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 序
路徑依賴
李容馬
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指的是一旦對固定管道開始依賴,即便知道途徑實際上不符合效率,也不會輕易擺脫,我們說是「慣例」、「習慣」或「傳統」等。恪守既有慣例傳統的人,向來排除普世價值的判斷,只照舊、依循這些原則。然而,苦守既有的途徑,世界絕對無法被改變,只能像現在這樣,原地踏步。
韓國和台灣的現代史有許多共同點,都是冷戰下誕生的分裂國家,長期歷經分裂勢力間(南北韓與兩岸)的戰爭對立,還有因戰爭使得獨裁體制得以維繫。這段期間,諸如反共與追求經濟成長等絕對理念,支配了韓國和台灣;表面上標榜民主,卻把所有否定民主的行為,以「反共」名義合理化;表面上喊著尊重人權,卻以經濟成長之美名合理化所有侵害人權的行為。從此,否定民主、侵害人權等有違法律的陋習傳統,在韓國和台灣根深柢固,發展成新的路徑依賴;舉凡指出路徑不對、又有意從既存體制中掙脫出來的人,都受到國家透過中央組織無情打壓。合理的討論消失了,脫離理性智識的暗黑時代就此展開。
幸好眼前有了變化,以新世代為中心,這些人開始對既有的非法陋習提出質疑。只是,既有的慣例、習慣和傳統是不會輕易消失的,因為歷經兩個以上的世代,這些慣例早在我們生活中扎根。尤其對長期以來「成功」帶領國家的社會菁英而言,與其承受選擇脫離既存軌道的風險,他們寧願保住原樣,也就是所謂的維繫「安定」,所以面對社會底層出現變化浪潮,他們一概發揮本能地抵抗。而抵抗成功,世界就絕對不會改變,只能維持現狀。
二十年來的記者生涯,讓我有機會親眼目睹韓國的這些現實,以及苦守著以財閥來帶動成長的經濟官僚、比美國人更親美的外交官僚、擔任政權走狗,汲汲營營保住自己飯碗的檢方、受冷戰理念束縛,支撐著既得體系的政治勢力,他們親如手足,當中站在頂端的,就是那些大部分靠世襲積累財富與權力的財閥。
面對在國家體制中獲得成功,又得到社會肯定的菁英,要如何克服他們的抵抗,進而讓世界改變呢?本書就是尋找這個答案的過程記錄,結論則不得不取決於大眾集體所凝結的智慧。能做到的方法,就是強化直接民主的要素,讓大眾得以在當今由少數菁英掌握的政治空間裡,直接發聲。在號稱「代議民主」,實際上卻是菁英為首的社會中,要突破他們的抵抗、反映大眾心聲,並不容易,甚至也有人在反對菁英體制的同時,對大眾直接參與這檔事,還是心生抗拒,何況每個人心中,也存在各種阻礙改革前進的途徑依賴,我們得加以克服,世界才能真正改變。因此,我認為至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偉大資產,就是確立走上徹底體現與實踐民主的路。這條路雖然遙遠,卻絕不能放棄。
推薦序1.
