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之餘:香港及華語電影雜感

視聽之餘:香港及華語電影雜感
定價:560
NT $ 476 ~ 504
  • 作者:家明
  • 出版社:突破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9-07-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88562002
  • ISBN13:9789888562008
  • 裝訂:平裝 / 496頁 / 14 x 21 x 2.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你多久沒有進電影院看一齣香港電影?
 
  很多人說,同一張戲票,同樣花上幾十元,寧願看荷里活大製作,怎樣也不會的香港電影。
 
  或者,從卡士、特技的角度,香港電影無法與荷里活電影媲美。既然同為娛樂,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看香港電影,尤其是很多香港電影也不再是拍香港的時候?
 
  香港電影的質素參差不齊,這是事實。香港電影不少早就北望神州,也是事實。但這些香港電影的軌跡,其實同步讀到一段香港故事──電影說故事,而當中的故事,不少也是一種時代的反映。我們會看見有的香港電影很不香港,但在很多著名導演離開本土市場的時候,有一些新進導演出現,再說另一種香港故事。
 
  支持香港電影,是因為不想有一天,我們戲院播的,只是那些不香港的「香港」電影,不想只有全球都在看的大製作。
 
  那麼,除了看香港電影,我們又能怎樣理解香港電影所欠缺呢?
 
  參考其他華語電影,或者是一項出路,尤其是台灣電影。這些年,我們看見台灣的復甦,拍出一齣又一齣叫好叫座的電影,甚至在香港引起熱潮。當很多人說要拍本土的香港電影時,究竟什麼是本土電影,是不是只有談政治的才是本土電影?
 
  台灣電影告訴你,不是如此。一齣關心自己國家的電影,可以談政治,但不一定談政治,還可以談歷史,談土地,談社會氣候,這是香港電影仍然需要摸索的地方。
 
  而華語電影,還包括中國電影、馬來西亞電影,還有新加坡電影。這些電影,同樣值得參考,怎樣才算是好的故事,說明不是投資愈多,等於電影愈好。
 
  除了劇情片,也談到紀錄片。香港向來忽視紀錄片,官方的金像獎也沒有設置有關獎項,縱然如此,紀錄片的重要性卻無庸置疑。透過真實影像,呈現城市中被人忽視的人事,紀錄著一件件大小事件,而這往往帶著監察及控訴力量。 
 
  讀著家明的影評,我們了解怎樣讀電影,怎樣的處理手法是好,怎樣需要改善,這是對藝術的要求。電影作為一種媒介,是很多人的休閒興趣,其實不只是一種娛樂。在光影與聲音的定格中,呈現了一個時代,紀錄的不只是故事,還有整個城市的風貌,與時代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拍電影的人,應該是怎樣的人,同樣的看電影的人,又應該是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透過看電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是一場畢生的修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家明
 
  影評人。《明報‧星期日生活》專欄作者,演藝學院講師。
 

目錄

舒琪序
梁款序
詹正德686序

自序

本地蛋
1. 《老港正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2. 天水圍的我和你
3. 倫常慘案與香港命運
4. 《打擂台》瘋癲訴真情
5. 《1+1》與反高鐵唱和
6. 《桃姐》潤物細無聲
7. 《點對點》貴在不正常
8. 《五個小孩的校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9. 後雨傘《十年》想像
10. Who’s Afraid of 十年?
11. 《樹大招風》新導演交出佳作
12. 《點五步》棒球抗命
13. 關於教育,《非同凡響》想說的是……
14. 《逆向誘拐》寄望下一場革命

奪命金
1. 一代小男人宗師
2. 《葉問2》重彈老調,開到荼䕷
3. 《葉問:終極一戰》看黃秋生! 
4. 《奪命金》傻人有傻福
5. 《中國合伙人》之不可一世
6. 《風暴》年度奇片
7. 《雛妓》瑕不掩瑜
8. 《迷城》眾人皆醉我獨醒
9. 《三人行》杜琪峯貫徹始終
10. 《無雙》扭盡六壬
11. 《唐山大地震》唐山喻國,一片欣欣向榮
12. 《智取威虎山》對得起過億票房
13. 《山河故人》讓人魂牽夢縈
14. 《大象席地而坐》給糟透社會來一記悶棍
15. 《爸媽不在家》我們應該慚愧
16. 《分貝人生》陳勝吉的圓滿首作

看見台灣
1. 我們失了一面電影照妖鏡 
2.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手電筒
3. 《恐怖分子》冷眼看都市眾生
4. 再看《一一》
5. 《賽德克.巴萊》非一般的血肉史詩
6. 《KANO》台灣電影的光榮
7. 《女朋友。男朋友》大時代小人物
8. 《幸福路上》我在台灣長大
9. 不能沒有《不能沒有你》
10. 《刺客聶隱娘》略談
11. 《醉.生夢死》張作驥傑作
12. 張作驥的成長殘酷物語

