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

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
定價:556
NT $ 439 ~ 556
  • 作者:王力堅
  • 出版社:華藝數位
  • 出版日期:2008-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430739
  • ISBN13:9789868430730
  • 裝訂:平裝 / 31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個世代的青春
一個世代的文學
一個世代記憶文本的回眸

  文革後新時期的知青文學,事實上就是當年的知青對自己青春歷程的回眸。本書是一個當年的知青對有關知青記憶文本的回顧。其中有動情的推崇與渲染,也有平和的介紹與陳述,還有冷靜的剖析與批判。而本書的編撰,既遵循一般文學史的模史,又突破固有的模式而體現出頗具個性化的獨特之處。

作者簡介

王力堅

  廣西博白人,1955年生,文革期間失學、下鄉務農多年後進工廠為鍋爐檢修工。恢復高考後,於1979年考入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就讀,相繼於該校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83年)與碩士學位(1986年),之後到深圳高校任教;1990年赴新加坡留學,1994年獲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現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著有《六朝唯美詩學》、《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中古文學的文化思考》、《古典新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並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新加坡、美國、義大利等地刊物發表過學術論文七十多篇。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概念的釐析與選題的意義
 014 第二節 知青歷史回顧

第二章 彩虹的誘惑——文革前的知青題材文學
 039 第一節 時代與代表作
 045 第二節 作品的社會效果

第三章 矯作的激情——文革中的官方知青文學
 059 《崢嶸歲月》∕《農場的春天》∕《邊疆的主人》∕《征途》∕《劍河浪》∕《分界線》∕〈理想之歌〉∕〈展翅篇〉

第四章 潛運的地火——文革中的知青地下文學
 071 第一節 知青中的讀書風氣
 079 第二節 詩歌創作
 114 第三節 流行歌曲(歌詞)創作
 127 第四節 小說與散文創作

第五章 傷痕與控訴——新時期的知青文學(一)
 145 盧新華〈傷痕〉∕竹林《生活的路》∕孔捷生〈在小河那邊〉∕葉辛《蹉跎歲月》∕甘鐵生〈聚會〉∕陳村〈藍旗〉

第六章 彷徨與反思——新時期的知青文學(二)
 159 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孔捷生〈南方的岸〉∕梁曉聲〈今夜有暴風雪〉∕張抗抗〈白罌粟〉∕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鄧賢《天堂之門》

第七章 懷鄉與尋根——新時期的知青文學(三)
 173 張承志〈黑駿馬〉∕葉延濱〈乾媽〉∕梅紹靜〈她就是那個梅〉∕張曼菱〈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鍾阿城〈棋王〉∕韓少功〈爸爸爸〉∕鄭義〈老井〉∕李銳《厚土》

第八章 人性與原欲——新時期的知青文學(四)
 197 王安憶〈崗上的世紀〉∕鐵凝〈麥秸垛〉∕老鬼《血色黃昏》∕王小波《黃金時代》∕嚴歌苓《天浴》∕林梓〈水魘〉

第九章 解構與顛覆——新時期的知青文學(五)
 211 池莉〈懷念聲名狼藉的日子〉∕林白〈致一九七五〉∕韓東《紮根》∕劉醒龍〈大樹還小〉∕畢飛宇《平原》∕李洱〈鬼子進村〉

第十章 紀實與網路——新時期的知青文學(六)
 229 「老三屆著名作家回憶錄」叢書∕鄧賢《中國知青夢》∕「中國知青民間備忘文本」叢書∕知青業餘作家寫的紀實文學作品∕邢奇《老知青聊齋》∕知青網路文學∕胡發雲:走向民間,走向現實,走向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

第十一章 移民成長記憶——知青文學的特殊屬性
 247 第一節 「移民」屬性
 253 第二節 「成長」屬性
 260 第三節 「記憶」屬性

第十二章 有關知青文學的質疑與爭議
 270 第一節 知青理想主義的質疑與爭議
 279 第二節 知青懺悔意識的質疑與爭議
 288 第三節 知青話語權的質疑與爭議
 297 參考書目
 299 後 記

 