媒體工作者的堅持
崔承浩(紀錄片《共犯們》導演、韓國MBC電視台社長)
韓國媒體自由所扎的根還不深。遭受日本殖民支配達三十六年後,南北韓又發生三年戰爭。戰後,韓國社會又為獨裁政府所掌控,媒體自由極度萎縮。一九八七年,獨裁政府在民眾示威浪潮中被趕下台,此後,媒體自由才開始逐漸向下扎根,到二〇〇七年為止,約二十年間,韓國媒體自由在許多層面上伸展開來。
但在二〇〇八年,具威權主義色彩的李明博政府上任後,媒體自由又開始遭到損害。特別是對政府予以批判報導的MBC電視台,遭遇當權者更多箝制。在這過程中,包括我和李容馬記者在內,共六名電視工作者被解雇,還有數百人遭懲處。
儘管如此,在這樣的箝制中,媒體人並未退縮,堅持抗爭到最後。本書的作者李容馬記者,在被解雇後,奮力抗爭,結果弄得自己得了惡性間皮細胞瘤(腹膜癌)。這本書,就是李容馬抱著病,把自己對兒子們想講的話,寫成文字而生。
李容馬記者想講的話,已呈現在此書標題上,他的信念是,不管碰到任何逆境,「都要抱著『世界能被改變』的信念挺身奮鬥,才能改變世界」,也由於這個信念,我們最後才能抗爭勝利。
我想分享一個書中未出現的場景: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七日,新的MBC社長上任,並宣布六名媒體人予以復職,那位新任社長,就是和李容馬記者一起被解雇、一起抗爭,然後現在正在寫著此書推薦序的我本人。我們的勝利,是二〇一六年冬天開始、由市民發動燭光革命所催生的結果。為新聞自由而戰的媒體工作者一同喚起燭光革命,才能取得勝利。
我知道台灣和韓國一樣,擁有很相似的歷史經驗,希望此書能成為台灣的國民與媒體工作者參考的範例。本書作者李容馬記者,至今仍在與病魔對抗,所幸現在正一點一點地恢復中。中華圈讀者們的聲援,將會帶給李容馬記者更大的力量。
感謝大家!
推薦2.
至少,打一場理念的游擊戰!
陳雅琳(電視主播、電視台總編輯、資深電視製作人暨主播)
貼近真相的記者工作
記者這一行,對我來說,是個相當迷人的工作,因為可以站在新聞現場,直接與事件的人事物接觸,不但可以擁有第一手的觀察,甚至,會遇到許多關鍵重要人物與形形色色的人馬,還會有行萬里路、繞著地球跑的寶貴經驗,人生因此變得精彩萬分,信手拈來全是獨一無二的美麗回憶;不過,最重要的,是這個工作讓我們可以比較看見真相,起碼,可以跟事實貼近一點!
這也是為什麼我放棄十八%超優福利的穩定終身教職,一股腦兒投入新聞行業的原因。當年因為家貧,在單親媽媽的請託下去念師專,求學過程被學校選拔為國民黨高幹,屢屢代表學校到處演講與選舉,但,也因為多方接觸,讓我驚覺自己正是台灣洗腦年代下的所謂校園菁英產物,這讓我很不能接受,因為那是一種長期被欺騙的感覺;
尤其,當我知道,原來老師教的、電視講的、報紙寫的,很多都不是真的,這更讓我抓狂,內心開始萌芽,如果自己經濟獨立了、教書期滿不用賠公費了,我要轉職當記者,因為,我要站在新聞現場去貼近真相!
接下來,我從報社的一個環保衛生小記者幹起、到躬逢其盛創立台灣第一家電視新聞台、到歷經各任總統的獨家政治權威、到創作各種深度報導的電視節目,記者工作讓我的人生打開好幾扇窗,但最驚心動魄的,恐怕還是跟著台灣民主發展歷程前進所遇到的很多「原來如此」與「不能說的秘密」⋯⋯
批判為了監督權力者
在閱讀《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韓國MBC記者提供的鏡子》,內心澎湃不已,總是心有戚戚焉地,想與作者李容馬隔空擊掌,因為他大膽點出了很多積弊,尤其是財閥、媒體、官僚三位一體的舊制度!像是,三星這個富可敵國的韓國大企業,就被他形容成「三星共和國」,裡頭細細闡述了三星如何把黑手伸進國家的檢察系統、如何控制影響媒體,導致再怎麼非法都沒事、是無人能撼動的至尊!檢察體系如何技術性的巧妙避開處理三星案,三星如何透過長期的收買籠絡關鍵權力者的心,在他筆下,都無所遁形!
