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臺灣古典旅遊文學」,是指應用中國古典文學在臺灣的旅遊主題為作品內容的發展情形。本書於古典旅遊文學的基本下,結合作者過去在「臺灣觀光旅遊」及「臺灣歷史文獻」的工作背景,期能裨益於目前教學及研究需要,提供觀光學術界應用。書中將中國或臺灣文學研究領域延伸觸角至目前臺灣觀光發展上,特別是旅行業的導遊或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專業導覽人員,可以經由旅遊文學的創作或欣賞,認識並累積臺灣傳統歷史文化與地理解說常識,有助於政府推動「觀光客倍增計畫」政策的推動,並藉著旅遊文學的研究與提倡,無論是個人或是整個社會,努力推動觀光旅遊,全面提升旅遊品質,使之精緻化。
本書不僅是一本「臺灣旅遊文學」、「臺灣歷史文獻學」,更是將古典文學含括進去的「臺灣學」,在本質上,以臺灣為主體,在方法上,運用學術的嚴謹求真態度,沒有中外、族群、意識形態等的設定,以勇於面對歷史的事實與中國文學發展的軌跡,將臺灣文學的源頭,有系統的研究探討,也為「臺灣學」的旅遊文學研究這個區塊,有正本清源的機會與效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正寬
■學歷
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法學碩士
香港珠海大學文學博士
■曾任
臺灣省旅遊局副局長
臺灣省旅遊法規小組兼召集人
臺灣省訓練團主任秘書
臺灣省政府參議兼第一組組長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空中大學觀光行政與法規主講老師
靜宜大學推廣教育處兼主任
■現任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觀光行政與法規副教授
國立聯合大學、臺中教育大學、東海大學、弘光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國家文官學院、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講座
中臺灣教授協會常務監事兼交通觀光組召集人
臺中市私立明台高中(霧峰林家花園)董事
《獨家報導》「觀國之光」專欄主筆
楊正寬
■學歷
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法學碩士
香港珠海大學文學博士
■曾任
臺灣省旅遊局副局長
臺灣省旅遊法規小組兼召集人
臺灣省訓練團主任秘書
臺灣省政府參議兼第一組組長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空中大學觀光行政與法規主講老師
靜宜大學推廣教育處兼主任
■現任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觀光行政與法規副教授
國立聯合大學、臺中教育大學、東海大學、弘光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國家文官學院、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講座
中臺灣教授協會常務監事兼交通觀光組召集人
臺中市私立明台高中(霧峰林家花園)董事
《獨家報導》「觀國之光」專欄主筆
目錄
緒言(代序) 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古典文學、旅遊文學與旅遊文獻 2
第二節 探討範圍與方法 9
第三節 概念的建構 15
註釋 20
第二章 古典旅遊文獻呈現的老臺灣 23
第一節 古典文獻的「臺灣」地名 25
第二節 老臺灣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29
