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新儒學論文精選集

林安梧新儒學論文精選集
定價:800
NT $ 720
  • 作者:林安梧
  •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
  • 出版日期:2021-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51876X
  • ISBN13:9789571518763
  • 裝訂:平裝 / 17 x 23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儒學可大分為三期:其一為孔孟荀為主軸的先秦儒學;其二為宋明新儒學;其三即為今日所言之「當代新儒學」。其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以至當今之劉述先、蔡仁厚諸先生。

  當代新儒家的教相或系統性有三個重點:其一是道德的理想主義;其二為特別強調生命實踐之學的重要與必要;再者則無論是道德的理想主義或是生命實踐之學,都是在仁心無限的基礎上展開。而其核心關懷乃是中國及其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與挑戰之時,如何一方面靈根自植,真實護持中國文化之價值,另一方面遍地開花,對文化、民主、科學等問題,予以全面性、整體性的批判、回應與建構。

  隨著對現當代新儒學思潮與人物研究的開展,兩岸三地湧現出一批專家學者及其研究成果。本叢書收輯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學者共三十位。選取其中最精闢之作,以論文集形式出版。每冊書後附作者簡介,與該作者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安梧


  臺灣臺中人。哲學家、宗教學家。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1991)。先後擔任: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元亨書院院長、臺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山東尼山聖源書院副院長、同濟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院長、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傑出海外訪問學者及儒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山東大學易學及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會員,傅爾布萊特訪美學人(Fulbrighter),《鵝湖》社長及主編,《思與言:人文社會科學雜誌》主編。又與其指導博士及諸弟子創辦【元亨書院】,發行《元亨學刊》。2006 年獲得《法鼓講座》學人「金質獎章」。2020 年被選為中華民國本土社會科學學會會士。

  主要著作有:《現代儒學論衡》,《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灣、中國:邁向世界史》,《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惟》、《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教育哲學講論》、《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困結》、《兩岸哲學對話﹕廿一世紀的中國哲學》、《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生命智慧》、《儒學革命》、《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金剛般若與生命療癒》、《老子道德經新譯暨心靈藥方》、《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重建儒學》、《林安梧訪談錄:後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儒道佛三家思想與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論語聖經譯解:慧命與心法》等,總共三十餘部,專業學術論文三百餘篇,關注儒釋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林安梧對乃師 牟宗三先生「兩層存有論」提出反思,另行提出「存有三態論」,認為「儒道同源而互補」,主張融通儒道佛三教,面對廿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展開對話與交談。方法論上,以船山學、十力學為基礎,結合現代西方現象學、詮釋學,提出「道、意、象、構、言」五層詮釋的中國詮釋方法論。他關注儒學的現代適應性問題,倡議公民儒學,主張經典不離生活,深研哲學治療學之可能,曾以普通話及閩南語開講《四書》《金剛經》《易經》《道德經》等,推動民間書院講學之風不遺餘力!
 

目錄

當代新儒學叢書序 郭齊勇 I
當代新儒學叢書序 高柏園 III

第壹部 當代新儒學的基本建構
第一章 當代新儒家述評  
第二章 熊十力體用哲學之理解與詮釋──以《新唯識論》〈序言〉〈明宗〉為核心的展開
第三章 熊十力儒學中的「孔子原型」──「革命」的孔子  
第四章 論梁漱溟「文化三期重現說」:限制與洞見──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核心的例示
第五章 馬一浮心性論的義理結構──從「理氣不一不二」到「心統性情」的核心性理解  
第六章 馬一浮經學的本體詮釋學  
第七章 邁向儒家型意義治療之建立──以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篇》為核心的展開
第八章 牟宗三的康德學及中國哲學之前瞻──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
第九章 邁向儒家型社會批判學之建立──以徐復觀先生的思想為核心的基礎性理解  
第十章 《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一書序言

