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多元敘事為視角,截取百年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影像中的幾個橫斷面,在倡導多元格局的同時,盡力挖掘普遍性的共識理念。
主要探討了先鋒文學的文本結構與精神向度;論述了新世紀底層敘事的現實感與超越性,並指出其固有的局限與不足;論述了影像傳播的規律與影像創作的實踐;針對現代性精神危機,探討了文學的精神與信仰建設問題;最後分析了電影傳播機制。
本書對於有興趣研究這個課題的讀者來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於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影像敘事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目錄
第一章 民族與國家/ 1
第一節 郭沫若現代民族國家文學的嬗變與發展/ 1
第二節 左翼電影中的國家民族主義話語/ 12
第三節 民族話語與階級話語下的革命英雄敘事/ 18
第二章 先鋒與批判/ 26
第一節 中國狂歡化詩學的建構/ 26
第二節 遊走於歷史與現代之間/ 33
第三節 精神生態的坍塌與重建/ 37
第三章 底層與民間/ 42
第一節 左翼文學傳統與底層詩歌/ 43
第二節 走出底層敘事的迷津/ 55
第三節 底層敘事如何介入現實/ 64
第四章 影像與傳播/ 73
第一節 影像傳播的理論闡釋/ 74
第二節 中國影像的民族品格與本土化建構/ 92
第三節 張藝謀的影像世界/ 102
第四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影像敘事/ 112
第五節 大眾平民娛樂秀的文化透視/ 116
第五章 電影與抗戰/ 121
第一節 面向民眾的電影敘事/ 122
第二節 陪都電影的紀實美學追求/ 129
第三節 強化意識形態與反殖民主義文化侵略/ 135
第四節 陪都電影傳播機制的確立與理論導向/ 141
參考文獻/ 150
後記/ 157
第一節 郭沫若現代民族國家文學的嬗變與發展/ 1
第二節 左翼電影中的國家民族主義話語/ 12
第三節 民族話語與階級話語下的革命英雄敘事/ 18
第二章 先鋒與批判/ 26
第一節 中國狂歡化詩學的建構/ 26
第二節 遊走於歷史與現代之間/ 33
第三節 精神生態的坍塌與重建/ 37
第三章 底層與民間/ 42
第一節 左翼文學傳統與底層詩歌/ 43
第二節 走出底層敘事的迷津/ 55
第三節 底層敘事如何介入現實/ 64
第四章 影像與傳播/ 73
第一節 影像傳播的理論闡釋/ 74
第二節 中國影像的民族品格與本土化建構/ 92
第三節 張藝謀的影像世界/ 102
第四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影像敘事/ 112
第五節 大眾平民娛樂秀的文化透視/ 116
第五章 電影與抗戰/ 121
第一節 面向民眾的電影敘事/ 122
第二節 陪都電影的紀實美學追求/ 129
第三節 強化意識形態與反殖民主義文化侵略/ 135
第四節 陪都電影傳播機制的確立與理論導向/ 141
參考文獻/ 150
後記/ 157
序
序
美國學者沃爾特‧杰克遜‧貝特說過:「我們所稱之為『文學』的,是人類的生活經驗的龐大浩瀚的記錄,她跟人類的生活一樣豐富多彩、變幻莫測。毫無疑問,她的主題就像是一片巨大的影子,映入歷史、哲學甚至科學的領域。 除此之外,還應該替她添加上她獨有的一些特質:反應、情感───希望、恐懼、慾望、仇恨、野心、理想───凡此種種,讓我們在這個行星上成為有生命的靈長。」 在這裡,沃爾特‧杰克遜‧貝特給我們展現出了文學功能的多元性。 中國現當代文學已經走過百年歷程,以多元性視域考察中國新文學的經驗與得失,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理論話題。
關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表述,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範伯群先生的« 多元共生的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歷程»,以多元為切入點,構建出新文學的多元共生的原生態譜系,「但在現代中國文學史敘述規範建立的過程中,由於主流意識形態出於各種因素的考慮而實行了對文學敘述的徵召,許多文學史上原本存在的現象與細節被有意無意地遮蔽了」。 在當代文學研究領域,陳思和先生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潛在寫作的挖掘,還原了部分被刪減的文學史實,其中,劉志榮的« 潛在寫作:1949—1976» 尤為值得珍視。對於創作領域,作家劉心武等說:「毫無疑問,當代文學的確已經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格局。」
多元文學的想像與書寫,是確保文學生態多樣性的一條重要規律。 然而,在過去的、曾經有過的一體化文學生產與傳播中,卻只有一個真理,只有一種方法,這是「一種僵化、封閉、獨斷的思維方式與知識生產模式」,這些文學史實,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慘痛的經驗與教訓。 對於當下的文學生產而言,「只有站在多元主義思想立場上不斷進行『本質化』,中國文學知識生產才能真正獲得生機與活力,才能出現真正非本質主義的『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 在多元文學本質的探討中,曹順慶等認為:「各種本質觀可以相互討論、相互對話,以肯定其中的優點,認識自身的不足。 然後通過逐漸磨合來尋求大家基本都認可的觀點,達到視域上的融合,從而得出一個符合當下歷史文化語境的文學本質論。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這個共識仍然是我們這個時期的歷史性的共識,但它是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穩定性的共識。 在這個共識產生之前,多元意識的存在是一個必要的前提。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對威權主義意識保持警惕。」