第三節 古典文獻賦予老臺灣的綜合意象 36
註釋 39
第三章 明代臺灣古典旅遊文學的發展 41
第一節 臺灣旅遊文學的奠基文獻 42
第二節 〈東番記〉為臺灣旅遊文獻的濫觴 46
第三節 臺灣旅遊文學始祖沈光文 55
第四節 明末流寓臺灣的作家與作品 59
第五節 明代臺灣旅遊文學的特色 65
註釋 67
第四章 清代臺灣古典旅遊文學的重要文獻 69
第一節 《裨海紀遊》作者與作品 70
第二節 《臺灣文獻叢刊》的旅遊文獻 73
第三節 方志類的旅遊文獻 74
第四節 史地類的旅遊文獻 86
第五節 藝文類的旅遊文獻 99
第六節 雜記類的旅遊文獻 109
註釋 117
第五章 《臺灣輿地彙鈔》為旅遊經典文獻 121
第一節 定位為旅遊經典文獻的理由 122
第二節 從《臺灣輿地彙鈔》認識古早臺灣地理 126
第三節 從《臺灣輿地彙鈔》認識古早臺灣習俗 144
第四節 古早臺灣觀光資源的調查 150
註釋 198
第六章 臺灣古典旅遊文學掃瞄 203
第一節 詩的旅遊作家與作品 204
第二節 賦的旅遊作家與作品 224
第三節 詞的旅遊作家與作品 236
第四節 竹枝詞的旅遊作家與作品 240
註釋 261
第七章 臺灣古典旅遊文學發展特色 265
第一節 清初文人改朝前後旅臺心境 266
第二節 《臺灣府志》的福爾摩沙山川形勢 277
第三節 臺灣宦遊詩見聞內容探索 289
第四節 臺灣八景定名問題探索 301
第五節 臺灣早期開發的生態旅遊文學 317
註釋 329
第八章 結論 343
第一節 特色與價值 344
第二節 展望與建議 350
第三節 建構與用途 352
註釋 355
附 錄 357
一、觀光文學藝術作品獎勵辦法 358
二、陳第〈東番記〉原文影版 360
三、沈光文畫像及〈懷鄉〉墨寶 362
四、沈光文〈東吟社序〉 363
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彙整表 364
參考文獻 385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古典文學、旅遊文學與旅遊文獻 2
第二節 探討範圍與方法 9
第三節 概念的建構 15
註釋 20
第二章 古典旅遊文獻呈現的老臺灣 23
第一節 古典文獻的「臺灣」地名 25
第二節 老臺灣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29
第三節 古典文獻賦予老臺灣的綜合意象 36
註釋 39
第三章 明代臺灣古典旅遊文學的發展 41
第一節 臺灣旅遊文學的奠基文獻 42
第二節 〈東番記〉為臺灣旅遊文獻的濫觴 46
第三節 臺灣旅遊文學始祖沈光文 55
第四節 明末流寓臺灣的作家與作品 59
第五節 明代臺灣旅遊文學的特色 65
註釋 67
第四章 清代臺灣古典旅遊文學的重要文獻 69
第一節 《裨海紀遊》作者與作品 70
第二節 《臺灣文獻叢刊》的旅遊文獻 73
第三節 方志類的旅遊文獻 74
第四節 史地類的旅遊文獻 86
第五節 藝文類的旅遊文獻 99
第六節 雜記類的旅遊文獻 109
註釋 117
第五章 《臺灣輿地彙鈔》為旅遊經典文獻 121
第一節 定位為旅遊經典文獻的理由 122
第二節 從《臺灣輿地彙鈔》認識古早臺灣地理 126
第三節 從《臺灣輿地彙鈔》認識古早臺灣習俗 144
第四節 古早臺灣觀光資源的調查 150
註釋 198
第六章 臺灣古典旅遊文學掃瞄 203
第一節 詩的旅遊作家與作品 204
第二節 賦的旅遊作家與作品 224
第三節 詞的旅遊作家與作品 236
第四節 竹枝詞的旅遊作家與作品 240
註釋 261
第七章 臺灣古典旅遊文學發展特色 265
第一節 清初文人改朝前後旅臺心境 266
第二節 《臺灣府志》的福爾摩沙山川形勢 277
第三節 臺灣宦遊詩見聞內容探索 289
第四節 臺灣八景定名問題探索 301
第五節 臺灣早期開發的生態旅遊文學 317
註釋 329
第八章 結論 343
第一節 特色與價值 344
第二節 展望與建議 350
第三節 建構與用途 352
