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重視似德、似義、似察、善化的意義;莊子強調了似道、似勇的觀點;孟子則超出了孔子的概括,又注意到水之就下,能載舟覆舟,以及「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孟子‧離婁上》)的意蘊。
對《孟子》一書也如先哲對水的象徵意義的態度形形色色一樣,我們亦只取自己有所感悟的而寫。而且鑑於著者的學識和悟性所礙,這些感悟可能僅僅是一種旁通。這些旁通,有圍繞原文而闡釋的,有側面引申闡發的,還有的則是斗膽與聖人商榷反其意而「自說自話」的。或許這些旁通式的感悟僅僅只是個人的一得之見,且疏誤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