流金歲月
1. 犀利前瞻的龍剛導演
2. 《瘋劫》終於被看見
3. 《胭脂扣》二十年移風易俗
4. 《流金歲月》如夢逝去,瞬息萬變
5. 《香港製造》愈看愈警世

日常對話
1. 四年一覺選舉夢
2. 三代飄泊中國人——談《大同:康有為在瑞典》
3. 《乾旦路》崎嶇滿途
4. 《長洲誌》真實影像之魅力
5. 《伴生》老有所依的現實
6. 《消失的檔案》還看六七
7. 《水底行走的人》創作以認識自己
8. 《分域大道》傘後的美麗與哀愁
9. 《傘上:遍地開花》振奮人心
10. 李屏賓一個人在途上
11. 《築巢人》不熱血,更震撼
12. 《看見台灣》愛之心,責之切 ?
13. 《日常對話》捶心的紀實影像
14. 地震復蘇眾生相
15. 《上訪》十年,哀鴻遍野

我們的青春
1. 金馬獎評審樂在其中 
2. 金馬獎得來不易
3. 台北電影節的時代與美學
4. 台北電影節二十歲了
5. 台北電影節,願你的笑容,永遠一樣
 

推薦序
 
家明與我
 
  認識家明,得數一段接近四分一世紀前的往事。
 
  那是1995年。我和約十多名寫影評的朋友,成立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下稱「學會」)。當時雖然不再年少,但仍然氣盛,一力倡議,影評人不是阿貓阿狗都可以做的,由是規定加入組織的都需要創會成員推薦,都需要審核。是以學會初期,一直都是個(自詡)「菁英」的小小圈子(什麼時候門戶大開我便不知道了,因為三年後我便退會),自然惹來其他被摒諸門外的、也活躍於電影文字界的朋友們強烈不滿,不到半年間,後者也成立了另一個影評組織,曰「香港影評人協會」(下稱「協會」),不設任何資歷限制,來者不拒。有過好一段時期,兩個團體雖然未至於水火不容,但少不免針鋒相對、互相睥睨或對著幹(例:香港電影金像獎vs.金紫荊獎的成立)。
 
  翻查資料,家明原來也是1995年畢業的,唸大學時已經開始發表評論文字,但我不熟悉。他是影評新秀,自然不獲「學會」青睞,而加入了「協會」。後者後來出版了一份tabloid size的刊物。我不好說其他人,但得承認,對這份刊物,我當時是很不以為然的。沒想有天家明來電,自我介紹,說剛走馬上任,當上刊物的主編,正在籌劃一個香港電影雜誌回顧的專題報導,因為我在更早時期做過以「香港第一本嚴肅電影雜誌」為口號的《大特寫》(創辦人是導演唐書璇)的編輯、又有份創辦過《電影雙周刊》,所以想跟我做個詳細的訪問。我帶著三分不情願答應了。當時已是一個大塊頭的年輕版家明與兩名「協會」會員跟我見了面。但教我十分驚訝的,是他才坐下來,便從背包裡取出了一大堆費了不少勁蒐集回來的資料,從「火鳥」(電影會)時代的會員通訊、「香港電影文化中心」的月刊、到香港藝術影院元祖莫玄熹先生在經營灣仔京都戲院時出版的宣傳刊物《電影客》,都一應俱全地羅列在我眼前!(這些刊物我均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對每個時期的每份刊物,家明都仔細地提出了嚴謹的問題。原本打算只花一個鐘頭便打發過去的訪問,結果談了兩、三個小時,把我的興致都挑起來了。幾個星期後,我收到印刷出來的刊物,除了版面一新耳目外,內容也充實可讀。我暗中汗顏之餘,也從此改變了我的某些偏見,對家明的名字更有了很深的印象,此後陸續留意他的影評文字;到後來,更成了忠實讀者。
 
  隨著在不同場合的接觸與交流,與家明也慢慢交上了朋友。除了寫文,他似乎特別喜歡擔任「講堂」式活動的講者,有過好一段時間,還定期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的圖書室主持一個個人式的電影欣賞系列。他宏亮的嗓子跟爽朗的笑聲,鮮明地體現了他對電影的無比熱情,歷二十載而絲毫未變。我們在長片《咖啡,或茶》的兩段情節裡,重演/記錄了他講課的風采與情形。
 
  千禧年始,我加入了香港演藝學院,四年後,在完全沒有預計的情形下,當上了電影電視學院院長的職位,進行了逐步的教學改革。家明很早便是我一心想羅致的講師,恰恰那時他剛離開了香港大學的通識系。我聘請了他先當一段時期的兼任老師,等候我完成一些行政手續後才給他發出正式的全職教職聘書,但沒料到的,是學院的行政架構與政府的津貼制度架牀疊屋,開設一個新的教學職位的複雜性原來足以媲美一項工程。我給家明許下的諾言,整整花了五年始能兌現。期間我一直害怕因此而失掉他,又暗中擔心他可能會入不敷支,但他不獨從來沒有對我有過任何質疑,還至始至終滿懷熱忱地給學生們上課。這份愧疚與感激,是我保持至今都未有機會當面跟他表白的。
 
  除了熱情滿溢的個性,誠實是家明的電影文字的另一最大優點。誠實,不僅是對他自己、對讀者,還有(並更重要的)是對電影,由是謙遜、踏實、具說服力。這份能耐,放在日益因社交媒體氾濫而變得浮誇、張狂、以無知作有知的數據時代裡,愈見可貴。現在終於可以結集出版,得以流世,更是香港電影文化的福氣。不特此,我還期待在不久所謂往後,可以讀到它的續篇、再續篇、與後續篇……
 
舒琪(導演、資深影評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5
    $476
  2. 新書
    9
    $504
  3. 新書
    9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