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學術編年》的第一集,時間年限從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至南陳後主禎明二年(即隋文帝開皇八年,588年),共六卷。
書中將各項事跡,分志於各年之內,後附出處、考證,注明史料出處,考證學者身世。並在書末後附有人名索引和分類索引。
目錄
自序
凡例
卷一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至孝武帝太元八年
卷二 孝武帝太元九年至恭帝元熙元年
卷三 宋武帝永初元年(魏明元帝泰常五年)至順帝舁明二年(魏孝文帝太和二年)
卷四 齊高帝建元元年(魏孝文帝太和三年)至和帝中興元年(魏宣武帝景明二年)
卷五上 梁武帝天監元年(魏宣武帝景明三年)至十八年(魏孝明帝神龜二年)
卷五下 梁武帝普通元年(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至敬帝太平元年(西魏恭帝三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
卷六 陳武帝永定元年(北周孝閔帝元年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至後主禎明二年(隋文帝開皇八年)
索引一 人名索引
索引二 分類索引
凡例
卷一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至孝武帝太元八年
卷二 孝武帝太元九年至恭帝元熙元年
卷三 宋武帝永初元年(魏明元帝泰常五年)至順帝舁明二年(魏孝文帝太和二年)
卷四 齊高帝建元元年(魏孝文帝太和三年)至和帝中興元年(魏宣武帝景明二年)
卷五上 梁武帝天監元年(魏宣武帝景明三年)至十八年(魏孝明帝神龜二年)
卷五下 梁武帝普通元年(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至敬帝太平元年(西魏恭帝三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
卷六 陳武帝永定元年(北周孝閔帝元年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至後主禎明二年(隋文帝開皇八年)
索引一 人名索引
索引二 分類索引
序
東晉南北朝者,一中國南北分裂之時代也。自劉、石騁暴,兩京覆亡,冠帶之倫,退避江左。六月之駕無聞,鴻雁之歌日遠,僅保荊揚之域,以安中原遺黎。草創伊始,日不暇給,庠序之教,猶有未遑。是以博士力趨於簡易,太學權置於中堂。而箕踞之習,解袒之風,四本之論,哀樂之旨,仍流行於朝野,復馳辯於無窮。儒術不振,玄風猶章,有由然也。至於關河燕趙,羌胡紛爭,間有鄉學之主,明達之人,亦知虛襟正直,禮送經生。顧兵戈未息,國祚不長,黌舍之興廢靡定,教化之攸成難期。迨至金運告盡,劉宋代興,學開四館,觀立總明,而勸課未博,建之匪久,蓋取文具而已,不成為曠世之業也。齊梁以還,文學浸盛,叔達名列八友,深沐儒風,詔開五館,講論諸經。分遣博士,立學州郡;揀選胄子,受教雲門。集雅士林之館,高齊文省之士,人才濟濟,可謂盛矣。太清之難,盜賊縱橫,典籍散絕,文武道窮。陳氏拾梁余緒,力挽頹風,而三百數盡,江左遂傾。元魏在北,初混中原,賞眷文士,廣聚典墳。漸脫草昧之習,躍登文明之途。道武以後,經又百年,孝文遷洛,偃武修文。於是經術彌顯,斯文郁然。及元顥西上,南人北游,乃知衣冠仕族,並在中原。民風丕變,此可知矣。屬跖跋喪亂,爾朱逞凶,文章咸盪,禮樂同崩,俎豆之容申絕,弦歌之音不聞。旋永熙西遷,天平北徙,魏氏分裂,繼以周齊。雖庠序漸備,學者向風,而舊日之盛,迄未復焉。