甚至,他不惜把媒體自家的醜陋面揭發出來,像是他寫了批判檢察廳的報導交上去,結果三星公關人員打電話質問他為什麼要批判檢察廳,讓他不禁噗嗤笑了出來,因為,他批判的是檢察廳,當事人都沉默以對了,反而是三星打電話來抗議,重點是,這個報導根本還沒發表出來⋯⋯喔喔!媒體自己內神通外鬼,李容馬在書中非常巧妙的把財閥、媒體與官僚的勾結赤裸裸地呈現開來,但我想,以他這樣的批判性格,在保守勢力當道的組織環境中,必然會遇到某些時候的阻礙與冷凍,果不其然,他說,自己的報導,永遠在電視台漏播新聞中排第一!
媒體運作裡,很多看不到的現實面,儘管作者也不會把它在電視台鏡頭前呈現出來,但透過這本書,他真的力道強大的針砭開來,像是在「飯店採訪戰爭」這件荒謬的事,他好不容易爭取到前往阿富汗戰地採訪的機會,卻沒想到,只能待在巴基斯坦,在距離戰地數百公里外的鄰國,抄著外電,讓自己像在戰爭現場一樣地播報戰爭消息,而且,經常就是待在飯店,這跟你待在南韓用外電報導有什麼不一樣?作者認為,作秀成分居多,不過就是裝出比較有真實感的戰爭!
記者保持批判的精神總是比較好的,因為會一再記得監督權力者這件事,也讓自己的理路更清晰,但實際工作起來,其實也不用因為上述案例就覺得悲觀而有任何想放棄的念頭,因為記者每天都在產生新的報導,昨日的挫折就讓它隨風而逝,只要自己夠努力優秀,依然會有很多令人驚艷的產製與報導。所以,作者最後還是努力進入阿富汗了啊,有別於外電,用自己的視角採訪出第一手的報導。
令人佩服的嗆辣
這就是我經常在演講時說的,「我總是在艱困的現實環境中,依然設法打一場理念的游擊戰,因為我還站在崗位上」。
曾經,我被要求大幅限縮報導達賴喇嘛的篇幅,當時我正在印度達蘭薩拉藏人流亡地衝鋒陷陣地採訪,後方卻傳來大卸兵甲的指令,這種前線不能打仗的挫折帶給我心靈巨大的衝擊;尤其,那一趟的專訪尊者,他最後起身要離去時又突然回頭,說了一句「我只希望真相能夠被報導出去」,頓時之間,我悲傷上了心頭,因為,報導本來就應該講真相啊,為什麼對這位全球愛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來說,把事實傳遞出去卻是一種奢求呢?他長期被中共政權打壓,即使自己早已宣布不追求西藏獨立,卻依然遭遇各種扭曲與抹黑⋯⋯我好難過,那一夜,在喜馬拉雅山腰下的藏人流亡地,一輪圓月高高掛在亮澈的星空中,我心卻悲憤不已,喝著啤酒、望著明月,我深深長嘆並思考新聞工作的意義。沮喪之際,一位新聞前輩跟我說,「沒關係,只要我們還在新聞工作這個位子上,無論何時何地,就帶著理念繼續打一場為正義報導的游擊戰,它,總是會發揮力量的!」
這宛如敲響一記醒鐘般地,又讓我新聞魂上身!對,只要我們不放棄,理念者的報導總有聚沙成塔的力量,更何況我們還有接近事件與當事人的權力,媒體不發揮,小老百姓更何堪呢?
我也曾經在揭發爐渣屋時,被各種排山倒海而來的人情壓力與恐嚇威脅所糾纏,甚至參加新聞獎時被惡意弄掉(評審看不過跑來跟我透露的),但對我來說,這些打擊都不重要,也都要挺住,因為我們謹記初衷,報導的目的就是希望讓社會正視廢爐渣已經進入建築骨材影響居住安全的問題,不希望小老百姓花了一輩子辛苦錢買房,卻買到有問題的房子。結果,這個報導最後真的促發政府行動了,不但啟動調查,還改變政策,這些,都是我們還在崗位上拚命打遊擊戰的成果。
也曾經,我正要報導炸山挖礦政策過時、讓台灣山林資產不斷殞落的主題,但,還沒出發,就有財團請重量級人士來關切,我還因此被請去溝通⋯⋯不過,對我來說,只要動機正當,沒有什麼不能溝通的,更何況我從不是衝著財團來,我只是希望問題沉疴能解決、過時的法令能修改,絕大多數是基於監督政府而報導的,因此,最後總是能在沒有阻礙、甚至得到多方資源挹注的情況下,完成好的報導!
