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心靈的黑夜:靈魂在成全之前,你必須這麼經驗

兩種心靈的黑夜:靈魂在成全之前,你必須這麼經驗
定價:280
NT $ 252 ~ 279
  • 作者:十字若望
  • 譯者:加爾默羅聖衣會
  • 出版社:星火文化
  • 出版日期:2011-01-1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574919
  • ISBN13:9789868574915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修行的過程中,會經歷一種什麼感覺都沒有的狀態,感覺不到愛、溫暖,靈修大師十字若望稱這叫「黑夜」。

  唯有經歷感官和心靈兩種黑夜的考驗,靈魂才能脫離嬰兒般柔弱的階段,達到成全的境界。

  聖十字若望是神祕學家當中的佼佼者,直到今天,他的主張仍是分辨真實靈修的權威標準。

  說到靈修,感覺大多是:啊,那一定很困難。靈修大師十字若望卻以生活中的比喻,讓人容易親近。

  ◎為什麼說光照靈魂的光是黑夜?大師說,因為那正像陽光照到貓頭鷹,肯定使它受不了。

  ◎相信、希望和愛分別用三種顏色的服飾做比喻,信是白色,望是綠色,愛是紅色的。

  ◎修煉的過程當中,要攀登十道梯子。等等

  黑夜,是十字若望使用的象徵。他主張,靈魂要達到成全的境界,要經歷兩種夜,因為在這兩種夜裡,「靈魂在黑暗中行走,彷彿在夜中。」

作者簡介

十字若望Juan de la Cruz

  英文寫為John of the Cross
  是默觀者、神祕學家、西班牙詩壇巨擘。

  1542年生於西班牙,1591年12月14日病逝。1726年封聖,1926年封為教會聖師。他與聖女大德蘭同時帶,是天主教會重要的改革者。

  他的父親出身貴族,但為了與十字若望的母親共結連理,甘願放棄貴族身分,做工掙錢養家餬口。父親過世後,家計更加困難,他十四歲開始工作,照顧絕症病患。

  二十歲入加爾默羅聖衣會,二十五歲晉鐸。那一年,他見到了比他年長二十七歲的大德蘭,受到她的感召,與她合作改革修會,回歸嚴格的祈禱生活。然而他的同會弟兄卻誤解他,甚至將他監禁在水牢,一週鞭打三次。長達九個月的牢獄生活不但沒有讓他放棄改革,反而加深了他對天主的熱愛,耶穌基督的受苦與死亡滲透入他的生命之中,在此期間,他寫下了《靈歌》等重要著作。

  十字若望的文學造詣高深,他的著作被視為西班牙文學的高峰。著有《心靈的黑夜》、《靈歌》、《攀登加爾默羅山》、《愛的活焰》等。

譯者簡介

加爾默羅聖衣會

  是一個完全獻身於默觀祈禱的修會,祈禱是修會神恩的根源和焦點。一九五四年,加爾默羅會來台建立會院,目前有二座女隱修院,分別在新竹芎林和台北深坑。一九八一年年,加爾默羅男會士開始建立會院於新竹,現今除新竹母院外,增設台北泰山及新加坡會院。

 

目錄

推薦序1.輔仁大學神學院教授房志榮教授
   2.黑夜感言:神枯是神修的第一步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振東神父
   3.黑夜與光明  劉錦昌牧師
編者有感:閱讀聖十字若望 林鼎盛
導論 探索十字若望的黑夜:論默觀中的被動淨化
第一卷 論感官的夜
第二卷 論心靈的第二個夜
導讀   黑夜與黎明:與十字若望懇談默觀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關永中
附錄  〈黑夜〉的多種版本
聖十字若望手繪十字架上的耶穌
 

