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名為《「備包有無,本在於有」的氣論》,旨在說明一氣流行,通貫於有無兩間,無為有的根源,有為無的實體。論述重點在於無,強調氣有無限性、本體性。重點在於有,強調氣有具體性、多樣性。兩端貫通,為一整全的氣化宇宙。其中吳廷翰、徐三重、宋初性善惡混、儒學的氣論等篇,論述宋明理學重視本體層面的氣論。而郝敬、程瑤田、魏象樞等清代學者,論氣已有回歸漢唐經學重視實存層面的學風。作者也因此對氣論的關注,由理學回溯至漢唐經學的範圍。如《管子.內業》、許慎《說文解字》,下延至清代段玉裁、桂馥、朱駿聲注《說文解字》的氣論,仍與漢代許慎合拍。《禮記.樂記》、唐孔穎達《周易正義》等也屬於經學式的氣論。特別是唐代《周易正義》傳承漢代經學傳統外,復帶入無在有中,有為無之體貌的觀念,成為宋明氣論再轉為重視本體論述的關鍵。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俊彥
男,臺北人。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著作有《劉蕺山之成學經過》、《胡五峰理學思想之研究》、《王廷相與明代氣學》、《元氣之外無太極:宋明清理學中的「氣論」研究》等,並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錄
緒言 1
壹 清代《說文解字》一書的氣論——以段玉裁、桂馥、朱駿聲三家注為範圍 1
一 前言 1
二 元、氣、天、地 2
三 陰陽、五行 6
四 日、月、星、辰,風、雲、雨、雪 11
五 春、夏、秋、冬與東、南、西、北 15
六 神、魂、精、魄 19
七 心、肝、脾、肺、腎與耳、目、口、鼻 22
八 結語 26
貳 唐孔穎達《周易注疏》的氣論 27
一 前言 27
二 運機布度,其氣轉易 28
三 易理備包有無,本在於有 49
四 神:有之用極,無之功顯 53
五 有從無而生,形由道而立 57
六 乾是陽剛,坤是陰柔 60
七 六爻之位,依時而成 64
八 幾者離無入有,漸是物之徐動 67
九 正定物之性命,天地以靜為心 71
十 結語 75
參 《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由氣論視角檢視此語的發展的分化 77
一 前言 77
二 唐.孔穎達之《禮記》、《中庸》疏解 77
三 宋代理氣論 80
四 明清氣本論 85
五 明清心氣是一論 89
六 復歸漢代 93
七 結語 95
肆 《管子.內業》的氣論 97
一 前言 97
二 道 99
三 神、精 104
四 性、心 108
五 結語 113
伍 儒學的氣論 115
一 前言 115
二 春秋時期 117
三 戰國時期 119
四 漢代董仲舒 125
五 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 127
六 宋明清 130
七 結語 139
陸 許慎《說文解字》的氣論 141
一 前言 141
二 元、氣、天、地 141
三 陰陽、五行 144
四 日、月、星、辰,風、雲、雨、雪 148
五 春、夏、秋、冬與東、南、西、北 151
六 神、魂、精、魄 154
七 心、肝、脾、肺、腎與耳、目、口、鼻 156
八 結語 158
柒 清代理學家魏象樞的學術思想 161
一 前言 161
二 五倫之外無道 161
三 天命之性本一 164
四 天下無不一之心 167
五 結語 169
捌 宋初「性善論」與「性善惡混」說的演進過程與分別 171
一 前言 171
二 論辯的發展 171
三 朱子前的內聖派 175
四 朱子前外王派 180
五 結語 185
玖 程瑤田《論學小記》氣之性情觀 187
一 前言 187
二 氣即道 188
三 元妙即道 189
四 形質氣之性善 191
五 性有清濁 192
六 性由情見 193
七 相移以習,性則相近 195
八 情善與意或惡 196
九 誠其情之意 199
十 結語 200
拾 郝敬《時習新知》的氣本論——太虛人身一貫的素位之學 203
一 前言 203
二 太虛生人 204
三 天地只一氣 206
四 理就氣上會出 208
五 天地之間,一動一靜 212
六 理氣一而性善 214
七 人心各函太虛 217
八 氣貫神、精、魄、形 220
九 微因顯見、即用即體 223
十 素位之學 226
十一 結語 228
