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政治正義及倫理哲學重鎮羅爾斯(John Rawls, 1971)主張,社會正義是要在「平等」權基礎上,讓最弱小階級也能受益。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不是展現在高樓大廈與高科技發展,而是端視其如何對待其最弱勢的族群。
本書希望以「多元文化主義新聞學」提醒傳播工作者和社會優勢者,在臺灣當前多元族群的社會中,如何重視弱勢者的傳播權和社會正義,進而促進主流社會理解族群差異,肯認族群文化。具體的做法,就是必須培養進步的人權意識,提升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少/弱勢族群則需藉由「民主參與媒體」的模式普及,培力個人及族群主體性,成為《行動者歸來》一書作者杜蘭(A.
Touraine,2002)所期許的「歷史主體」,轉變整個時代的文化取向(cultural orientation)。
事實上,無論是「行動主體」或「歷史主體」的實踐,許多原住民族朋友們已在政治、社會、文化、藝術、和媒體(包括公民記者)等各個領域持續深耕,見證改變!讓我們持續努力!
◎本書首先從多元文化理論的學術脈絡,爬梳批判理論和自由主義相關的論述,討論「差異政治」和「肯認政治」等概念,提出「批判觀點」的多元文化主義。接著從人權、傳播權的概念,分析族群傳播權的內涵和價值。
然後,根據以上理論脈絡來回顧加拿大、澳洲及美國三國的歷史經驗,了解弱勢族群長期遭受歧視的傷痛歷程和堅持不懈的抗爭奮鬥;並分析這些國家如何逐漸發展出多元文化觀點的權益內涵和法規制度,採用何種傳播政策和實踐模式,以及對我國的啟示為何。後兩章聚焦我國原住民族群和臺灣多元文化的發展歷程,從族群傳播權觀點來檢視目前的進展及其不足;接著討論何種傳播模式才符合多元文化主義和族群傳播權的理念,以及多元文化新聞學應有的內涵為何。本書希望提供大學部多元文化和新聞傳播相關課程參考,同時,研究所同學亦可藉由本書了解當前多元文化傳播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趨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錦華
1955年生於台南
現職: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主要學經歷:
台大外文系學士
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
美國愛荷華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
臺大新聞研究所所長
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
中華傳播學刊(TSSCI期刊)主編
衛星電視公會自律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中華傳播學會理事長
中央通訊社董事
原住民族文化基金會董事
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委員
主要著(譯)作: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台北:正中。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張錦華/柯永輝(1995)。《媒體的女人》。台北:碩人。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
張錦華/黃浩榮(2001)。《媒體監督DIY》。台北:法蘭克福國際工作室。
張錦華/劉容玫(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張錦華(主編)(2008)。《認識廣電多元文化》。台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張錦華(計劃主持)(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
台北:時報出版社。
張錦華(2010)。《傳播批判理論—從解構到主體(增修版)》。台北:黎明。
其他學術論文和時論多篇。
張錦華
1955年生於台南
現職: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主要學經歷:
台大外文系學士
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
美國愛荷華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
臺大新聞研究所所長
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
中華傳播學刊(TSSCI期刊)主編
衛星電視公會自律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中華傳播學會理事長
中央通訊社董事
原住民族文化基金會董事
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委員
主要著(譯)作: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台北:正中。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張錦華/柯永輝(1995)。《媒體的女人》。台北:碩人。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
張錦華/黃浩榮(2001)。《媒體監督DIY》。台北:法蘭克福國際工作室。
張錦華/劉容玫(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張錦華(主編)(2008)。《認識廣電多元文化》。台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張錦華(計劃主持)(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
台北:時報出版社。
張錦華(2010)。《傳播批判理論—從解構到主體(增修版)》。台北:黎明。
其他學術論文和時論多篇。
目錄
第一章 多元文化主義緒論
第一節 多元文化相關名辭定義
第二節 多元文化主義五類型
第三節 小結
第二章 多元文化主義與批判理論脈絡
第一節 批判理論脈絡
第二節 弱勢族群及五種壓迫
第三節 小結:結構壓迫與社會受苦
第三章 自由主義、肯認政治與相關爭議
第一節 自由主義和多元主義
第二節 肯認政治
第三節 社群主義和共和主義
第四節 自由主義的爭議
第五節 差異政治與政策設計
第六節 女性主義是否與多元文化主義衝突?
第七節 多元文化主義的疑義
第八節 小結
第四章 人權、傳播權與族群傳播權
第一節 國際人權理念及規範
第二節 傳播權概念的發展
第三節 原住民族群傳播權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多元文化與國際脈絡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加拿大
第三節 澳洲
第四節 美國
第五節 小結:國際脈絡的多元文化發展經驗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我國多元文化發展脈絡:原住民族觀點
第一節 臺灣多元族群歷史簡介﹣原住民觀點
第二節 原住民族權益相關法規及組織現況
第三節 目前主要的原權運動
第七章 我國原住民族傳播權的進展檢視
第一節 多元文化之傳播政策和相關法規
第二節 原住民族傳播權實踐檢視
第三節 原住民族傳播權案例研究
第四節 小結
第八章 多元文化主義新聞學
第一節 當前新聞報導原住民族之缺點及分析
第二節 原住民族電視節目檢視
第三節 從傳統新聞學到民主參與媒體模式
第四節 多元文化主義新聞學
第五節 小結
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 多元文化相關名辭定義
第二節 多元文化主義五類型
第三節 小結
第二章 多元文化主義與批判理論脈絡
第一節 批判理論脈絡
第二節 弱勢族群及五種壓迫
第三節 小結:結構壓迫與社會受苦
第三章 自由主義、肯認政治與相關爭議
第一節 自由主義和多元主義
第二節 肯認政治
第三節 社群主義和共和主義
第四節 自由主義的爭議
第五節 差異政治與政策設計
第六節 女性主義是否與多元文化主義衝突?
第七節 多元文化主義的疑義
第八節 小結
第四章 人權、傳播權與族群傳播權
第一節 國際人權理念及規範
第二節 傳播權概念的發展
第三節 原住民族群傳播權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多元文化與國際脈絡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加拿大
第三節 澳洲
第四節 美國
第五節 小結:國際脈絡的多元文化發展經驗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我國多元文化發展脈絡:原住民族觀點
第一節 臺灣多元族群歷史簡介﹣原住民觀點
第二節 原住民族權益相關法規及組織現況
第三節 目前主要的原權運動
第七章 我國原住民族傳播權的進展檢視
第一節 多元文化之傳播政策和相關法規
第二節 原住民族傳播權實踐檢視
第三節 原住民族傳播權案例研究
第四節 小結
第八章 多元文化主義新聞學
第一節 當前新聞報導原住民族之缺點及分析
第二節 原住民族電視節目檢視
第三節 從傳統新聞學到民主參與媒體模式
第四節 多元文化主義新聞學
第五節 小結
第九章 結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84
-
新書79折$285
-
新書85折$306
-
新書9折$324
-
新書9折$324
-
新書$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