推薦序

黑夜與光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院長 劉錦昌牧師

  第一次看到十字若望聖師的名字,是在念雅各伯.馬里旦(J.Maritain)《知識的等級》此書時。當時只是一名哲學系的學生,無法明白馬雷譚的知識論全盤理論,只是覺得被馬里旦的體系以及十字若望像是霧境中層層美感所吸引。後來,幾年後初念神學時曾讀了託名狄奧尼修斯的《神秘神學》,文中不斷提及一種神性「黑暗」,內心有似懂非懂的感覺。終究因為接觸屬靈作品,逐一閱讀《不知之雲》、《七寶樓台》等經典名著;最後開啟了十字若望《心靈的黑夜》扉頁,品嚐了其中的滋味,但是可不是輕鬆讀完。

  十字若望聖師《心靈的黑夜》此書目前已有三種中文譯本:一九八○年黃雪松先生《心靈的黑夜》的譯文。一九九五年得到業師趙雅博神父《黑暗之夜》的另一種譯本。兩種譯本各有優點,可以對照來看彼此參應。很高興在二○○八年時,能在芎林的隱修院從修女手中親獲《黑夜》的新譯稿,回到家中隔天便用心將全書讀完。

  加爾默羅隱修院的最新譯本有若干特色:
  一.譯文十分流暢:譯者的用心洋溢在文字間,並且註釋譯文之處可輔助讀者更加了解文本;譯者是消化之後再譯出的。

  二、有一篇極佳的導論:可以將讀者帶入靈修的氛圍內,預備我們的心隨十字若望的詩境,一步又一步的邁進。

  三、兩篇識途老馬的引序:神學界的大師房志榮神父啟導,而哲學界的老將張振東神父,以靈修的起步神枯,同樣提醒讀者由之而入。

  讀完此新譯本,我們內心真的感受到─黑夜中的淨化。願天主聖神藉十字若望聖師心靈的體驗和文詞,一境復一境引領我們;也藉新譯本的文筆使我們如沐靈性春風。深深期待此譯文,不但帶給華人天主教教友饑渴慕道者的飽足,也期許基督教界的弟兄姊妹,藉此登入靈修奧秘;並能與主享受密切契合境地。

前言

  聖十字若望的著作在我們這個時代相當吸引人,除了許多以他的著作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性論文,還有比較通俗的書籍;試著用現代的心理、社會、宗教、神祕經驗等等觀點來詮釋,更加引起廣泛的注意和影響。這些書多方引申,引人入勝,琳琅滿目,博得喝釆,有助於許多人。不過,我願在此探索《心靈的黑夜》這本書的原初含意,幫助讀者把握聖十字若望單純地想要表達的重要訊息。如果有人正期盼著達到與天主結合,卻又不得其門而入,《黑夜》真的是一部千載難逢的奇書。其中的教導直指問題的核心,化解默觀祈禱中最隱晦的難題,聖十字若望是個最佳嚮導。他要親手帶領我們經過黑夜的深淵,指出達到神性結合的捷徑。

  當十字若望在埃加耳瓦略(El Calvario)和貝雅斯(Beas)時,他那深奧的詩歌,給團體講的道理及個別的靈修指導,貝雅斯的修女極其欣賞。她們不斷地要求他把這些東西簡潔地寫下來,他開始寫出自己的思想在「小字條」上,並在字條的下邊附言:「勤加閱讀」。這是他開始寫書的緣起,不知不覺中,十字若望變成了一位作家。他從未想到要做個作家,也不想投身於研究、發表專著。他的寫作湧自每天的生活、祈禱、痛苦、愛和服務近人。探視貝雅斯隱院時,他做每樣工作:聽告解、在花園鋤地、砌圍牆、舖修院的地板、清理及裝飾祭台。
在他的獻身生活中,種種不同活動的價值層次是這樣的:修會生活、管理責任、靈修陶成及指導、聽告解、其他聖職服務、勞動及寫作。

  從貝雅斯開始,寫作成為他生活中的一個因素。這些著作顯示出他個人的內在生活、存有的深度、及他的確信和渴望。十字若望的寫作生涯始於貝雅斯,及其後在革拉納達 ( Granada ) 的十年。在貝雅斯播下的種子,得到了豐收的成果。

