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在的市場是什麼形貌?一百家公司可能共同為一個客戶需要的服務或產品而共同合作、一個顧客可能在網路上得以有一百個購買同一產品的選擇,他們能隨時用腳、 用滑鼠出走……。

  有沒有發現:你的公司利潤正在縮水,你與你的上下游公司已經發展出非共同合作,否則誰也沒法獨力作戰的時代?還有更糟的事是:如果你是個公司決策者,你正身處於一個幾乎難以對企業進行長期定位的時局。

  兩位著名的商業管理思想家John Hagel III和John Seely Brown,在本書中將為所有當代的決策者解答未來公司的優勢將從那裡發掘。

  透過企業和企業間的共同合作、透過企業向境外營運專精公司及委外作業的專家夥伴合作,公司將可以在這些「邊緣」找到自己的優勢!本書的作者為自從「核心競爭力」後苦惱於內部專精或是向外尋求資源兩種策略平衡的企業決策者找到一把新的策略定位尸。

有了「邊緣優勢巨變」的策略在心,讀者將可從本書中明瞭:

  企業將生產線外移,在過去只是為了降低成本;現在你可以藉此發展更趨完備的跨地理企業流程;同時也對下列問題有更深刻的思索:

  在四川重慶,技術領先日本的機車業進軍中國和公營公司合作,最後卻為什麼在創新速度上不敵當地的民營機車製造商?

  大中華區的IT硬體工程師,擅於將產品導入「易製性」設計,這項優勢最後是如何影響整個IT製造供應鏈的未來?

  本書除深入以美國及亞洲企業的實證及理論探討以上這類全球商業趨勢的變化外,還更進一步提出面對當今的過度競爭環境裡,設計企業長短期策略,並管理創新焦點的具體解決方法。

  以《創新的兩難》一書著名的哈佛商學院大師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亦高度評價此書所提及的革新觀點,「懂得駕馭這些破壞力量的企業,終將創造出成長契機,至於忽略這些力量的企業,最後將步上滅亡。」

作者簡介

約翰.海格三世(John Hagel III)

  海格是矽谷知名的管理顧問、公眾演說家與商業作家。他的顧問生涯中經常和企業高階主管合作打造經營策略、改善企業績效。海格自身也曾在科技界擔任過高階主管,並曾任職於麥肯錫顧問公司長達十六年,領導過該公司「策略事務部」,也是「電子商務事務部」的創辦人。

  海格曾寫過多本企管書籍,包括最近的著作《出人頭地》(Out of the Box: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Profits Today and Growth Tomorrow through Web Services),並合著有商業暢銷書《網路商機》(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他不定為商業報章雜誌刊撰文,其中包括《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兩篇曾榮獲「麥肯錫年度最佳論文獎」(其中一篇是和約翰?希利?布朗合作執筆)論文。

  欲知更多有關海格的資訊,可以上網站:www.johnhagel.com,至於欲和他聯絡的讀者可以寫信至電子郵件信箱:[email protected]

約翰.希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

  布朗是全錄公司的前首席科學家,也是全錄公司著名的帕羅奧圖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前任主任,目前他正在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擔任訪問學人,專研數位媒體和數位文化等領域。 布朗的商業著作主題範圍廣闊,其中包括創新管理、組織學習、社會體制,以及資訊科技對新一代經營策略的影響等。他與杜奎德(Paul Duguid)合著的《資訊革命了什麼》(T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已被譯成九國文字出版,布朗本人亦曾兩度贏得麥肯錫年度最佳論文獎。

  布朗現在是多家公、民營企業及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董事,並曾獲頒 包括布朗大學、英國倫敦商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Business)和美國克萊蒙特商學研究院(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榮譽學位。

  欲知更多有關布朗的資訊,可以上網站:www.johnseelybrown.com。

譯者簡介

高子梅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華威葛瑞廣告公司AE及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業務經理和總監,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模範領導》、《顧客服務最佳行銷方法》、《經營企畫書完全手冊》、《你的第一分經營企畫書》、《第一次當經理人的9堂課》、《品牌這樣搞就錯了!》等書。。

 

目錄

導讀推薦策略是靜態的結構,能力是動態的戰略 李紹唐

序 唯有合作, 才能無往不利
在中國大陸和印度所興起的大型市場, 將會在產品和流程這兩方面造成破壞性創新, 因為那兒的中產階級日益增多, 他們要求功能更好、價格更低的產品, 於是各家廠商會卯足全力互相競爭。這些破壞性創新會往商業以外的領域擴展。政府機關、醫療保健機構、和教育機構也都在積極尋求創新之道,以便能有效服務自己的支持者。

第一章 走出邊際利潤縮水的陰影
市場上不再只有賣方試圖向更多顧客推銷更多產品和服務, 反而是顧客會在同一時間和地點, 不斷向更多賣方打探更好的商品價值。這種逆向市場的出現,無疑反映出科技創新與公共政策轉變的合作威力。

第二章 藉境外營運加速企業升級
大部分主管仍將境外營運視為「短期間內迅速降低營運成本」的最好方法。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太低估了境外營運的潛在機會和挑戰。境外營運非常有利企業快速建構能力, 並採收到更多的技術成果。

第三章 動態世界中的專業精進
企業不能只強調自己和別人有什麼不同,也必須把「有它無它都無所謂」的作業活動一律拋開。但拋開了這麼多資產和作業活動, 企業該如何成長呢?

