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從籌謀、出戰,到纏鬥、收兵,《談判孫子兵法》,將孫子兵學的種種戰術啟示,落實於談判技巧中,引導讀者對談判攻防戰術的深度思考。
目錄
- 《孫子兵法》與我──寫在前面 劉必榮
輯一 總論
- 都是《孫子兵法》,誰會贏?
- 如果不戰就能屈人之兵,那還談不談?
- 談判是詭道、還是仁道?
- 速戰還是久戰?
輯二 籌謀
- 該進還是該退?
- 知彼知己是理想還是現實?
- 該合作還是閃避?
- 算多還是算少?
- 恃吾有以待之,道理在哪裏?
- 如何蒐集情報──必取於人,知敵之情
輯三 出戰
- 誘之以利,誘誰的利?
- 逼他出戰!
- 地形的用兵之法
- 談判的動力何在──怒不怒有關係
- 什麼時候把籌碼擺在檯面上?
- 作之、策之、形之、角之
- 找尋適當的時機
- 挑釁與等待
- 是堅定信心,還是私下謀和?
輯四 纏鬥
- 「常山之蛇」是什麼蛇?
- 恰到好處的誘因
- 絕不深入敵境!
- 找對方的門戶空隙
- 堅守立場?還是堅持死守?
- 談判時需要用到「愚兵政策」嗎?
- 奇正相生,怎麼生?
- 談判前,要不要廣交英雄好漢?
- 如果我們都是談判高手
- 好個風林火山
- 伐謀還是攻城?
輯五 收兵
- 是負嵎頑抗、狗急跳牆、還是置死地而後生?
- 留他一條退路
序
孫子兵法與我
劉必榮 序
學生時代就對《孫子兵法》非常有興趣,但真正把它用在談判上,卻是民國八十年才開始的。
民國八十年的一個偶然機會,讀到大陸解放軍出版社出版周敏和王笑天兩君合寫的一本《東方談判謀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又以書中引用《孫子兵法》「三軍苦以奪氣」,來說明打擊對方士氣的重要,令人感觸良多;因為這種說法完全和西方的談判觀念大相逕庭。根據美國人的談判理想,談判時絕對不要打擊對方的士氣,應該設法向對方說明何者為公平,這樣對方才會服氣,談判後的關係也才能維持。
過去研究美國談判理論時,總覺得這樣的談判觀太過天真,他們總以為只要大家都學過談判,談判結果就會雙贏。其實不然,雙贏是得靠造勢去造出來的,不可能因為我們的反求諸己或克己復禮,它就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但像大陸這麼霸氣,用白話文直接說明要打擊士氣的,倒也少見。我們不是美國人,也不是中共,所以最好兩種談判方法都學一點,這樣才能應付各種不同的狀況。
可是當我把《孫子兵法》用在談判上之後,卻發現並不是兵法上的每一句話都能往談判上硬套。
有的人奉《孫子兵法》為聖經,認為它可以適用在戰場以外的任何地方;我卻不這麼想。因為《孫子兵法》到底不是為談判寫的,所以有些章節對談判很具啟發性,有些卻完全不相干。這也是我這本書沒有照《孫子兵法》逐章逐節討論的原因。一些和談判相關性不是那麼密切的句子,就拿掉了,只在附錄中列入原文供讀者參考。
而《孫子兵法》令人著迷的地方,在於孫子有的時候是這樣講,有的時候又是那樣講。像﹁勝利」到底可不可為?還是只能靜靜等待?孫子在﹁形篇」中說「勝不可為」,可是在「虛實篇」中又說「勝可為」;或許這正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法需因時、因地制宜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把《孫子兵法》讀通了,根據一個中心主題,把十三篇中的相關句子打散重組,放在一起比較、討論,才能享受《孫子兵法》中的樂趣。這也是這本書所採用的體例。
在這樣深入研究之後,我發現,周敏他們那本書只是引用了《孫子兵法》的一小部分而已,其中還有許多部分可以提出討論,並和大家分享。
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我接到大陸軍事科學學會的邀請,到臨沂(二十年前《孫子兵法》竹簡出土之地)參加第三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並在會上提了一篇兵法和談判的相關論文。我寫了一篇「孫子兵法的談判模型」與會,該文並被收錄於大會的論文集《孫子探勝》(北京軍事科學社‧一九九三年出版)之中。回台後,軍方的《國魂》雜誌也分三期登載過這篇文章。
當時就有出版杜建議我將論文擴大成一本書,但我不敢答應。因為我每次重讀《孫子兵法》,都有新的體認。既然每次都有新的想法,怎敢貿然出書?就這樣又拖了兩年。後來希代書版股份有限公司鼓勵我還是將其出版,因為既然每讀一次就有新的體會,那再過十年,我還是可能有新的心得,那豈不是永遠出不了書了?!想想也有道理,這才使我決定將現階段的一些研讀心得集結出版。
讀者在讀《孫子兵法》的時候,一定也會有自己的看法,我不敢說我的心得就一定高明,所以只敢稱這本書為我的「讀書札記」,記錄下來,和讀者共同討論。
本書所用的版本是《宋本十一家注孫子》,世界書局版。另外還參看大陸及日本的一些校勘,於必要時修改一些字或一些行文順序。像「九地篇」中的一些文字順序,就曾引起很多學者討論;好在我們不是照原文逐字逐條討論,所以影響不大,不過在討論到該章時,我仍會特別加以說明。
除《孫子兵法》外,本書還參考了一些匈奴兵法,以及蒙古兵法。
匈奴兵法是當年亞提拉大汗的談判守則。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北匈奴之後,北匈奴往西征討,進入歐洲布達佩斯建立了匈牙利;當時領導匈奴的大汗就是亞提拉。由於他在西征途中殺了不少白種人,所以歐洲人稱其為「上帝之鞭」,說是上帝派來懲罰那些不信教的人的。亞提拉死了以後,留下一本他的統治寶典。
想那亞提拉以黃種人進兵歐洲,一方面要統御旗下各部遊牧民族、使之齊心,一方面又要與白種人周旋,所以在他的寶典中,記載有他的治術、用兵的經驗,也有他和教皇談判的技巧。一九八○年代中期,美國人發掘了這本書,意圖進一步了解東方人的智慧。這本書中有一章專門談談判,我們在討論《孫子兵法》的時候,也會有相關章節加入亞提拉兵法的討論,以作對照。
至於蒙古兵法,則是大陸蒙籍兵學家所研究出來的一些心得。其中在討論出兵的方式、攻城時的火力集中等戰術上,和《孫子兵法》有相互呼應之趣,所以在談到相關議題時也會一起列入討論。
本書共分五個部分:先談「總論」,釐清兵法上的一些相關概念;比如孫子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乘境界,可是打仗如此,談判也一樣嗎?談判若都不戰了,那還談什麼談?像這些問題都在「總論」部分加以討論。「總論」之後,全書將依「籌謀」、「出戰」、「纏鬥」、「收兵」四個部分,分門別類討論《孫子兵法》上的種種戰術啟示。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讀者對談判攻防戰術的深度思考,以及對孫子兵學藝術的高度興趣。
-
新書9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