註釋 355
附 錄 357
一、觀光文學藝術作品獎勵辦法 358
二、陳第〈東番記〉原文影版 360
三、沈光文畫像及〈懷鄉〉墨寶 362
四、沈光文〈東吟社序〉 363
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彙整表 364
參考文獻 385
序
緒言(代序)
中國文學不論是古典、現代或當代,也不論是新或舊,在先進學者們的努力下,早已粲然大備矣。因此,本書選擇明清兩代歸屬於古典文學的臺灣旅遊文學及其文獻作為探討的主題,主要基於如下六大理由:
一、主題雖屬地方性,但卻與香港、澳門一樣,臺灣曾是日本帝國長達五十年的殖民地,也都同屬淵源於中國文學的漢文化地域,臺灣又向稱「福爾摩沙」(Illa Formosa)美麗之島,迷人的風光,自然會累積很多文人雅士的旅遊佳構,這些旅遊臺灣留下的美麗篇章,當然不應該隨著列強文化的強勢侵略或歷史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被淹沒、消失,因此值得吾人去發掘、蒐集、整理與欣賞。
二、明代以前的臺灣,古籍文獻所載充滿了無限的神奇幻化,那是因為漢文化直到明鄭前後才隨著漢人大量移民開發的緣故。臺灣真正大規模的移民開發,應是明鄭時期,正逢漢民族與文化的導入,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發展集大成的盛期。目前「臺灣文學史」常有脫離「臺灣開發史」而捨本逐末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將早期古典文學找回。
三、無論是個人或是整個社會,觀光旅遊的努力目標,應該放在如何全面提升旅遊品質,使之精緻化。藉著旅遊文學的研究與提倡,不但可以使時下略顯粗糙的旅遊,獲得深度反省的機會;而且可以使每一趟的旅遊,透過作者對旅遊景觀或大自然的感應,成就出各種文學作品與體裁的發揮,讓原本平凡的遊程,更加多采多姿,出神入化。甚至為了成就美麗的篇章,旅遊者會更用心觀察山川地理或歷史人文現象,努力蒐集資料,作為吟詩填詞,撰寫小品的題材,真正達到深度感性或知性之旅。
四、本書希望將臺灣文學研究領域延伸觸角至目前臺灣觀光發展上,特別是旅行業的導遊或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專業導覽人員,可以藉助於旅遊文學的創作或欣賞中,認識並累積臺灣傳統歷史文化與地理解說常識,有助於政府推動「觀光客倍增計畫」政策的推動,讓更多人透過文學,活潑輕鬆地認識與關愛神秘的老臺灣風采,揭開「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到底真有多麼美麗的面紗,藉以彌補古早無法同步發展攝影技術的缺憾。
五、結合並藉助作者過去在「臺灣觀光旅遊」及「臺灣歷史文獻」的工作背景,期能裨益於目前教學及研究需要,提供觀光學術界應用;然因牽涉到文學、文獻、歷史與觀光旅遊,事實上已是開創另一種所謂「四化」中的科學化、專題化、集體化與國際化的科際學術整合與研究。
六、盱衡目前臺灣文學的研究或論述,大都以日據時期或戰後的篇幅較多,若以臺灣整體開發歷史而言,未免偏頗而狹隘,屬於古典文學的領域有限。為能涵蓋現有中國或臺灣文學中的古典旅遊文學成果,勢必開創如「臺灣旅遊文學」,亦即前述所謂「四化」中的「專題化」新領域,否則老是停留在悲情時代背景的文學題材,終非長久之計。
綜合前述,更鑒於目前臺灣文學史的研究大都側重於日據時期以來的「現代文學」,甚至是戰後的「當代文學」,在臺灣常併稱之為「新文學」,鮮少溯及明清時期的「古典文學」或相對所謂的「舊文學」,甚至以為古典文學或文言文是妨礙去中國化的,因而教育政策有輕文言而重白話的傾向。如此以偏概全的結果,不但臺灣一地的文學發展史常無法與臺灣開發史結合,而且很容易誤導,以為明鄭時期以來,大陸移民臺灣的漢人,都被蠻荒時代的臺灣原住民族同化了,沒有同時引進或建立自己的文化或文學。因此這個「澄清」的任務,可以說是除上述六大理由之外,為本書增添了另一個最大的探討使命,這也可說是為何要拋磚引玉,引起臺灣觀光旅遊界共同來瞭解臺灣古典旅遊文學與文獻的重要性。