  可以說,革拉納達是聖十字若望寫作的書桌。他在那裡寫了四部著作,一些詩詞、書信及其他的文件。他感受到湧流洋溢的靈感,在革拉納達他成為作家,正如在托利多 ( Toledo ) 他成了詩人。

  他所寫的東西,是他生活、深思細想過的,且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接觸,其結果相當輝煌。四年之內,利用餘暇,他完成了一系列富於靈修和文學價值的著作,那時他正值四十至四十五歲之間。

  十字若望在托利多寫了一些詩,在埃加爾瓦略寫了一些話語和小品。未到革拉納達之前,毫無跡象呈顯他有能力寫長篇大論的散文,解釋他的思想。結果令人大為驚異,成果輝煌可觀,不只托利多寫的詩,革拉納達的神學註解同樣大放異彩。至於聖十字若望寫書的年代及方式,最好的見證來自若望.依凡哲立斯大(Juan Evangelista),他是十字若望身邊的跟班,在各方面做他的助手,也為他抄寫手稿,他說:「關於看見我們院長(十字若望)神父寫書的事,我目睹他寫所有的這些書﹔因為,如我已說過,我是經常在他身邊的人,他在革拉納達這座會院內寫《攀登加爾默羅山》和《黑夜》,慢慢地寫成,因為寫書時有許多的干擾。」

  他又說:「我發現《攀登加爾默羅山》是在我領會衣之前,就已經開始寫了……很可能他從那地方(埃加爾瓦略、培亞城)隨身帶過來的。不過《黑夜》一定是在這裡寫的,因為我看見他寫其中的一部分;這是確定的,因為我親眼看到。」他同時確認其他證人的明顯說法:十字若望已事先寫了些斷簡殘篇的資料,組合成這些大著作。

  聖十字若望的親筆手稿絲毫不存,理由似乎不是失傳,而是他本人不願留存。所有蒙他題詞致獻的人,都沒有得到他的親筆手稿,他們得到的全是另外的手抄本。所以,極有可能的情形是這樣的:十字若望自由地寫好稿子,在邊緣附上註解或修正,然後請祕書或抄寫的助手謄寫完稿,而後銷毀原先的初稿。

  他把書題獻給與他在生活中相處的人,他們聆聽他的口頭教導,而他對他們則懷有母親般的關懷。他不只把書題獻給他們,而且他整個人都獻給他們,所寫的書即是他不斷地在生活中與會士們的接觸和交談。可以說,對他而言,寫書的工作並非艱辛麻煩的事,反倒是經驗與靈感的根源。他寫的是自己所說和生活的內涵。

  聖十字若望寫書時,身負重任,瑣事不絕,團體的會士深知此事,全力合作。十字多瑪斯(Tomas de la Cruz)幫忙抄《靈歌》、依凡哲立斯大抄《攀登加爾默羅山》;同時把筆記本借給隱修院,讓修女們抄寫複本,而安納夫人(Doma Ana de Penalosa)的家僕,也曾來修院好幾天,抄寫《愛的活焰》。

  這些書是若望給團體講道的主題,耶穌.巴爾達撒(Baltasar de Jesus)追憶說:「我看見他解釋《攀登加爾默羅山》給會士們聽,因為這些很難懂。」至於《靈歌》與《黑夜》,他一定也會這麼做。聖安德.依諾森西歐(Inocencio de San Andres)作證,要聖十字若望寫下《攀登加爾默羅山》和《黑夜》,是他極力堅持的要求。

 

內容連載

談論神修人走在這個感官的夜與煉淨的道路上,其辨識的記號。
因為這些乾枯多次可能不是來自感官欲望上的夜和煉淨,而是來自罪過和不成全、或怠惰和冷淡、或不好的情緒(Bad huomr:原文是mal humor,略似現代人所謂的內分泌失調,引起的情緒問題,如憂鬱症。)、或身體的失調。我要在此列舉幾個記號,用以分辨這乾枯是否來自這個煉淨,或者來自其他的毛病之一。