如上所述,倡導多元的文學本質,還必須防止中心的散落。 新時期文學逃離了一元主義的掌控之後,又進入物質主義的牢籠之中,媚俗化、慾望化、平面化寫作迎面而來,「面對物質主義的生存現實,面對利益階層重新分配的社會秩序,面對倫理體系不斷被顛覆的人性場景,很多作家陷入某種迷惘與失衡的精神空間。 沒有思考,沒有發現,沒有傷痛,很多作品要麼是對庸常經驗的不斷複製,要麼是對公眾聚焦的簡單臨摹,要麼是對低俗慾望的盡情宣洩」。中心的散落,使作家的創作缺少了應有的責任意識與社會擔當,也很難獲得深邃的精神飛越。 因此,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之中,我們必須尋找出支撐人類精神大廈的共同根基。 「文學涉及人類的感情和心靈,較少功利打算,不同文化體系的文學中的共同話題總是十分豐富的。 儘管人類千差萬別,但從客觀來看,總會有構成『人類』這一概念的許多共同之處。 從文學領域來看,由於人類具有大體相同的生命形式,如男與女、老與幼、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命運等;又有相同的體驗形式,如歡樂與痛苦、喜悅與憂傷、分離與團聚、希望與絕望、愛恨、生死等,那麼,以表現人類生命與體驗為主要內容的文學就一定會有許多共同層面,如關於死亡意識、生態環境、人類末日、烏托邦現象、遁世思想等。 不同文化體系的人們都會根據他們不同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對這些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 這些回答回響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的回聲,又同時受到當代人和當代語境的取捨與詮釋。 通過多種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多次往返對話,這些問題就能得到我們這一時代的最圓滿的解答。」
美國學者沃爾特‧杰克遜‧貝特說過:「我們所稱之為『文學』的,是人類的生活經驗的龐大浩瀚的記錄,她跟人類的生活一樣豐富多彩、變幻莫測。毫無疑問,她的主題就像是一片巨大的影子,映入歷史、哲學甚至科學的領域。 除此之外,還應該替她添加上她獨有的一些特質:反應、情感───希望、恐懼、慾望、仇恨、野心、理想───凡此種種,讓我們在這個行星上成為有生命的靈長。」 在這裡,沃爾特‧杰克遜‧貝特給我們展現出了文學功能的多元性。 中國現當代文學已經走過百年歷程,以多元性視域考察中國新文學的經驗與得失,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理論話題。
關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表述,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範伯群先生的« 多元共生的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歷程»,以多元為切入點,構建出新文學的多元共生的原生態譜系,「但在現代中國文學史敘述規範建立的過程中,由於主流意識形態出於各種因素的考慮而實行了對文學敘述的徵召,許多文學史上原本存在的現象與細節被有意無意地遮蔽了」。 在當代文學研究領域,陳思和先生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潛在寫作的挖掘,還原了部分被刪減的文學史實,其中,劉志榮的« 潛在寫作:1949—1976» 尤為值得珍視。對於創作領域,作家劉心武等說:「毫無疑問,當代文學的確已經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格局。」
多元文學的想像與書寫,是確保文學生態多樣性的一條重要規律。 然而,在過去的、曾經有過的一體化文學生產與傳播中,卻只有一個真理,只有一種方法,這是「一種僵化、封閉、獨斷的思維方式與知識生產模式」,這些文學史實,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慘痛的經驗與教訓。 對於當下的文學生產而言,「只有站在多元主義思想立場上不斷進行『本質化』,中國文學知識生產才能真正獲得生機與活力,才能出現真正非本質主義的『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 在多元文學本質的探討中,曹順慶等認為:「各種本質觀可以相互討論、相互對話,以肯定其中的優點,認識自身的不足。 然後通過逐漸磨合來尋求大家基本都認可的觀點,達到視域上的融合,從而得出一個符合當下歷史文化語境的文學本質論。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這個共識仍然是我們這個時期的歷史性的共識,但它是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穩定性的共識。 在這個共識產生之前,多元意識的存在是一個必要的前提。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對威權主義意識保持警惕。」
如上所述,倡導多元的文學本質,還必須防止中心的散落。 新時期文學逃離了一元主義的掌控之後,又進入物質主義的牢籠之中,媚俗化、慾望化、平面化寫作迎面而來,「面對物質主義的生存現實,面對利益階層重新分配的社會秩序,面對倫理體系不斷被顛覆的人性場景,很多作家陷入某種迷惘與失衡的精神空間。 沒有思考,沒有發現,沒有傷痛,很多作品要麼是對庸常經驗的不斷複製,要麼是對公眾聚焦的簡單臨摹,要麼是對低俗慾望的盡情宣洩」。中心的散落,使作家的創作缺少了應有的責任意識與社會擔當,也很難獲得深邃的精神飛越。 因此,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之中,我們必須尋找出支撐人類精神大廈的共同根基。 「文學涉及人類的感情和心靈,較少功利打算,不同文化體系的文學中的共同話題總是十分豐富的。 儘管人類千差萬別,但從客觀來看,總會有構成『人類』這一概念的許多共同之處。 從文學領域來看,由於人類具有大體相同的生命形式,如男與女、老與幼、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命運等;又有相同的體驗形式,如歡樂與痛苦、喜悅與憂傷、分離與團聚、希望與絕望、愛恨、生死等,那麼,以表現人類生命與體驗為主要內容的文學就一定會有許多共同層面,如關於死亡意識、生態環境、人類末日、烏托邦現象、遁世思想等。 不同文化體系的人們都會根據他們不同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對這些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 這些回答回響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的回聲,又同時受到當代人和當代語境的取捨與詮釋。 通過多種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多次往返對話,這些問題就能得到我們這一時代的最圓滿的解答。」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37
-
新書79折$237
-
新書85折$255
-
新書85折$255
-
新書9折$270
-
新書93折$279
-
新書95折$285
-
新書99折$298
-
二手書$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