後記

  自今年起,我為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博班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級學生開設了一門新課:「中國當代大陸文學專題」。這個專題就是「知青文學」。本書就是因這門課程「應運而生」。這門課,本來計畫去年九月新學期開的,陰差陽錯地耽誤了,延至今年二月的下學期才開成。沒想到,卻令這門課的開設以及本書的出版對上了一個似乎頗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四十年前,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指示,從而掀起了文革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高潮。

  作為這場空前也應該是絕後的運動的親歷者,我確實不能免俗地具有頗為嚴重的「知青情結」。因此,早在十多年前起,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期間,已先後指導多位研究生撰寫有關(或涉及)知青文學與歷史研究的碩?博士學位論文。如今,開了這門課,出版了本書,也算是暫且了卻一樁心願罷。

  知青文學的主流——文革後新時期的知青文學,事實上就是當年的知青對自己青春歷程的回眸。其中自然有眷戀與回味,也有感傷與憤慨,還有自責與懺悔。本書的撰寫,事實上亦是一個當年的知青對有關知青記憶文本的回眸。其中固然有動情的推崇與渲染,也有平和的介紹與陳述,還有冷靜的剖析與批判。因此,本書的編撰,既遵循一般文學史的模式,又突破固有的模式而體現出頗具個性化的獨特之處。

  要在一本書中涵括半個世紀的知青文學創作歷程,顯然有相當大的難度。本書採取了各有側重點的處理方式:文革前的創作,以臚列重點篇目概括介紹(第二章);文革中的官方主流創作仍以重點篇目臚列介紹(第三章),地下文學創作則以體裁分類進行介紹(第四章);文革後的新時期創作則以主題(第五至第八章)、風格(第九章)、體裁(第十章)等不同的類型歸類介紹,以及問題討論(第十一章與第十二章)。所舉作家作品,亦有兩難:一方面,無論對作家還是作品,如何擇取,都有掛一漏萬之虞;另一方面,倘若只專注於「著名作家」,又無疑會墮入「名家創作史」的迷思。為此,本書在選取作家作品時,更注意的是「代表性」而非僅是「名家名作」;在介紹了文革前的幾部代表作之後,專列一節「作品的社會效果」介紹讀者(主要是知青)的反應;此外,在「文革中的知青地下文學」與「新時期的知青紀實文學」兩部分,則著意介紹更多「無名之輩」及其作品——尤其是知青網路文學。相比較名家名作而言,這顯然是更具有原生態的史料與民間化的敘述。這一切,都以期能彌補、平衡長久以來備受質疑的知青文學(及史學)話語權與話語體系。

  本書雖然對相關問題也進行一定的分析、探討及研究,尤其是第十一章與第十二章集中探討了有關知青文學中的若干重要問題,這跟一般文學史體例大不相同。然而,在處理相關的史料——包括作家作品及其有關背景時,卻是儘量採取「回歸歷史」、「維持原貌」的處理方式;所涉及的敘述語言尤其是某些歷史概念,則儘量保持「那個」時代的習慣與特點,也儘量不加引號(「」)來顯示今人的「另眼看待」。

  本書的編撰,儘量做到線索清楚、記述簡潔,夾敘夾議、史論相交,在文學史實的陳述中,交融著作者的個人見解。相信既適合作為課程教科書,亦適合作為研究參考書,還適合作為文史愛好者的讀本。

  本書的編撰,得到不少知青朋友的熱心支持與幫助,尤其是「華夏知青」、「老三屆」、「老知青論壇」、「泡菜?子」等知青網站的眾多知青網友,對有關知青、知青運動、知青歷史等方面的諸多概念與問題,以及某些知青人物的個人資料,給予許多翔實準確的參考意見以及誠懇的批評與指正。在此,特致以難以言喻的感激之情!

  本書的一些學術問題,有幸獲得中央大學中文系同仁孫玫、莊宜文、呂文翠諸老師,以及博士研究生李欣倫小姐的寶貴意見。在此亦一併致以誠摯謝意!

王力堅 謹記
2008年6月3日
於中央大學文一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39
  2. 新書
    $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