第一個記號是,由於這些靈魂無法從天主的事得到愉悅和安慰,從受造物他們也得不到什麼。因為天主把靈魂放在這個黑暗的夜裡,為的是要乾涸和煉淨感官的欲望。天主不讓靈魂在任何事上動心和找到愉悅。藉著這個記號,靈魂能夠大概地分辨出來,這個乾枯和乏味不是來自新犯的罪過和不成全。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在感官部分會感覺到一些本性的傾向或願望,想尋求天主事物之外的滿足。而且,當靈魂願意放縱欲望於某個毛病時,會立即感受到對那毛病的傾向;而毛病之多寡,則視對毛病的喜歡和愛戀的程度而定。

然而,因為缺乏對上天下地之物的興趣,可能來自一些不適和憂鬱症。這往往使人對什麼都興味索然,所以必須有第二個記號或條件。

第二個記號是,一個人可能自認為經驗到所謂的煉獄,記憶通常專注於天主,懷著痛苦的關心和憂慮。靈魂自認為沒有好好事奉天主,而且又向後退步,因為覺察到在天主的事上這樣的乏味。由此顯然可見,這個乏味和乾枯不是來自鬆懈和冷淡;因為一個不熱心的人,對天主的事不會很留意,也不會有內在的操心。

因此,乾枯和冷淡之間有個顯著的差異。因為一個冷淡的人,在其意志和心神上是很鬆懈和散漫的,對於事奉天主也毫不在意。至於純煉淨的乾枯,如我所說的,通常伴隨著憂慮和痛苦的關心,恐怕沒有事奉天主。儘管有的時候,這個乾枯可能因憂鬱症或其他體質的影響,就像多次發生的,也不會因此而不在其欲望上產生煉淨的效果;亦即所有的滿足被剝除淨盡,唯獨關心著天主。因為,如果純粹是體質的緣故,最後的結果只是乏味,且傷害其本性,而沒有因煉淨的乾枯而來的事奉天主的這些渴望。雖然如此,靈魂感官部分的活動仍是很低沉、遲鈍和虛弱,因為感官從中得到的滿足很少,而心神則是敏捷和強壯的。(參閱〈瑪竇福音〉第二十六章第四十一節)

這個乾枯的理由是,因為天主把感官的恩惠和力量轉為心靈的。由於感官和本性的能力無法承受之故,因而存留在斷絕享樂、乾枯和空虛之中。因為感官的部分沒有能力接受純心靈的事物,所以心靈所享受的美味,身體則感到索然乏味,致使工作鬆懈懶散。不過,心靈卻得到滋養,變得更強壯和更警覺,比從前更勤勉,小心不要辜負天主。如果剛開始時靈魂體驗不到心靈的滿足和愉悅,反而是乾枯和乏味,這是因為在此轉變時期的新奇經驗。因為靈魂的味覺仍習慣於那些感官的美味,仍然把眼睛盯在這上面,也因為心靈的味覺尚未煉淨,還不能適應如此靈巧的美味。除非等到這個乾枯和黑暗之夜逐步預備好,否則靈魂不能體驗心靈的美味和恩惠。靈魂所感受的是乾枯和乏味,失去了先前那麼容易享有的滿足。

因為天主開始帶領進入曠野獨居的這些人,和以色列子民很相似。在曠野裡,天主立即從天上給他們降下現成的食糧,具有各種美味,如同那裡所說的(〈智慧書〉第十六章第二十~二十一節),「適合各人的口味」。然而他們卻貪求過去在埃及吃的鮮肉和洋蔥的美味,他們的胃口更習慣和偏愛那些,甚於愛天糧瑪納的甜蜜美味。所以在這些天糧當中,他們哭泣嘆息,要求吃鮮肉(〈戶籍紀〉第十一章第四~六節)。我們的欲望何等卑賤,竟致哭求渴望我們的卑劣食物,厭煩難得的天上美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52
  2. 新書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