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道德?死亡讓我們找到人生意義?什麽是理想的教育?為何要環保?愛是什麼?何謂真實?我是誰?
一個個發人深省的哲學問題,全部來自我們視為娛樂的電影。
哲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電影則是現代的娛樂;無論是哲學借電影「翻生」,走進日常生活,還是電影靠哲學來增加「深度」,對觀眾來說,都是好事。在增加欣賞的趣味之餘,又可以引發大眾對哲學的興趣。
作者通過由逾七十部新舊中外電影組成的光影世界,引領讀者探討「道德」、「死亡」、「教育」、「環保」、「自我」、「情愛」、「自由」等八個議題,在閒聊電影的同時,思索人生的種種疑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梁光耀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主修美學,現為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研究興趣包括藝術、思考方法、邏輯、中國哲學及宗教哲學。著有《圖解中國古代哲學‧先秦篇》、《思考學堂》、《圖解思考方法》、《圖解實用倫理學》、《藝術終結》、《藝術死亡》、《思考方法淺論》、《思考方法與藝術評論》等。
梁光耀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主修美學,現為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研究興趣包括藝術、思考方法、邏輯、中國哲學及宗教哲學。著有《圖解中國古代哲學‧先秦篇》、《思考學堂》、《圖解思考方法》、《圖解實用倫理學》、《藝術終結》、《藝術死亡》、《思考方法淺論》、《思考方法與藝術評論》等。
目錄
前言 04
道德 06
為什麼我們要道德? 08
道德與利益 13
道德的自強意義 18
人性本惡? 22
總結 28
死亡 30
死亡的恐懼 32
死亡的意義 37
生前死後 42
自殺可以嗎? 47
總結 52
教育 56
理想的教育? 58
現代教育的目標 62
古代的教育 67
學習的意義 72
總結 78
環保 82
為什麼要保護環境? 84
動物權利?尊重生命? 87
地球有內在價值? 93
基督教VS道家思想 97
總結 101
自我 106
我是誰? 108
自我同一性 111
自我理解 115
自我實現 122
總結 127
情愛 132
愛是什麼? 134
愛的種類 136
愛的苦果 143
愛與性 147
總結 154
真實 158
何謂真實? 160
如何判定真實? 166
真實與幻象 172
真實的人生 176
總結 180
自由 184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186
自由的價值 190
自由與權利 194
自由至上? 201
總結 207
結語 210
片目 215
道德 06
為什麼我們要道德? 08
道德與利益 13
道德的自強意義 18
人性本惡? 22
總結 28
死亡 30
死亡的恐懼 32
死亡的意義 37
生前死後 42
自殺可以嗎? 47
總結 52
教育 56
理想的教育? 58
現代教育的目標 62
古代的教育 67
學習的意義 72
總結 78
環保 82
為什麼要保護環境? 84
動物權利?尊重生命? 87
地球有內在價值? 93
基督教VS道家思想 97
總結 101
自我 106
我是誰? 108
自我同一性 111
自我理解 115
自我實現 122
總結 127
情愛 132
愛是什麼? 134
愛的種類 136
愛的苦果 143
愛與性 147
總結 154
真實 158
何謂真實? 160
如何判定真實? 166
真實與幻象 172
真實的人生 176
總結 180
自由 184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186
自由的價值 190
自由與權利 194
自由至上? 201
總結 207
結語 210
片目 215
序
前言
近年來,哲學有「復興」的趨勢,有兩個明顯的現象,一個是哲學治療的興起,用哲學分析去消除人在概念上或價值上的困惑;另一個是有很多借電影情節來討論哲學問題的書本出現,幾乎每一部賣座的(西方)電影,都有這樣一本與它相關的書。自從學院制度出現之後,哲學變得專業化,哲學家討論的問題也愈來愈抽象,即使一般學者,都難以理解。但其實西方哲學最初出現的時候,是十分「入世」的,蘇格拉底就是站在街上跟一般人討論哲學問題,令大眾有所得益。所謂哲學的「復興」,指的就是哲學「回歸」日常生活,恢復它在古希臘時的功能。
哲學治療源於美國,在香港已有人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至於透過電影討論哲學問題,在華語界比較少見。
哲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電影則是現代的娛樂;無論是哲學借電影「翻生」,還是電影靠哲學來增加「深度」,對觀眾來說,都是好事。因為電影既是一種娛樂,在觀賞的時候自然會給予我們滿足感,如果能同時帶出某些哲學問題,一來會增加欣賞的趣味,二來可以引發大眾對哲學的興趣。
有些電影的主題十分明顯是哲學性的,不妨稱之為哲學電影;但其實從一般電影都可以找到哲學的話題,例如大部分電影都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紛爭,這就一定跟倫理學有關。本書正是借題發揮,藉着電影,探討一些常見的哲學問題。
看電影一定要進戲院!因為這裏才是我心中的教堂。
近年來,哲學有「復興」的趨勢,有兩個明顯的現象,一個是哲學治療的興起,用哲學分析去消除人在概念上或價值上的困惑;另一個是有很多借電影情節來討論哲學問題的書本出現,幾乎每一部賣座的(西方)電影,都有這樣一本與它相關的書。自從學院制度出現之後,哲學變得專業化,哲學家討論的問題也愈來愈抽象,即使一般學者,都難以理解。但其實西方哲學最初出現的時候,是十分「入世」的,蘇格拉底就是站在街上跟一般人討論哲學問題,令大眾有所得益。所謂哲學的「復興」,指的就是哲學「回歸」日常生活,恢復它在古希臘時的功能。
