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十章,旨在豁顯孔子禮樂教育思想的特質,並以「孔子禮樂觀所蘊涵教育思想」一詞含括之。
橫貫古今,跨越西東,學習的天空,是無限的寬廣,兩千年前,孔子以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引領莘莘學子開啟學習的門扉,進入知識的堂奧,化育三千學子,成就七十二高徒,更樹立了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華文化。教育是百年樹人的興國大計,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標竿,負有綿延發皇文化傳統與推動國家進步的神聖使命。我們中國自孔子以來的 歷代先哲,都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所謂「人文教育」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及人格修養的教育;目的在陶鑄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養。展閱歷史的長卷,可知中國數千年的教育思想實以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為主流。美國哲學家愛默生( Emerson )說︰「孔子不但是中華文化的中心,亦為世界民族的光榮,孔子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觀念,實為世界大同的象徵。」這的確是深中肯棨的言論。
近年來由於社會價值多元化,教師的地位日益低落,雖然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不變,但各級學校班級學生人數眾多,師生感情不易深入。益之以升學主義仍然主導教育風氣,教師採高壓式、權威式的管理,往往忽視個別輔導的重要性,因而傷害到青少年的自尊,造成師生感情的破裂。殊不知尊師與重道是一體兩面,一個不尊重老師的學生,當然他也不會認真去吸取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身為教師若無孔子傳道的使命感,只是把學校當作知識技術的訓練場,如此,不但扭曲了校園倫理的品質,也勢必造成社會問題,因此每位教師必須為校園倫理的重整,肩負起全部的責任,為師生的和諧關係,搭起可以溝通的橋樑。
至聖先師孔子(551BC-479BC)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早年有志於世,知其不可而為之,擔負起復興宗周禮樂制度之道德使命、文化使命,成為傳承中國儒家學術思想之一大宗師。晚年返回魯國杏壇講學,廣授門人士子,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教育宗旨,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化育三千弟子躬行踐履,來開發生命的源頭活水「仁」道。
孔子的學術思想、教育理念與道德言行,已為中華文化樹立永恆的指標。因此本書以記錄孔子話語的《論語》為寫作論文的基礎,深究其禮樂觀所涵蘊的教育思想,並廣納《孟子》、《荀子》、《禮記》等書,闡述禮樂思想的讜論,兼容並蓄,綜合歸納,比較分析,企盼能開拓宏觀的視野,以發皇儒家的教育思想,作為重振人文教育的典範。
作者簡介
謝淑熙,臺灣省桃園縣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曾任臺北市私立育達高商國文科專任教師,現任國立中壢家商圖書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