第四章 新的連結和協調模式
將來自不同背景的專業廠商加以整合, 鼓勵它們在營運流程中通力合作, 這種事絕對比整合同一家企業裡的眾多員工要難上許多。更糟的是, 不同技術廠商坐落在不同地理位置, 各自擁有不同的制度運作方式, 以致它們合作的難度更高。

第五章 建設性摩擦
或許是我們太急於消弭所有摩擦。也許我們應該學會容忍它,只要它能提供學習和能力建構的機會, 甚至應該鼓勵它。我們必須靠制度性架構去促成建設性摩擦, 從中獲得學習的機會……

第六章 資訊科技還沒被「用出來」
整個大環境正在改變, 速度之快, 令人措手不及。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好好正視這些重大科技的交集結果, 看看它們能不能為企業帶來更好的經營和組織辦法。

第七章 尋找新的策略優勢
我們活在一個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世界裡, 現有的策略辦法已經不適用。我們認為新的策略辦法能有效整合三項責任: 全力發展企業內部最獨到的專業能力; 有效動員其他商業夥伴的專業能力; 以及利用商業夥伴之間的建設性摩擦去加速公司能力的建構。

結語 我們需要新政策、新人才
過去一百年來, 政策制定者在經濟議題上總是繞著中心主題式的目標而轉, 這些議題不外乎天然資源的發展、工業發展, 或金融市場的健全發展。但我們認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政策議題將會以人才的培育發展為重心。其他資源和市場的發展固然重要, 但它們的價值將愈來愈倚重人才市場的相對優勢。

 

策略是靜態的結構,能力是動態的戰略

  雖然地球的轉速並沒有變快,但是人們在「發展」這件事情的速度上,顯然較上個世紀又快許多。如果你還沒能跟上世界進步潮流的速度,至少也千萬不要跟上淘汰潮流的速度才好。 二十一世紀是個需要世界觀的世紀,也是一個需要連袂合作的世紀。任何身居決策角色者,如果漠視這樣的趨勢,可能得獨自品味關在象牙塔裡的滋味。

  比如,美國的企業從一九九五年起,就積極發展「境外營運─外包模式」,至今十年的光景已經略有斬獲,以蘋果電腦為例,即堪稱境外營運最成功的鮮活案例。

  除了企業有境外營運的「出門」趨勢,連最專業的醫療服務也出現類似情況。像本書中提及印度已開始推出「醫療旅遊計畫」,藉由高品質的醫療水準及廉價的醫療收費吸引外國人到印度「看病兼旅遊」。據統計,在印度最先進的醫院裡,平均每十個病人就有一個外國病人,印度的醫院儼然成為國際間最受歡迎治病地區,這個活動在推出之後已經獲致出人意料的成果。

  國際分工、專業委外發展、境外營運,已經成為一支突起的異軍,全球就像一間超大型的貿易公司,只要一通電話,一封e-mail,一個電傳視訊會議,傳統集中式的作業模式通通被鬆綁,只要你敢站在趨勢的尖端,產品在地球上哪一個國度生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邊緣優勢巨變》是一本引導接軌世界潮流趨勢的書,全書的寫作結構簡明扼要,像一本教戰守則。對於還沒準備好跟世界潮流一起活流的團隊,可以藉由閱讀這本書來思考一下,自己的團隊是否應該邁上這條世界大街;而已經在整裝待發的團隊,書中也提供多項出門應有的配備建議;如果你的團隊已早早動身出門在外,也可以藉由這本書環顧一下,公司是否走岔了路,需要修正自己經營的版圖跟使用的策略。

  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觀點與結果,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觀察。書中提到,如果你從另一種價值策略來看發展,掌握趨勢,企業將不再那麼關心怎麼分配財產,反而會比較在乎怎麼創造利潤;以前的競爭關係,現在成了互補關係。這不就是所謂「開源與節流」,還有「化敵為友」的相對觀點嗎?

  另外,作者提到「加速能力建構」是達成企業成長的新動力,未來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然過去。眼前的世界需要共同合作,攜手經營,取用最小的能量,發揮最大的效能。

  要加速「能力建構」需要有三個元素:一是「動態的技術專門化」(dynamic specialization);二是「連結性」(connectivity);三是打破組織疆界、提升能力 。本書兩位作者就是這麼言簡意賅地闡述出如何去轉動走出大門的門鎖。

  本書還提示了所謂的「動態觀點」──明確指出如果換個角度看策略,即可以體會:「企業的最重要角色是加速其他企業夥伴的知識學習和能力建構,以便聯手創造更高的商機價值。身處在詭譎多變的競爭環境中,這種角度反而能擴大經理人的視野,讓他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現有資源的分配上,反而懂得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努力深化知識與能力。」

  有了動態觀點後,作者更提供了三種可以確實付諸行動的戰略機制:一是委外經營和境外營運作業(process outsourcing and offshoring),二是靠鬆散耦合的作業方式去延伸營運流程(loose coupling of extended business processes),三是建設性摩擦(productive friction);有了這三個錦囊妙智在身,企業可以放心出門,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亦遊刃有餘。

  對於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們來說,世界真的不大。有人一天一個國家在飛,也有人整年繞著地球跑上好幾圈,這些出門在外的人們.最能親眼見證到世界的轉變和發展的契機。

  如果你還不確定要不要出門,不妨先讓作者帶你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事先做好「出門能力」的儲備功夫。

  這本書是我利用差旅飛行時陸續閱讀完畢,個人推薦身為決策者、管理者以及資訊界各先進,有機會可以參閱、思考書中所提出的諸多策略,為自己、為組織準備好出門的行裝。
                                2005/12/17於上海 

【推薦者簡介:李紹唐,現任多普達通訊(Dopod)公司中國首席營運長,過去亦曾在IBM及甲骨文(Oracle)等大型跨國公司擔任地區經理人。二○○五年五月,他並應聘為北京人民大學客座教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6
    $90
  2. 二手書
    26
    $90
  3.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