這也許就是我跟作者李容馬個性不同的地方,同樣卑微貧窮出身,同樣對記者工作充滿崇高的理想,但我從不衝突,認為改變世界是有迂迴的方法的。所以,像我這樣的個性,就會很佩服作者李容馬了,他在書中陳述迂腐荒謬事件時,完全指名道姓,不管是政府官員或媒體同事,幾乎全都露,甚至,他也直接點名把某個媒體形容成「政權的諂媚者」、「墮落為執政者的喇叭手」⋯⋯(哈!他都已經點名了,我還在用某某的字眼),他,是不是真夠嗆辣的呢?
「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我也欣賞他的勞工意識與照顧弱勢,他認為,「媒體的第一作用,就是監督和批判掌握權力的人,是多數弱者對少數強者的牽制;而媒體應該牽制的少數強者,也不只政府和執政黨,還包括了在野黨和其他媒體,因為他們也是重要的權力機關」。他非常深刻地檢討自己所處媒體環境的角色,認為保守勢力已經長期支配他們的社會,導致形成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法西斯」,這是大家都需要警醒的!所以,閱讀此書,會讓人不斷地回想初衷,也刺激自己更思考這個國家與社會的發展,一本書,也讓我們透過筆者的視野,快速理解韓國政權更迭下,哪些與時俱進了?哪些依然停滯不前、甚至借屍還魂?都有助於讓讀者不再只是粗淺地了解韓國而已,作者確實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也想想台灣!
那麼,最後要講的是,歷經重重磨難後,我們是否還相信世界會改變呢?我們常在年輕時懷抱這種夢想,不管後來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多少夢碎,但拂去淚水後總是又勇往前進,甚至修正路線再往前衝,如此循環不止,當各領域都有這樣的理想者繼續努力,我認為絕對是可以跨越眼前的重重阻礙,最起碼,這個世界還是允許我們打一場正義的游擊戰啊,也如同作者所說「沒有到不了的地方」。所以,我相信,只要秉持信念不放棄,這世界是會改變的!也期待作者能夠早日康復!
推薦3.
記者可以改變世界嗎?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庫長)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李容馬的最後一本著作,因為,腹膜癌末期的他,寫下生命的經歷留給雙胞胎兒子,而此刻,他正在京畿道的家中靜養。
這是一位父親寫給年幼孩子的「傳世家書」, 不過,李容馬寫下的不單是自己的生命歷程,也是韓國的當代媒體史,並且是一部將個人生命鑲嵌在韓國社會的政經發展史。
從小就感受到族群、階級不平等的李容馬,上大學之後,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自然和許多覺醒青年一樣,投入學生運動。除了在街頭上熱血狂奔,被警察逮捕、丟包外,在他心中也累積了越來越多無法以示威解決的疑問。
年輕學子參加學生運動的是重要的,對未來充滿各式各樣理想的青年,需要透過反抗式的親身經歷,了解體制的不義,試著創造未來社會,而不是依循既有權力結構的價值與安排走完一生。特別是,這個權力機制若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更應該要據理挑戰,畢竟,自己的未來自己救、自己的社會自己造。
學生運動雖然懷抱改革社會的神聖使命,但現實並不會事事如願,大部分的社會運動都不會在短期內達成目標,因為,政治的轉變本來就是「慢」的,很難一蹴可及,相反的,若是過於快速轉變,社會、群眾,甚至領導者沒有做好準備,有時反而是種災難。
但即使如此,也應該明白,社會運動要改變的不只是社會,還有行動者自己。
