展,兩岸三地湧現出一批專家學者及其研究成果。
2015年,友人、學者高柏園教授與我商量在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當代新儒學叢書事,他提出了本叢書的構想、計畫及兩岸三地的作者人選。祈望本叢書的出版,能更進一步闡明現當代新儒家學說,以利儒家思想之傳播,為民族復興盡綿薄之力。
本叢書名為:當代新儒學叢書。叢書主編是高柏園教授與在下。擬收輯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學者共30位。每本字數:25-30萬字。叢書各冊為論文集形式,各篇論文多寡長短不限,也不論其是否曾經發表出版。每冊書後附作者簡介,與該作者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本叢書各冊擬於2020年及以後陸續出版,衷心感謝各位作者及學生書局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懇望得到學術界、讀書界的朋友們的指教!
是為序。
子曰:必也正名乎!今逢《當代新儒學叢書》開始陸續出版之際,正可對「當代新儒學」一名之意義做一說明,並指出其中可能的發展與價值之所在。
儒學可大分為三期,其一為孔孟荀為主軸的先秦儒學,其核心關懷是周文疲弊的問題。其二為宋明新儒學,牟宗三先生認為其新有二義,其一是宋明理學之伊川朱子學,此為歧出轉向之新,其二是伊川朱子學之外者,其乃調適上遂之新。宋明儒學的核心關懷是回應佛老在文化與學術上之挑戰,並積極建構儒學自身的學問系統。今日所言之當代新儒學乃是屬於中國哲學史上第三期儒學,其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其核心關懷乃是中國及其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與挑戰之時,如何一方面靈根自植,真實護持中國文化之價值,另一方面遍地開花,對文化、民主、科學等問題,予以全面性、整體性的批判、回應與建構。其實,這樣的關懷並非當代新儒家的專利,也是當代中國人的共同關懷,而當代新儒家之為當代新儒家,乃是對此問題有其特殊的角度與立場,此即是當代新儒學的特質所在,也可以說是當代新儒學的理論性與系統性所在。
儒釋道三教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而三教之為三教在其有各自的教相,也就有其特殊性與系統性,缺少系統性就無法成為一套特殊的立場與教相。當代新儒家的教相或系統性有三個重點:其一是道德的理想主義,理想主義可以有不同型態,而當代新儒家乃是以道德為首出的理想主義。道德的理想主義不但不排除任何客觀知識,反而是要吸收、消化客觀知識,以幫助其道德理想之實現,因此當然不是反智論。同時,道與德乃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存在,因此也沒有人有絕對的優位性去宰制他人,反而是尊重每個人對道德的體會與價值的實現,當代新儒家在此排除了良知的傲慢與文化的自大,而是重視對話、溝通與和諧。以道德的理想主義為基礎,當代新儒家特別強調生命實踐之學的重要與必要。道德的理想主義不只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實踐的方向與內容,而此方向與內容也就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現,也就是一種生命的學問,一種生命實踐之學。如佛經所謂「說食不飽」,生命之學不只是知道聖賢之道,而更要成為聖賢,具體真實地善化、實現、圓滿我們的生命。因為生命之學的推動,道德的理想主義才在具體的實踐中彰顯天道性命之永恆與普遍。更進一步,則無論是道德的理想主義或是生命實踐之學,都是在仁心無限的基礎上展開。仁者親親仁民愛物,其心一方面自覺、自在、自由,一方面則以一切存在為其所關懷、參與、與轉化的對象與內容,此即所謂自由無限心。此自由無限心之圓滿境界,即是天人物我合一之學,此義分四層,天是指超越界,說明儒家並非只是侷限在人間世,而保有一定的超越性。此超越性也呈現為一種無限性與絕對性,滿足儒家的宗教性。地則說明人與存在之關係,所謂「萬物皆備於我」、「大人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接著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本一與合一。本一就存在說,合一就價值說,其本一也。如果只是偏指自然環境,則人便是特指人文社會的存在,也就是文化的內容。孔子盛讚周文之郁郁乎文哉,其實也正是強調人文化成的價值與重要。人固然是活在自然環境之中,然而人也同時活在人文世界、意義世界之中,人是以其傳統文化為其前理解,進而與世界進行溝通與互動。而當代新儒家之重視道德,其實也就是重視文化,重視我們生命不可或缺也無可逃的前理解。這樣的態度並不是一種封閉的命定主義,而是指出歷史文化的必然影響,當我們如是說時,其實也說明我們對歷史文化已有充分的自覺與反省,這也就成為我們由繼承而創造,日新又新的動力與基礎所在。道德是自覺,而理想主義就表現為動力與目標,知行一也。知行無他,即是我之知、我之行,也就是人的主體性與主體自覺之問題。主體並非憑空而至,它乃是在歷史文化與生活世界中,逐步成長的存在。它具有歷程性、開放性與超越性,它是在我們的道德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價值內容的創造者與參與者,它具價值義與實踐義。所有的道德工夫修養,皆是依心而發,也就是主體性的自我實現的自覺表現。