第貳部 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
第十一章 牟宗三之後新儒學的發展──「護教的新儒學」與「批判的新儒學」  
第十二章 後新儒學的思考:對牟宗三「兩層存有論」的批判與「存有三態論」的確立  
第十三章 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向度
第十四章 關於「天理、良知」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的一個反省──以牟宗三先生的新儒學系統為核心的展開  
第十五章 當代新儒家與臺灣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第十六章 「新儒學」與「新儒學之後」──兼論「大陸新儒學」與「臺灣新儒學」
第十七章 《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自序
第十八章 深仁厚澤:敬悼 蔡仁厚先生,虔誠祝禱中華文運
第十九章 「儒道情懷」與「鵝湖精神」──從「王邦雄」與「曾昭旭」時代的《鵝湖月刊》說起

第參部 「後新儒學」與廿一世紀的人類文明
第二十章 從「五四後」到「後五四」:兼論廿一世紀文明的可能向度──以「存有三態論」為核心的思考  
第二十一章 後新儒家哲學之擬構: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論」──「道」的彰顯、遮蔽、錯置與治療之可能
第二十二章 後新儒學的基本建構:道統系譜、心性結構、存有三態論、本體詮釋學  
第二十三章 後新儒家的公民儒學:「外王─內聖」──「心性修養論」與「社會存有論」的辯證
第二十四章 本體、話語與方法:關於中國哲學研究的反思
第二十五章 新儒學之後:「存有三態論」與廿一世紀多元文化的可能向度  
第二十六章 辨正與批判:本土社會科學自我批判的精神史意義──陳復《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代序
第二十七章 後新儒學與現代性問題──林安梧教授訪談錄  

附 錄
一、林安梧簡介  
二、林安梧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後 跋  

 
 

後 跋

  本書結集了作者從一九八零年代起跨過世紀到二零二一年,所寫皆有關於對當代新儒學所作的反思、批判,並冀求轉化、創造之可能。全書可分為三個區塊,共二十七章組成,第壹部:當代新儒學的基本建構(十章)、第貳部: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九章)、第參部:「後新儒學」與廿一世紀的人類文明(八章)。

  第壹部:當代新儒學的基本建構,旨在回顧當代新儒學諸位大家哲學的基本構成,選了十篇文章,兩篇綜論,八篇分論。首篇〈當代新儒家述評〉作於一九八二年,第十篇〈《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一書序言〉成稿於二零一二年,跨度達三十年。論及的人物有:新儒家第一代的「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第二代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總共六位先生。

  第貳部: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第十一章到十九章,共有九章,主要在反思當代新儒學的諸多類型,並對比兩岸,反思過去、現在,進一步尋求轉化創造之可能。我深切反思了業師牟宗三先生的「兩層存有論」,進而回溯熊十力的「體用哲學」,並調適而上遂於王船山的「乾坤並建」;參研西方當前現象學、哲學詮釋學的思想,越出了康德式的詮釋,因之而另外建構了「存有三態論」以及中國人文詮釋學(道、意、象、構、言)。第十八、十九兩章,我傳述了在鵝湖學圈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三位先生:蔡仁厚、王邦雄、曾昭旭,從存在的場域中,生命的教養是無所不在的,天地人倫,師友教養,此中恩義,何可言者!感之於心,力之於行,生生不息,日新又新也。

  第參部:「後新儒學」與廿一世紀的人類文明,收了八篇文稿,大抵站在「後五四」作了總的反思;再者,對於後新儒學的基本建構作了較為深入的詮釋,指出現代性造成的遮蔽與異化,提出了儒道佛三教哲學治療的可能。再者,對當代新儒學原先「本內聖以開出外王」的格局,作一翻轉,指出「由外王調節內聖」的轉化。凡此種種,皆不離生活世界、緊扣經典詮釋,並商量舊學、涵養新知,此中艱苦,自有甘甜者在。學如掘井,掘之既深,自有源泉滾滾者在,自有生機洋溢者在,悠游涵泳,悅樂如之。師友講習,綿綿若存,薪火相傳,不可已也。是為跋!

林安梧 
辛丑2021年仲秋陽曆九月十五日
於臺北元亨書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