南北戰亂,民生愁苦,慈悲之教,應運發揚。蓋自羯石肆虐,毒焰漫天,茫茫禹域,幾無寧日。佛圖澄默,運用神功,化及凶暴,啟彼慈悲之念,遏其殺伐之心,澤被蒸黎,實非淺鮮。天竺聖典,初化東土,夷夏不同,音韻殊隔。自非妙兼梵漢,難盡翻譯之致。羅什碩學鉤深,神鑒奧遠,歷游中土,備悉方言。深憫前譯諸經,文制古質,辭旨不明,未盡美善。乃更臨梵本,重為宣譯。朗晝昏以慧日,覺安寢以大音。於是靈風遐扇,逸響高騰。江左浮圖,肇自僧會。而世滯悠曠,苦海遐長。法燈不耀,慧日霾光。釋慧遠道業貞華,風才秀發,宣唱法理,開導眾心,凈土往生,傾動凡庶。大法已被,戒律未完,釋法顯誓志尋求,西渡流沙。遠涉數萬,卒抵靈鷲;時過星槎,方歸本土。遂使毗尼之典,風靡華夏,法雷驚夢,萬眾厲心。南北分治,伽藍益眾,南之建康,北之洛邑,寺逾千百,僧至億萬,致使高洋崇福於洪谷,蕭衍舍身於同泰,緣結震旦,亦雲偉矣。惟趨向奢靡,漸失本真,重形式而遺精義,祈福澤而忘蒼生。是以粟罄於惰游,貨殫於泥木,吏空於官府,兵挫於行間,風俗頹敗,奸宄弗勝,有識之士,憋焉憂之。然此乃傳者之過,非泥洹之道然也。今游其故墟,縱覽遺跡,庄嚴之蘭若,瑰瑋之雕刻,猶有存者。北之雲岡,南之龍門,千佛之崖,莫高之窟,皆足使人流連忘反,徘徊弗去。想微言之要妙,知大法之無窮,功效之美,良足羨已。
余生於窮鄉,典籍罕睹9仰希古烈,追蹤莫由。寤寐憂悸,有若疾首。壯年游學,負笈名都,博觀經史,泛覽百家,始覺寶山炫目,望洋堪羞。念典籍之浩繁,惜純駁之不掩,後生學子,探索匪易,遂擬整理四部,勒成專書,開來學之捷徑,解千年之糾紛。十九年夏,任職女師院研究所,余師湘潭黎公,以學術編年,囑令從事。遂廣收史料,抉擇真偽,厘定年代,謹於去取。荏苒三載,晝夜靡停。而國難日亟,強敵壓境。隱幾讀書,效仲舉之朗誦;近郊伐鼓,等安公之譯經。當道諸公,軫懷文物。有鑒漢末之難,戒心晉初之災。是以鷹揚未奮,蘭台先移。會敵人滿志,暫戢凶鋒。庠序無恙,誦聲復擁。乃得再事鉛摘,從容殺青。念此三百年中,我先民雖處鐵馬金戈之里,一摘再摘之下,而固有文化,漸見倡導,蓋民族意識未嘗一日亡也。故終能化除異種,復我家邦。一吐炎黃之氣,再振大漢之風。諺日:往者之不忘,近事之師也。世之覽者,睹其變遷之跡,庶有以鑒助於今乎!
南北戰亂,民生愁苦,慈悲之教,應運發揚。蓋自羯石肆虐,毒焰漫天,茫茫禹域,幾無寧日。佛圖澄默,運用神功,化及凶暴,啟彼慈悲之念,遏其殺伐之心,澤被蒸黎,實非淺鮮。天竺聖典,初化東土,夷夏不同,音韻殊隔。自非妙兼梵漢,難盡翻譯之致。羅什碩學鉤深,神鑒奧遠,歷游中土,備悉方言。深憫前譯諸經,文制古質,辭旨不明,未盡美善。乃更臨梵本,重為宣譯。朗晝昏以慧日,覺安寢以大音。於是靈風遐扇,逸響高騰。江左浮圖,肇自僧會。而世滯悠曠,苦海遐長。法燈不耀,慧日霾光。釋慧遠道業貞華,風才秀發,宣唱法理,開導眾心,凈土往生,傾動凡庶。大法已被,戒律未完,釋法顯誓志尋求,西渡流沙。遠涉數萬,卒抵靈鷲;時過星槎,方歸本土。遂使毗尼之典,風靡華夏,法雷驚夢,萬眾厲心。南北分治,伽藍益眾,南之建康,北之洛邑,寺逾千百,僧至億萬,致使高洋崇福於洪谷,蕭衍舍身於同泰,緣結震旦,亦雲偉矣。惟趨向奢靡,漸失本真,重形式而遺精義,祈福澤而忘蒼生。是以粟罄於惰游,貨殫於泥木,吏空於官府,兵挫於行間,風俗頹敗,奸宄弗勝,有識之士,憋焉憂之。然此乃傳者之過,非泥洹之道然也。今游其故墟,縱覽遺跡,庄嚴之蘭若,瑰瑋之雕刻,猶有存者。北之雲岡,南之龍門,千佛之崖,莫高之窟,皆足使人流連忘反,徘徊弗去。想微言之要妙,知大法之無窮,功效之美,良足羨已。
余生於窮鄉,典籍罕睹9仰希古烈,追蹤莫由。寤寐憂悸,有若疾首。壯年游學,負笈名都,博觀經史,泛覽百家,始覺寶山炫目,望洋堪羞。念典籍之浩繁,惜純駁之不掩,後生學子,探索匪易,遂擬整理四部,勒成專書,開來學之捷徑,解千年之糾紛。十九年夏,任職女師院研究所,余師湘潭黎公,以學術編年,囑令從事。遂廣收史料,抉擇真偽,厘定年代,謹於去取。荏苒三載,晝夜靡停。而國難日亟,強敵壓境。隱幾讀書,效仲舉之朗誦;近郊伐鼓,等安公之譯經。當道諸公,軫懷文物。有鑒漢末之難,戒心晉初之災。是以鷹揚未奮,蘭台先移。會敵人滿志,暫戢凶鋒。庠序無恙,誦聲復擁。乃得再事鉛摘,從容殺青。念此三百年中,我先民雖處鐵馬金戈之里,一摘再摘之下,而固有文化,漸見倡導,蓋民族意識未嘗一日亡也。故終能化除異種,復我家邦。一吐炎黃之氣,再振大漢之風。諺日:往者之不忘,近事之師也。世之覽者,睹其變遷之跡,庶有以鑒助於今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2