孟子讚孔子為聖之時者,今由天地人我合一之學觀之,則當代新儒家除了繼承並發揚傳統文化之價值之外,尤其重視時代的感受與回應。21世紀的人類文明與宗教問題,這是天;人與環境、自然之關係,這是地;人與社會、家庭之關係,這是人;人與自己的心靈、身心之關係,這是我。我想,面對21世紀當代新儒家並未缺席,反而更積極地參與世界的改造與進化。以中華文化、孔孟思想、宋明理學、當代新儒家為前理解,以獨特的思想提供給人類社會,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也是我們的價值與喜悅。
《當代新儒學叢書》得以出版,要感謝學生書局陳仕華教授的倡議,郭齊勇教授的支持,學生書局編輯部團隊的努力,以及所有學者的共襄盛舉。叢書的出版一方面是總結成果之豐碩,更重要的是它將成為我們了解儒學之前理解,從而將迎來更令人讚歎的學術文化迴響,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且讓我們以豪傑之士自許,雖無文王,而儒學猶興。
高柏園
序於淡江大學中文系
2019年8月1日
序於淡江大學中文系
2019年8月1日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是從中國文化自身的大傳統中生長出來的、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的挑戰應運而生的、20世紀中國最具有根源性的思想文化的流派,是在現代中國反思與批判片面的現代性(包括全盤西化或俄化)的思想流派,也是在現代中國積極吸納西學、與西學對話,又重建傳統並與傳統對話的最有建設性與前瞻性的思想流派。這一思潮是非官方、非主流的,其代表人物都是在野的公共知識分子,故深具批判性與反思性,又是專家、學者兼教師,在哲學、史學與教育界等領域有著卓爾不群的建樹。這一思潮發揚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既有終極性的信念信仰,又不與自然或科學相對立,堅持社會文化理想與具體理性,揚棄工具理性,開啟了21世紀中國重釋、重建傳統與批判現代性弊症的文化走向,又延續至今,在中國思想文化界繼續發揮著積極健康的作用。在西化思潮席捲全球、包舉宇內的時代,國人把儒學棄之如蔽屣,洋人視儒學為博物館、圖書館,當此情勢下,有現當代新儒家興焉。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正視儒學為活的生命,真正能繼承、解讀、弘揚儒學的真精神,創造性地轉化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資源在內的傳統文化,把中華文明的精華貢獻給全人類,積極參與世界與中國現代文明的建構,其功甚偉!所以,這一學派雖然很小,影響力有限,在臺灣也是寂寞的,但因思想深刻,不隨波逐流,值得人們珍視。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形成於1915-1927年發生的東西文化問題論戰與1923至1924年發生的「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期間。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馬一浮等。以上也可以視為本思潮發展的第一階段。以後的三個階段,時空轉移,頗有意思。第二階段發生在抗戰時期與勝利之後的中國大陸,第三階段發生在1950至1970年代的臺灣與香港地區,第四階段發生在1970至1990年代的海外(主要是美國),改革開放後又由一些華人學者帶回中國大陸。第一階段可以簡稱為五四以後的新儒學(家),第二階段可以簡稱為抗戰時期的新儒學(家),第三階段可以簡稱為港臺新儒學(家),第四階段可以簡稱為海外新儒學(家),改革開放後返輸中國大陸。其代表人物包括三代四群十六人:第一代第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勱;第一代第二群: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第四群:余英時、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蔡仁厚。此外,現代新儒家陣營中,還應包括如下人物:陳榮捷、陳大齊、謝幼偉、張其昀、胡秋原等。
隨著對現當代新儒學思潮與人物研究的開展,兩岸三地湧現出一批專家學者及其研究成果。
2015年,友人、學者高柏園教授與我商量在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當代新儒學叢書事,他提出了本叢書的構想、計畫及兩岸三地的作者人選。祈望本叢書的出版,能更進一步闡明現當代新儒家學說,以利儒家思想之傳播,為民族復興盡綿薄之力。
本叢書名為:當代新儒學叢書。叢書主編是高柏園教授與在下。擬收輯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學者共30位。每本字數:25-30萬字。叢書各冊為論文集形式,各篇論文多寡長短不限,也不論其是否曾經發表出版。每冊書後附作者簡介,與該作者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本叢書各冊擬於2020年及以後陸續出版,衷心感謝各位作者及學生書局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懇望得到學術界、讀書界的朋友們的指教!
是為序。
郭齊勇
2019年夏天於山東嘉祥
2019年夏天於山東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