學生或社會運動若要改變體制,就必須走入人群,苦民所苦,自我反思,並且要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甚至解決問題,也因此,除了當個熱血衝組,用身體衝撞,也必須學習以智慧和知識面對社會。這樣的歷程便是閱讀力、分析力、感受力、探究力、組織力、容忍力、合作力、批判力、行動力的重要養成。行動中也會發現,有許多問題並不是透過示威、抗議便能解決,除了行動,還要知識,更長遠、細緻的籌謀,以及思考如何促成政治體制與意識型態的轉變。
這樣的態度與能力並不單是熱血的學運青年所有,也是具有社會改造精神記者不可缺少的熱情與知能。作為一個記者,要有正義感,要有「結構式」的視野,能了解事件深層的歷史脈絡,看到議題背後的文化與制度問題,更要有探究、分析、組織的能力。當然,能否應對來自組織內外的政經壓力,以及面對挫折的耐力與抗壓性,更是好記者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除非你只想做傳說中的「腦殘」記者,安安穩穩、渾渾噩噩地過一生,否則記者生涯中勢必充滿各種理想與現實奮戰的血淚。
李容馬不僅有學運青年的熱血與衝勁,政治學的背景也讓他能宏觀地看待問題。不過,即使如此,李容馬依然跟許多剛出道的記者一樣,從跑社會新聞開始,歷經財經線、政治線、軍事新聞、國際新聞,一步步看清國家權力、財閥資本、跨國集團與媒體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以及政商機制如何聯手透過各樣的威脅利誘操控輿論、脅迫記者。理想與現實的爭戰,成了李容馬記者生涯的日常。
李容馬任職的MBC(韓國文化廣播公司)是韓國的公共媒體,但和台灣公視不同的是,MBC的經費除了來自「放送文化振興會」的支持,也包括廣告收益。在台灣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曾經出口到全球九十一個國家與地區的《大長今》,以及《我們結婚了》、《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
雖然,MBC在韓國極受歡迎,新聞節目也有一定的公信力與批判性。不過,與財團關係甚密的李明博上任後,不但讓韓國大步邁向新自由主義的道路,政府的勢力也逐步進入MBC,控制電視台。接任的朴槿惠也不遑多讓,延續李明博的作風,持續操控新聞自主與自由。MBC具有批判色彩的節目不是被調到冷門時段,就是陸續停播,不利政府的報導當然無法見光,有理想的記者受到各式各樣的打壓。
民主社會,新聞媒體要站在政府的對立面,早就是天經地義,這不但是民主政治的ABC,也是小學生就明白的道理。但現實上,幾乎沒有一個政府會放過媒體,極權政體以暴力方式直接控制,隨著資本社會的發展,則改以廣告或置入性行銷等經濟模式進行操控,無不希望媒體能為其喉舌,打壓異己,宣傳洗腦,繼續維繫政治權力。
如果媒體不能自由地傳播資訊,記者缺乏自主性,就不能提供各樣的觀點,亦無法促成公共討論,也就難以清算社會性積弊,揭露隱藏在背後的結構窠臼,不但無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媒體還失去了監督的能力,民主就會陷入危機,極權主義將會再起。
然而,不論是新聞自由或是新聞自主,從來都不是從天而降,從歷史來看,淨是血淚抗爭的成果。MBC除了會製作受歡迎的大眾節目、具批判性的新聞,也擁有強大的媒體工會。面對來自政府的壓力自然起身抵抗,李容馬也是其中一員,歷經了一百七十天的抗爭,MBC重新改組,代表保守勢力的金張謙社長下台,MBC及記者們方才找到新的可能。
李容馬曾經自問: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清算社會的積弊,重新恢復我們社會的正義呢?該怎麼做,才能擊敗既得利益的勢力,重新建設我們的社會呢?我也想問:一位記者要留下什麼給他的後代呢?金錢?名聲?還是典範?我想,李容馬的親身經歷不但是給孩子們的「傳世家書」,也給了上述問題的最好答案。
推薦4
國家轉型時代下的你,決定活出怎樣的人生?
