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的歷史長流
所謂「大河小說」,由字面觀之,當有巨大、深遠之意,台灣文壇耆老葉石濤以Roman-fleuve為「大河小說」的語源,他說:「凡是夠得上稱為『大河小說』(Roman-fleuve)的長篇小說必須以整個人類的命運為其小說的觀點。要是作者缺乏一己的世界觀和獨特的思想,對於人類的理想主義傾向茫然無動於衷,那麼這種小說就只是一連串故事的連續,充其量也不過是動人心弦的暢銷讀物而已。」這是針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作家的素養所下的界說,也就是說,作家必須將其對人類命運思想的觀點傾注於作品之中,方能成就其為大河小說。
首開台灣大河小說先河的鍾肇政,以「內涵」來界定大河小說,他說:「大河小說可分:一、以個人生命史為主,二、以若干世代的家族史為主,三、以一個集團的行動為主等三種類型,內涵則或首重個人精神之發展與時代演變遞嬗的關係,或以集團行動與時代精神之互動為探討之中心。」除了依照小說人物之間的關係,分為個人、家族和集團三類之外,重點在於強調其與時代的互動,當然「時代」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大體而言,以台灣史為主體的大河小說,頗能反映台灣自清治、日治、國民政府遷台以來,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有著一貫的主題,即是「台灣人對統治者與周遭環境無窮無盡的反抗」。無論如何,大河小說以時代的巨輪當背景,等同於時代還原的小說,非常值得仔細研究。
觀夫台灣小說發展史,大河小說之出現,代表台灣小說進入嶄新境地,也為台灣文學史立下新的里程碑。從60年代,鍾肇政(1925-)撰寫《台灣人三部曲》開始,接著有李喬(1934-)《寒夜三部曲》、東方白(1938-)《浪淘沙》等,以接力賽方式,分別完成其大河巨著,已然蔚為台灣文學的盛景。國家台灣文學館注意到此一文學現象,特於2006年秋舉辦「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對台灣大河小說的發展與表現,進行全面性的探討,書寫台灣文學史極重要的一章。
「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舉辦之時,台灣最新大河小說──邱家洪(1933-)《台灣大風雲》甫出版問世,未克躬逢其盛,於會中列入討論,誠美中不足也。實則《台灣大風雲》堂堂五大冊,約185萬字,比前述三部大河小說的字數更多,規模更龐大,而且一氣呵成,乃台灣文學一大異數。茲整理近年來以鍾肇政、李喬、東方白、邱家洪等大河小說家作品為對象之論文24篇,合為《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論》一書,當別有特色與價值。由於學界對鍾肇政、李喬作品之討論較多,是以本書僅收錄有關者7篇,而一般針對東方白作品之討論者較少,故本書多收錄之,計8篇。至於邱家洪,雖然早年發表過文藝小說,唯俟其《台灣大風雲》出版方引起文壇矚目,且目前學界對於邱家洪作品之評論與研究,尚付之闕如;加以在這追求「輕薄短小」的時代,如此之超級長篇對讀者而言,無疑是極大挑戰,則透過本書所收錄之《台灣大風雲》論文9篇及其「敘事大要」,讀者或許比較容易了解、掌握該鉅著的諸多小說元素吧!
台灣大河小說因賦予「台灣史為敘述主體」的重要屬性,承繼本土文學論述的傳統,向來被視為「本土認同的重要象徵與符碼」。而自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起,直到東方白《浪淘沙》、邱家洪《台灣大風雲》,一路走來,已形成台灣文學的歷史長流,對台灣文學史來說,可謂深具意義。本論文集之出版,一方面是向以上台灣大河小說家的卓越貢獻表示敬意,一方面也邀請更多讀者,放慢生活步伐,靜下心來,走進台灣大河小說家的文學世界,一起建構台灣文學更壯闊、美麗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