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
- 作者:張崑將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07-01-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084734
- ISBN13:9789860084733
- 裝訂:精裝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儒學思想在日本的發展,面向廣泛,議題眾多,學派林立,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亦極待未來漢語學術界師友們的共同耕耘。本書紬繹德川儒學的三項鮮明主題一一即神儒兼攝、徂徠學與陽明學一一作為窺探德川思想特質的素材,並採取中日儒學的比較研究方法,以透視日本儒學發展的特質
作者簡介
張崑將
臺灣臺南縣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1998)、博士(2002)。曾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兼任助理教授,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著有:《德川日本「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2004)、《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2004)等書。
【導論】
壹、德川儒者對中國儒學道德價值觀念的轉換:以「仁義」、「忠孝」概念為中心
一、前言
二、中國儒者「仁義」與「忠孝」之價值理念
三、德川學者對「仁義」價值理念解釋的政治化:以徂徠學者與武士道學者為中心
四、德川儒者對「忠」、「孝」價值觀念解釋的宗教化:以陽明學、水戶學與吉田松陰為中心
五、結論
【德川儒學中的神道思想】
貳、德川初期朱子學者的理學神道思維:林羅山與山奇闇齋的比較
一、前言
二、理學神道的背景與淵源
三、羅山與闇齋的理學神道思維之比較
四、結論:儒學在神道與佛教之間所扮演的角色
【徂徠學的特質】
參、荻生徂徠「不言」的詮釋方法析論
一、前言
二、徂徠的學問之道:從「名」(古文辭)、「物」(《六經》)中求聖人之道
三、徂徠「不言」之意的詮釋特質
四、徂徠「不言」詮釋方法論的矛盾及其問題
肆、丁茶山與太宰春臺的《論語》解釋之比較
一、前言
二、茶山所認識的日本古學派
三、茶山與春臺的《論語》解釋方法之比較
四、茶山與春臺的經典義理解釋之比較:以人性論及管仲論為例
五、「愚民論」與「牧民論」
六、結論
【日本陽明學的淵源與作用】
伍、晚明《孝經》風潮與中江藤樹思想的關係
一、前言
二、以「孝」為核心的政治風暴:「大禮議」與「奪情」的政爭
三、晚明《孝經》的編纂風潮與陽明學之關係
四、中將藤樹「孝」的思想與晚明《孝經》風潮的關係
五、結論
陸、幕末維新陽明學的思想內涵及其作用
一、前言
二、「亡國」抑或「維新」:陽明學在中日的評價與形象
三、「士大夫文化」與「武士文化」:中日陽明學在不同歷史文化脈絡中的作用
四、中日陽明學思想內涵及其作用:本體論與功夫論觀點之比較
五、結論
【結論】
柒、德川儒學的特質:兼論日本思想研究的展望
一、前言
二、德川儒學思想特質舉隅
三、日本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及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