中國文學不論是古典、現代或當代,也不論是新或舊,在先進學者們的努力下,早已粲然大備矣。因此,本書選擇明清兩代歸屬於古典文學的臺灣旅遊文學及其文獻作為探討的主題,主要基於如下六大理由:
一、主題雖屬地方性,但卻與香港、澳門一樣,臺灣曾是日本帝國長達五十年的殖民地,也都同屬淵源於中國文學的漢文化地域,臺灣又向稱「福爾摩沙」(Illa Formosa)美麗之島,迷人的風光,自然會累積很多文人雅士的旅遊佳構,這些旅遊臺灣留下的美麗篇章,當然不應該隨著列強文化的強勢侵略或歷史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被淹沒、消失,因此值得吾人去發掘、蒐集、整理與欣賞。
二、明代以前的臺灣,古籍文獻所載充滿了無限的神奇幻化,那是因為漢文化直到明鄭前後才隨著漢人大量移民開發的緣故。臺灣真正大規模的移民開發,應是明鄭時期,正逢漢民族與文化的導入,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發展集大成的盛期。目前「臺灣文學史」常有脫離「臺灣開發史」而捨本逐末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將早期古典文學找回。
三、無論是個人或是整個社會,觀光旅遊的努力目標,應該放在如何全面提升旅遊品質,使之精緻化。藉著旅遊文學的研究與提倡,不但可以使時下略顯粗糙的旅遊,獲得深度反省的機會;而且可以使每一趟的旅遊,透過作者對旅遊景觀或大自然的感應,成就出各種文學作品與體裁的發揮,讓原本平凡的遊程,更加多采多姿,出神入化。甚至為了成就美麗的篇章,旅遊者會更用心觀察山川地理或歷史人文現象,努力蒐集資料,作為吟詩填詞,撰寫小品的題材,真正達到深度感性或知性之旅。
四、本書希望將臺灣文學研究領域延伸觸角至目前臺灣觀光發展上,特別是旅行業的導遊或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專業導覽人員,可以藉助於旅遊文學的創作或欣賞中,認識並累積臺灣傳統歷史文化與地理解說常識,有助於政府推動「觀光客倍增計畫」政策的推動,讓更多人透過文學,活潑輕鬆地認識與關愛神秘的老臺灣風采,揭開「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到底真有多麼美麗的面紗,藉以彌補古早無法同步發展攝影技術的缺憾。
五、結合並藉助作者過去在「臺灣觀光旅遊」及「臺灣歷史文獻」的工作背景,期能裨益於目前教學及研究需要,提供觀光學術界應用;然因牽涉到文學、文獻、歷史與觀光旅遊,事實上已是開創另一種所謂「四化」中的科學化、專題化、集體化與國際化的科際學術整合與研究。
六、盱衡目前臺灣文學的研究或論述,大都以日據時期或戰後的篇幅較多,若以臺灣整體開發歷史而言,未免偏頗而狹隘,屬於古典文學的領域有限。為能涵蓋現有中國或臺灣文學中的古典旅遊文學成果,勢必開創如「臺灣旅遊文學」,亦即前述所謂「四化」中的「專題化」新領域,否則老是停留在悲情時代背景的文學題材,終非長久之計。
綜合前述,更鑒於目前臺灣文學史的研究大都側重於日據時期以來的「現代文學」,甚至是戰後的「當代文學」,在臺灣常併稱之為「新文學」,鮮少溯及明清時期的「古典文學」或相對所謂的「舊文學」,甚至以為古典文學或文言文是妨礙去中國化的,因而教育政策有輕文言而重白話的傾向。如此以偏概全的結果,不但臺灣一地的文學發展史常無法與臺灣開發史結合,而且很容易誤導,以為明鄭時期以來,大陸移民臺灣的漢人,都被蠻荒時代的臺灣原住民族同化了,沒有同時引進或建立自己的文化或文學。因此這個「澄清」的任務,可以說是除上述六大理由之外,為本書增添了另一個最大的探討使命,這也可說是為何要拋磚引玉,引起臺灣觀光旅遊界共同來瞭解臺灣古典旅遊文學與文獻的重要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