蔡依橙(醫師、 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閱讀一個國家的政治與歷史,要讀得比較有立體感,可以從兩個方向互相補足。
一個是從宏觀的大角度,看大敘事、大潮流,提供清楚的架構與整體概念。但可惜這種視角看到的世界,裡頭的人民面孔是模糊的。另一個,則是從參與其中的「個人」角度去觀察,廣義來說,小說或韓劇可以協助我們捕捉時代感受,而真實性較高一些的回憶錄,更能清楚看到個人的情緒、價值、認同、行動選擇,理解那些政治詞彙給個人帶來的影響。
本書作者李容馬,一九六九年出生,歷經韓國猛烈的學運時代,之後擔任 MBC
電視台記者,得以近距離觀察政治、商業、檢察、警察、外交等領域的嚴重問題,恨鐵不成鋼,希望韓國更好的心情,讓他不避諱展現自己的政治立場(支持盧武鉉),並積極組織工會,以罷工對抗李明博保守政權對媒體的言論管控。二〇一六年,他忽然發現罹患「腹膜惡性間皮細胞瘤」,我自己是醫療人員,這個名詞的意義,就是「如果是我得到這病的話,會知道來日無多,治療只要不造成痛苦就好,不用過於積極,重要的是,接下來的每一天,都要快點完成自己想做而還沒做的事,避免遺憾」。
本書是四十九歲的李容馬,有感於自己沒留下什麼遺產給身後的家人,想回顧並寫下自己濃烈的人生,讓兩個九歲的雙胞胎兒子,能在長大後理解,他們曾經有過一個怎樣的爸爸。正因為這樣特殊的切入點,作為讀者的我們,能獲得很多思考與啟發,以下我就韓國政治、性別角色、個人選擇等三個方面,與各位分享。
韓國政治
韓國的政治對台灣人來說並不好懂,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政治主軸跟我們並不相同。韓國的「保守勢力」,如李明博、朴槿惠,是傾向維持現狀,並加入美國陣營,以美日安保條約為中心;但「進步勢力」,如金大中、文在寅,卻是以與北韓交流為中心,甚至考慮推動統一,建立「韓國人的韓國」。
南韓和台灣,雖然同為藍偏保守、綠偏進步,台灣的「進步勢力」也想建立「台灣人的台灣」,但仔細一想會發現,統獨立場剛好是相反的。
以作者的「進步勢力」觀點來看,南韓的根本問題,是當年幫著日本人殖民韓國的政治勢力,後來也順理成章地繼續幫美國殖民南韓,尤其政府的外交體系,什麼都以美國利益優先考量,一點都不敢讓老大哥生氣。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建立「韓國人的韓國」,並實現更為公平的世界呢?
而這個「親美幫」主軸所衍生的地域主義、政商複合體、財閥治國,本書都有非常精彩的第一手觀察,並能清楚看到一個國民在大環境下生活的感受。
現在的台灣,正在努力嘗試找到屬於自己的全新世界定位。在這個過程中,去理解南韓曾經歷過的壓抑、苦難,以及成為科技與工業強國所付出的代價,是很重要的。
性別角色
書前的獻詞:「獻給我親愛的妻子金秀英、雙胞胎兒子李玄載和李敬載。」但有趣的是,在書中,妻子與兒子們的存在感並不強。
以妻子來說,全書只提到三次,也就是在「夫妻認識進而結婚」、「他可能因為罷工而被開除」、「罹患只剩一年可活的癌症」時,但在這三處,妻子都是「沒說什麼」的無語角色。讀者不妨試著把自己代入他太太。是真的無語嗎?習慣無語嗎?還是說了也沒用?「沒說什麼」的時候,她是怎樣的心情?
