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

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
定價:132
NT $ 115
  • 作者:羅中樞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10-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526505
  • ISBN13:9787807526506
  • 裝訂:精裝 / 25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從重玄學產生的思想背景分析開始,接著闡述成玄英的重玄方法論,介紹了“玄”和“玄之又玄”的發展脈絡和具體含義,進而申論成玄英的境智觀,闡述了“道”、“理”、“性”、“心”、“德”、“自然”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同時,該書亦論述了成玄英的智慧說,闡明了“真知”與“俗知”的區別、“無知而後知”的內涵以及真理與語言的關系。最後則論述了成玄英的境界哲學以及重玄方法和認識思想的意義等問題。


羅中樞 重慶榮昌人,哲學博士,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四川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省領導學會副會長、高校黨建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近年來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等9項國家和部省級項目,在《人民日報》、《黨建研究》、《中國高等教育》、《中國高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報刊發表政治學、公共管理、哲學等方面的論文40多篇,主編和參與主編《人性的探究》、《東方哲學概論》、《西方哲學概論》等專著和教材5部。
 

目錄

國家“985工程”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叢書總序

導言 成玄英重玄學思想研究概述
第一章 重玄學產生的思想背景
第一節 隋唐社會文化的繁榮及道教的特點
第二節 儒、釋、道的相互滲透和交融
第三節 從玄學到重玄學
第二章 既遣二偏,又忘中一
第一節 重玄之道
第二節 三絕兼忘
第三節 “虛忘”的意義
第三章 道契重玄,境智雙絕
第一節 道者,虛通之妙理
第二節 德是志忘之妙智
第三節 “玄思”的意趣
第四章 無知而知,知而不知
第一節 為道與為學
第二節 真理玄妙,絕于言之
第三節 “妙悟”的魅力
第五章 非理不通,非事莫顯
第一節 以道觀物
第二節 內在超越
第三節 “境界”的價值
第六章 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思想的意義
第一節 成玄英重玄學的承上啟下地位
第二節 宗教信仰和認知的意義
第三節 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思想的現代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其思想來源雜而多端。先秦之際的儒、墨、道、名、法、兵、醫、陰陽諸家都對道教理論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道家哲學可說是道教建立自身信仰和實踐的根本理論基礎。由老莊所創立的道家學說,為道教提供了關鍵的理論框架和主要哲學範疇,如《老子》所述之道德、有無、陰陽、動靜、損益、長生久視等等,《莊子》所論之逍遙、齊物、心齋、坐忘、是非、物我、情性、至人、神人、聖人、真人等,無不為道教建立自身信仰提供了理論與現實之依托,因而道門中人多有注疏《老子》、《莊子》之傳統。如對《老子》的注解,據杜光庭所言,自漢以降,注者不下六十余家,其“所釋之理,諸家不同。或深了重玄,不滯空有。或溺推因果,偏執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歸空寂,莫不並探”。並謂“《道德尊經》,包含眾義,指歸意趣,隨有君宗”。表明由于各家所稟立場不同,故而流派紛呈。

道家思想之翹楚,以先秦道家和魏晉玄學為其代表。《老子》一書偏重從宇宙生成論角度來探討理身治國之術,其本旨是申論內聖外王之道。《莊子》一書側重個人解脫,講究自性逍遙。至魏晉玄學,則以有無、自然名教等為主題,重視名言思辨,著力探討宇宙人生之本體,宇宙生成論的問題被存在論問題所取代,討論宇宙和人世存在之根本成為此一時期的思想主流,並形成了貴無(何晏、王弼)、崇有(向秀、裴頜)、獨化(郭象)諸派。

道教對于道家思想之吸收和演進,按教內有些文獻的說法,卻是一個不斷從形上轉入形下的過程,如稱︰ “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若(“若”應為“老’’,引者注)莊,後之人失其本旨,派而為方術,為符篆,為燒煉,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遠,其來久矣。”這段文字與其說是前人對于隋唐以前道教修仙主流之批判,還不如說是對于道教修仙風尚流變的概論。

我們知道,漢魏之際的民間道教,多偏重符篆、齋醮、服食、房中、導引等術,道教哲學理論較為薄弱。到兩晉南北朝時候,經由葛洪、寇謙之、陶弘景等輩之努力,道教在神仙理論的構建、修仙方法的規範、齋醮科儀的定制、道經目錄的分類等問題上,對漢末民間巫鬼之道進行了根本改造,使道教得以從下層民眾所信奉的巫鬼道教上升為士族貴族所尊崇的神仙道教。

然而,魏晉南北朝道教學者所作的努力,主要還囿于經驗性的論證神仙本有、神仙可學等仙學現實問題以及對齋醮科儀的整理、道經經目分類的創制等方面的建設,尚未深入思辨本際、境智、有無、生死、是非、動靜、物我等修道過程中所涉及的認識論問題,同時對于道、理、心、性、命、情等與個體修道密切相關的心性論內容也未有系統的探討。而對這些問題的辯論與思考,則可以解決眾生修道認識上的種種困惑並為之提供修道實踐之內在依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