哲學治療源於美國,在香港已有人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至於透過電影討論哲學問題,在華語界比較少見。
哲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電影則是現代的娛樂;無論是哲學借電影「翻生」,還是電影靠哲學來增加「深度」,對觀眾來說,都是好事。因為電影既是一種娛樂,在觀賞的時候自然會給予我們滿足感,如果能同時帶出某些哲學問題,一來會增加欣賞的趣味,二來可以引發大眾對哲學的興趣。
有些電影的主題十分明顯是哲學性的,不妨稱之為哲學電影;但其實從一般電影都可以找到哲學的話題,例如大部分電影都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紛爭,這就一定跟倫理學有關。本書正是借題發揮,藉着電影,探討一些常見的哲學問題。
看電影一定要進戲院!因為這裏才是我心中的教堂。
梁光耀
2014年4月書於澳門
2014年4月書於澳門
內容連載
死亡
某日跟幾位父執輩茶叙,閒談之間,其中一位不大滿意我經常花錢去旅行,於是以略帶教訓的口吻對我說:「你這樣亂花錢,有沒有為將來打算,老來怎麼辦?」面對批評,不得不認真回答:「人不一定會老,但一定會死,所以我正在為死後打算,我已經研究死後往哪裏去好幾年了。」這位長輩當場為之語塞,不知如何應對,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到,他對死亡甚為忌諱。
的確,中國人最忌諱死亡,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在家中唱歌,歌詞中有「死」字,父親聽到,結果被打了一頓,現在回想起來,父親打得那麼狠,正反映出他心中對死亡的恐懼。中國人不喜歡談論死亡,可能跟儒家有關,孔子不正是說「未知生,焉知死」嗎?我的看法剛好相反,就是「未知死,焉知生」。生死乃人生大事,正所謂「生死事大,訊速無常」,我認為,能正視死亡,人生才有更大的意義。
孔子對死亡的態度
對於死亡之後如何,孔子存而不論,是不可知論者。不過,孔子並不畏懼死亡,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矣」,重要的是做好人的責任,其他的都不用太擔心,正所謂「義命分立」,我想這就是儒家克服死亡的方法。
1 .死亡的恐懼
《禮儀師之奏鳴曲》這部電影講述一位樂團的大提琴手因樂團解散而失業,生活迫人,他唯有回到老家,在那裏找到一份為死者入殮的工作,但他沒有向妻子解釋這份工作的詳情,就是要為屍體清洗、打扮和化妝。後來妻子發現了真相,要他辭掉這份「噁心」的工作,其實妻子的反應也代表一般人的看法,背後的心態正是對死亡的恐懼。由於恐懼死亡,我們才會「歧視」這類跟死亡有關的工作。最後妻子見到主角認真工作的態度,及對死者的尊重,終於體諒和接納了他。
雖然我們都知道人是會死的,但大部分人並沒有重視死亡,正如海德格所說,我們只是談論另人的死亡,仿佛死亡跟自己沒有關係,他主張「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就是要將死亡拉到跟前,就像臨死的人一樣,直視死亡。我也十分佩服古希臘的哲學家,因為連講邏輯三段論也不忘提醒我們:人是會死的。
所有人會死
蘇格拉底是人
因此,蘇格拉底會死
某日跟幾位父執輩茶叙,閒談之間,其中一位不大滿意我經常花錢去旅行,於是以略帶教訓的口吻對我說:「你這樣亂花錢,有沒有為將來打算,老來怎麼辦?」面對批評,不得不認真回答:「人不一定會老,但一定會死,所以我正在為死後打算,我已經研究死後往哪裏去好幾年了。」這位長輩當場為之語塞,不知如何應對,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到,他對死亡甚為忌諱。
的確,中國人最忌諱死亡,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在家中唱歌,歌詞中有「死」字,父親聽到,結果被打了一頓,現在回想起來,父親打得那麼狠,正反映出他心中對死亡的恐懼。中國人不喜歡談論死亡,可能跟儒家有關,孔子不正是說「未知生,焉知死」嗎?我的看法剛好相反,就是「未知死,焉知生」。生死乃人生大事,正所謂「生死事大,訊速無常」,我認為,能正視死亡,人生才有更大的意義。
孔子對死亡的態度
對於死亡之後如何,孔子存而不論,是不可知論者。不過,孔子並不畏懼死亡,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矣」,重要的是做好人的責任,其他的都不用太擔心,正所謂「義命分立」,我想這就是儒家克服死亡的方法。
1 .死亡的恐懼
《禮儀師之奏鳴曲》這部電影講述一位樂團的大提琴手因樂團解散而失業,生活迫人,他唯有回到老家,在那裏找到一份為死者入殮的工作,但他沒有向妻子解釋這份工作的詳情,就是要為屍體清洗、打扮和化妝。後來妻子發現了真相,要他辭掉這份「噁心」的工作,其實妻子的反應也代表一般人的看法,背後的心態正是對死亡的恐懼。由於恐懼死亡,我們才會「歧視」這類跟死亡有關的工作。最後妻子見到主角認真工作的態度,及對死者的尊重,終於體諒和接納了他。
雖然我們都知道人是會死的,但大部分人並沒有重視死亡,正如海德格所說,我們只是談論另人的死亡,仿佛死亡跟自己沒有關係,他主張「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就是要將死亡拉到跟前,就像臨死的人一樣,直視死亡。我也十分佩服古希臘的哲學家,因為連講邏輯三段論也不忘提醒我們:人是會死的。
所有人會死
蘇格拉底是人
因此,蘇格拉底會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電子書71折$312
-
新書9折$396
-
新書9折$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