書中只有一次,太太是有說話的,這是在作者因組織罷工而被解雇的五天後,也就是作者完全忘記的結婚十週年紀念日的隔天,太太說了一句:「你知道昨天是什麼日子嗎?」
就這麼一句,很有力道。或許,這顯示的是太太在意的價值,也或許只是丈夫端的有限認知。
補充一提,在國際醫學會上,韓國男人的拚勁是很有名的,他們一整年的週末,都有各式各樣的進修與會議,不只首爾的醫師會積極參加,連遠在釜山、光州的,也很多人每週搭高鐵、飛機北上參與。會議的晚宴之後,飯店的酒吧一定找得到喝酒攤。平日的醫療與研究工作,往往做到半夜,回家真的只是洗澡睡覺而已。甚至經常連洗澡睡覺都在醫院完成。
我曾經私下問一位熟識的韓國醫師,「你這樣拚學術研究,以 《Nature》 為目標的確了不起,但人生這樣砸下去,幾乎都不在家,老婆不會抗議嗎?」他說:「是老婆叫我出來拚,拿高分期刊論文給小孩當身教,不要整天早早回家,因為她不喜歡沒有能力、沒有成績、站不出去的男人。」
那個當下,我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應才適合,就拿起桌上的酒杯,以「祝你的《Nature》文章早日刊出」結束這個話題。
個人選擇
雖然這是為了孩子而寫的回憶錄,但書中沒有特別寫給孩子的話,也就是說,沒有孩子的個性描述,沒有針對他們的個人發展建議,沒有他和孩子的共同回憶,似乎就是個單向的「爸爸到底是誰、經歷過什麼事情」的書寫。希望孩子記得的父親,是一個曾為「更好的韓國」做出努力、無怨無悔的形象。
作為一個南韓人,他選擇活出最精彩的自己。在他熾熱的能量之前,我們很難說些什麼。
事實上,每個人類社會都有其不公不義之處,我們每個人也在其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如果李容馬是你的朋友,你會跟他並肩作戰,還是勸勸他別那麼執著,多顧一點自己和家人,說一些他其實也聽不進去的話?
建議同在台灣的讀者們,可以用當代政治、性別氛圍、個人選擇三個面向來讀這本書,這剛好是同在東亞地緣政治圈裡的我們,都必須思考的三個面向。
序論
南韓的變與不變
本書作者李容馬先生,擁有在社會、經濟與政治領域,近二十多年的採訪經歷,以電視台記者的角色,見證並記錄躍動的南韓。過去MBC發動罷工期間,他擔任工會宣傳局長,組織抗爭,後來在李明博任內,遭到經營層解雇,並反過來成為我的受訪對象。
他以進步派觀點,重新檢視南韓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問題與媒體生態,包括以批判視角,回顧他內心曾投以期盼改造國家的前總統盧武鉉,並對保守派垮台、南韓實現第三次政權輪替後,當下面臨的時局課題,提出解決方法。
台韓在一九九二年斷交後,資訊流通中斷,特別是盧武鉉在任期間,我們對南韓的理解,因雙方疏離漸生鴻溝而處於空窗,但兩造發展脈絡有極似之處──民進黨的國民黨化、逐漸向大企業靠攏、守舊勢力依然把持權位而反對改革,更拒絕溝通,不少人──包括政府皆是,厭倦舊體系,卻又害怕改變或覺得無力。
在對近七十年來,南韓發展的背景建立起基礎認知後,現在請藉由這本書,看看南韓的經驗,思考能怎麼改變我們所在的世界。
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
導讀
鏡子、關鍵詞、夢想
在舉世驚奇的南北韓和解與世局新演變正在進行,而台灣原地打轉,被各種鬱悶嘈雜的聲音淹沒之際,閱讀《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是個很有意思的機會。
韓國MBC 記者李容馬寫這本書,本意是因為他患了癌症,擔心時日無多,要留下一本書給雙胞胎兒子,給他們當作未來的參考。
李容馬在書裡談人生經歷,也談他觀察到的韓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多面向的發展過程。針對過去幾十年韓國掙脫威權政治的枷鎖走向民主政治,新舊政治勢力輪替三次之後,為何被一些糾結反覆牽絆、原地打轉,尤其提出他特別的解釋。
他是為韓國人提出了一面後視鏡,因而可以看到自己由何而來,來到哪裡,以及文在寅上台後的一連串變化在未來可能的方向和意義。
對於台灣人來說,這本書則是一面不折不扣的鏡子。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