拾壹 張載「西銘」與墨子「兼愛」的同與異 231
一 前言 231
二 以天志為體 232
三 義貫通體與用 236
四 兼愛以用言 241
五 理一分殊的西銘 245
六 結語 250
拾貳 徐三重《信古餘論》之理氣論 253
一 前言 253
二 太極與陰陽、五行 254
三 道 261
四 理 266
五 性 272
六 心 279
七 結語 284
拾參 吳廷翰的格物致知論 287
一 前言 287
二 明明德、親民、至善 288
三 格物 291
四 致知 297
五 慎獨 303
六 知行 306
七 德行之知 310
八 一貫 313
九 尊德性道問學 314
十 結語 317
壹 清代《說文解字》一書的氣論——以段玉裁、桂馥、朱駿聲三家注為範圍 1
一 前言 1
二 元、氣、天、地 2
三 陰陽、五行 6
四 日、月、星、辰,風、雲、雨、雪 11
五 春、夏、秋、冬與東、南、西、北 15
六 神、魂、精、魄 19
七 心、肝、脾、肺、腎與耳、目、口、鼻 22
八 結語 26
貳 唐孔穎達《周易注疏》的氣論 27
一 前言 27
二 運機布度,其氣轉易 28
三 易理備包有無,本在於有 49
四 神:有之用極,無之功顯 53
五 有從無而生,形由道而立 57
六 乾是陽剛,坤是陰柔 60
七 六爻之位,依時而成 64
八 幾者離無入有,漸是物之徐動 67
九 正定物之性命,天地以靜為心 71
十 結語 75
參 《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由氣論視角檢視此語的發展的分化 77
一 前言 77
二 唐.孔穎達之《禮記》、《中庸》疏解 77
三 宋代理氣論 80
四 明清氣本論 85
五 明清心氣是一論 89
六 復歸漢代 93
七 結語 95
肆 《管子.內業》的氣論 97
一 前言 97
二 道 99
三 神、精 104
四 性、心 108
五 結語 113
伍 儒學的氣論 115
一 前言 115
二 春秋時期 117
三 戰國時期 119
四 漢代董仲舒 125
五 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 127
六 宋明清 130
七 結語 139
陸 許慎《說文解字》的氣論 141
一 前言 141
二 元、氣、天、地 141
三 陰陽、五行 144
四 日、月、星、辰,風、雲、雨、雪 148
五 春、夏、秋、冬與東、南、西、北 151
六 神、魂、精、魄 154
七 心、肝、脾、肺、腎與耳、目、口、鼻 156
八 結語 158
柒 清代理學家魏象樞的學術思想 161
一 前言 161
二 五倫之外無道 161
三 天命之性本一 164
四 天下無不一之心 167
五 結語 169
捌 宋初「性善論」與「性善惡混」說的演進過程與分別 171
一 前言 171
二 論辯的發展 171
三 朱子前的內聖派 175
四 朱子前外王派 180
五 結語 185
玖 程瑤田《論學小記》氣之性情觀 187
一 前言 187
二 氣即道 188
三 元妙即道 189
四 形質氣之性善 191
五 性有清濁 192
六 性由情見 193
七 相移以習,性則相近 195
八 情善與意或惡 196
九 誠其情之意 199
十 結語 200
拾 郝敬《時習新知》的氣本論——太虛人身一貫的素位之學 203
一 前言 203
二 太虛生人 204
三 天地只一氣 206
四 理就氣上會出 208
五 天地之間,一動一靜 212
六 理氣一而性善 214
七 人心各函太虛 217
八 氣貫神、精、魄、形 220
九 微因顯見、即用即體 223
十 素位之學 226
十一 結語 228
拾壹 張載「西銘」與墨子「兼愛」的同與異 231
一 前言 231
二 以天志為體 232
三 義貫通體與用 236
四 兼愛以用言 241
五 理一分殊的西銘 245
六 結語 250
拾貳 徐三重《信古餘論》之理氣論 253
一 前言 253
二 太極與陰陽、五行 254
三 道 261
四 理 266
五 性 272
六 心 279
七 結語 284
拾參 吳廷翰的格物致知論 287
一 前言 287
二 明明德、親民、至善 288
三 格物 291
四 致知 297
五 慎獨 303
六 知行 306
七 德行之知 310
八 一貫 313
九 尊德性道問學 314
十 結語 317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